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角形特征”视域下的人文教育理论探析
2014-07-04高三营吴俊
高三营 吴俊
摘要:人文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健全的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解读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对比我国高等教育,以及对当前国内教育现状进行剖析。由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培养人入手,提出基于“三角形特征”的人文教育理念,灵活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教育,加强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道德修养,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人文教育三角形特征高等教育马克思唯物主义
1.研究背景
1.1 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其目的在于培养人类的智慧,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旨在促进人生理想追求和价值实现,即人文教育(Humanity education)。人文教育主要指人性、人类,就是教育人要仁慈、博爱、人道。对“育人”的过程是这样解读的:首先由“自然人”(也叫“未完成的人”)接受1教育现实的人进化1发展有文化的人(也叫“健全的人”),最后成“人”。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的创始人之一约翰.杜威(1859—1952)对教育的阐释:“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生活的预备”。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其本身就暗含着教育作为通往未来民主生活方式的路径。[1]
所谓“健全的人”,必须具备四种能力:一是有效的思维能力;二是能清楚的沟通和表达思想的能力;三是能做出明确的判断能力;四是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而教育的宗旨是提升生活目的、提炼情操反映、了解事物本质。所以人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使人逐步成为有教养的人:即是能够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对自然、社会和人文有批判的精神;兼顾不同区域的文化素养;对道德伦理作出智慧的判断而从事道德选择。[2]
1.2 国内教育的现状调查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工业化的需要而复制“苏联模式”,强调“科技至上、智育至上”,使得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遭到漠视,“重知识,轻文化”的应试教育思想应运而生;九十年代初期,一切服从于就业的“职业教育”逐步取代了“大学教育”。 近几年来,人文教育的缺失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象层出不穷,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不惜花费重金、精力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反而表现厌学自私、独立性差、性格脆弱等,一些大学生因学业压力,感情或就业问题,甚至因自己的沟通障碍而选择离家(校)出走的案例也频频发生。据《江南日报》报道,在我国有焦虑、恐怖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而且存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多因失恋或学业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受访的大学生对就业压力普遍感到焦虑。[3]
人文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既失去了有效的思维能力,又失去了情绪智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更严重的是出现一些社会价值感下降,道德缺失甚至人格沦丧的现象,比如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有关大学生犯罪调查记录统计显示:“大学生犯罪涉及的故意伤害、杀人、强奸等暴力型犯罪案件,仅次于盗窃犯罪,占有大学生犯罪比例的第二新高,此类案件在近年也有所攀升,犯罪呈现的新特点是为情、财动机而故意杀人的案件所占比例较高;作案手段残暴,后果严重;心理扭曲,报复心理较重。[4]
这一系列恶性案件背后,不但刺痛着亲人、朋友的心灵,更是对当前教育的质疑和拷问。其中,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为当前大学生所处的窘迫现状颇为同情,他说:“我们的大学生是否快乐呢?或许他们承受着太多的压力,以至于顾不上自身的价值,忘却了生活的真谛,忽视了心灵的力量。或许他们把现实社会看的如此实际,以至于将自身的命运与财富的积累视为一体,放弃了信念,失去了理想。”由于我国大学教育体制存有的弊端,教育体系还尚待完善,不仅忽视了人文教育,更是忽视了人文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才使得育成的“人”不完整、不健全。
2.三角形特征的人文教育理论培养
2.1 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我们知道,三角形的特征有: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而三角形的最基本的特征是有五个“心”:内心(三角形内角平分线交点,也叫内切圆圆心);旁心(三角形一内角和其他另外两顶点外角平分线交点);外心(外接圆圆心);重心(顶点与对边中点连线的交点);垂心(顶点到对边高线的交点)。通过推理论证,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以上特征,缺少任意一特征也不能构成三角形。另外,三角形的面积特征公式:Δs=112(d*h)(底边d,高h) 。
2.2 三角形特征的人文教育理论培养
理论上讲,三角形的特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角形”。作为“人”,从“自然人”接受教育开始,逐步成为“完整的人”的理想结果,也是终极目标。如何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成为“完整的人”是高校所要深思的问题。我们知道,三角形分锐角、直角、钝角不同类型,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含有五心。人也有形形色色,作为受教育的人,务必也要有五心:“进取之心、感恩之心、慈悲之心、敬畏之心和廉耻之心”,这五“心”也正是当前大学生所最欠缺的素质能力。提倡人文教育,及针对人文教育的理论培养研究迫在眉睫。
