高职学生吸烟内隐态度及戒除策略
2014-07-04邓晨曦
邓晨曦
摘要:深入分析高职学生吸烟的内隐态度,确定符合的戒除策略已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从吸烟原因、吸烟内隐后果期望两个方面分析高职学生吸烟内隐态度的特点,并相应提出区分原因、改变吸烟内隐后果期望及根据性别特点确定相应戒除策略,以帮助高职学生戒烟并提高自我效能感抵制诱惑情境,降低戒断后的复发机率。
关键词:高职学生吸烟内隐态度戒除策略
1.引言
吸烟是当代世界第一大公共卫生问题,对健康造成的危害和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行为以及参与形成的校园文化往往受到社会的特别关注。研究发现大多数的成年吸烟者都是在 20 岁以前养成吸烟习惯的,超过 20岁再吸烟,成瘾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对大学生吸烟原因分析及戒除策略的研究受到心理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内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s)是个体对事物所持的积极或消极的认知、情感或反应,由不自觉的以往经验或不能归因于以往某一确定经验所引起。成瘾行为的双重加工模型认为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都在成瘾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国外研究发现,以往尝试过吸烟、尝试戒烟次数及持续时间这些因素与戒烟意识、自行戒除的成功率以及吸烟者对健康干预的态度和成效互相影响,而吸烟者对吸烟行为的态度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戒烟团体的主要干预措施,而外显测验和量表会产生社会赞许效应的偏差。因此,深入分析大學生吸烟的内隐态度,确定符合的戒除策略已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2.内隐态度
2.1 吸烟原因
有研究者对吸烟原因进行划分,结果发现,采用“Russell吸烟原因问卷”作为被试的分类标准,主要参考问卷的两个维度(社会心理与药理)的总分,属于社会心理维度的被试吸烟原因主要是好奇、模仿、享乐等,而属于药理维度的被试吸烟原因主要是减压、提高兴奋性、心理上的渴求。结果显示心理维度组吸烟者对于吸烟行为的内隐态度是明显消极的,而药理维度组吸烟者对于吸烟行为的内隐态度较消极,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心理维度组较药理维度组对吸烟的内隐态度更为消极,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2.2 后果期望
一系列研究表明吸烟后果期望比吸烟外显态度、信念等能更有效地预测吸烟行为。外显后果期望(包括积极外显后果期望和消极外显后果期望)与内隐后果期望的相关不显著,且外显后果期望与内隐后果期望都能预测吸烟行为,表明吸烟行为是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回归分析发现,外显后果期望与内隐后果期望与吸烟行为的关系受到工作记忆容量的调节,但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调节模式:外显后果期望与吸烟行为的关系只表现在高工作记忆容量的吸烟者中,而内隐后果期望与吸烟行为的关系只表现在低工作记忆容量的吸烟者中。这意味着,外显后果期望对吸烟行为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外显认知过程实现的,而内隐后果期望对吸烟行为的影响是内隐认知过程作用的结果。
3.戒除策略
3.1 区分原因
心理维度组的被试对吸烟行为内隐态度消极,表现为每日吸烟量较少,一般能自控,而药理维度组的被试对吸烟行为的内隐态度消极性较低,表现为每日吸烟量较大,有自动化倾向。进行控烟健康教育时,应区分不同的对象,对心理组和药理组应采取不同的措施。从认知失调论来看,解决途径可以从“知”、“行”角度入手,从而达到消除认知不协调(内隐态度消极,但仍有吸烟行为)的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不协调在主观上被体验为心理的不舒适,这种心理的不舒适,不同的个体其体验各不相同,具体的方法还需在实践中进行总结。
3.2 改变内隐后果期望
外显后果期望和内隐后果期望分别通过外显认知过程和内隐认知过程影响吸烟行为,这对于吸烟行为的临床干预和治疗具有理论价值。传统吸烟的认知和行为干预主要针对吸烟行为的外显认知过程,忽略了内隐认知过程在吸烟行为中的角色,导致这些干预措施在短期内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成效并不持久。研究发现对于不同工作记忆容量的吸烟者的干预措施应有所区别。高工作记忆容量吸烟者的外显后果期望影响着其吸烟行为,因此可以通过动机性面谈或期望辩驳来强化其外显吸烟后果期望。而低工作记忆容量吸烟者的内隐后果期望影响着其吸烟行为,因此可以通过评价性条件性反射程序或者注意再训练程序改变其内隐后果期望。
3.3 性别特点
男大学生容易错误的认为吸烟是一种成熟的有风度的表现,这就需要老师的配合,杜绝吸烟从老师开始,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把认为成熟的代表行为是吸烟的观念转变为具有亲和力、具有感染力、有创造力、宽容、大胆为成熟的人才成熟;男大学生喜欢把吸烟当作增加正性情绪减少负性情绪的一种手段,认为吸烟是一件很舒服很享受的事情,如在紧张、焦虑时,或遇到应激性事件时就经常吸烟。所以应该尽早地在学校里开设有关吸烟的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吸烟危害的讲座、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吸烟的危害性,同时针对这种不健康的宣泄情绪手段,还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心理老师的作用,开展宣泄负性情绪的方法等知识性讲座或开展相关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绪宣泄方法,来替代吸烟等不健康的方法;男大学生还把吸烟作为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的一种手段,这个时候可以结合吸烟的危害来进行教育,卫生用脑;有些吸烟的学生已经开始对尼古丁产生依赖,对吸烟产生渴求。针对这部分学生,我们可以采用逐步脱敏的方式,每周少吸一只烟,对于依赖较重的学生,可以每月少吸一只烟等,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个逐步脱敏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徐莹,张庆林.吸烟者内隐态度的ERP研究.心理学探新.2009(02).
[2]徐莹,张庆林.不同原因吸烟者的内隐态度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3]王钢,张大均.吸烟者对香烟相关线索注意偏向的研究述评.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05).
[4]吴荣先,Julia A.Lee,章红.中国大学生吸烟行为和吸烟态度研究.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05).
[5]方晓义,林丹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心理学报.2003(03).
[6]丁妮,丁锦红,郭德俊.个体神经质水平对情绪加工的影响——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心理学报.2007(04).
[7]张婉莉,钱国英.双重态度模型理论研究综述.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8]崔丽娟,张高产.内隐联结测验(IAT)研究回顾与展望.心理科学.2004(01).
[9]张建飞,何伟春.对不同类网络信息态度的IAT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09(03).
[10]宋志一,朱海燕,范路明.男性涉毒罪犯改造态度的内隐测量.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