2.2.1 提倡人文教育,发扬“进取精神”
鲁迅先生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人类社会之所以能不断发展进步,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就是我们拥有这只“向上的车轮”,即常说的进取精神。
据调查,大学里有一部分家庭条件差的学生认为“学习再好也没有用处,找好的工作是需要好的家庭背景的”,大学生普遍对当前社会“公平、正义”存有质疑,失去了学习动力。因此,高校应该引起重视,提倡人文教育,发扬进取精神。通過“矩形原理”[5]的认知和解读,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总结出了“三角形理论”:即以三角形的底边d代表“客观条件”(家庭背景、学校背景及个人条件等);三角形的高h代表“主观努力”(进取精神、学习成绩、个人素养的培养等);1/2代表“事物的两面性”;三角形的面积S代表“大学生的就业效果或未来人生的收获”等。
1图1和图2的d和h对比
三角形特征原理的具体描述:将一个“自然的人”比喻成一个三角形,对于“客观条件”不好(d底边短)的大学生,更应该充分发挥“主观努力”,增强进取精神,提高个人素养(增加高h),努力使自己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增强(使三角形面积s增大)。而相对于“客观条件”较好的大学生,虽然自己的底d边长,但是要摈弃固守成规、固步自封的思想,积极进取,努力增加自己的高h,提高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面积s也要增大),以免被他人超越。“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难免有得失。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所以,坚持一分为二的唯物主义价值观,保持120%的努力付出,正确看待自己的付出与收获,降低期望值,坚守50%的收获期望,所谓“福祸相依,处之泰然”,正是人生的态度。
对待当前的大学生教育,首先要让他们明白,不管家庭背景优越或平凡,个人条件好或差,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人人都要努力,不仅家庭背景好的大学生非靠努力不可,家庭背景较差的人更要努力进取。
2.2.2 提倡人文教育,推崇“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不可或缺的品质。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人生一世,难免遇到挫折和失败,是一味的埋怨、低沉或萎靡不振?还是跌倒了再勇敢地爬起来,满怀感恩的面对生活?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成功时,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许多;失败时,不感恩的借口却只需一个。殊不知,失败或不幸时更应该感恩生活。
感恩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的大智慧。感恩能丰富人际关系,当代大学生都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更谈不上为人处世,人际关系薄弱,沟通能力差,继而被忽视和孤立。久而久之,造成性格孤僻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里较为常见。所以,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接受感恩教育更为必要,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也需要正确引导,正如在道德价值的坐标体系中,“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一切的关系网的建立都是以主体“我”而发出。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我”仅仅是处在他人、社会和自然的交集里,说明“我”与其它事物时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如何趋于完善?高校有责任研究策略进行正确引导:首先以“尊重”为起点,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等,因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和谐自然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自然和谐共处中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充分发展和展现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其次,学会感恩。因为感恩是尊重的基础。西方国家设立“感恩节”的目的,就是教育人们要怀着一个感恩的心,去感恩父母,感恩他人和社会。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会懂得孝敬父母、理解他人,更谈不上主动的去帮助他人。鲁迅说过,“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体现了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2.2.3 提倡人文教育,增补“慈悲教育” 南朝梁沉约《究竟慈悲论》:“慈悲之要,全生为重。”“慈悲”一词出自佛家,本意是因爱而怜悯。“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所蕴含的一种价值观,一种精神文明。在“重知识、轻文化”的应试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在加强人文教育的同时,首先要告诫大学生们:“人的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被他人、被社会需要。”使受教育者逐步认识到,自身对社会、对民众,特别是困难群体,要始终保有慈悲之心,关怀之心。特别是在当前大学校园里,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对同学、对朋友、对老师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真情;特别是对生活比较困难的学生,更需要多一点关怀和帮扶。学校师生共同努力,身体力行,用心去做,人与人之间就会有更多的感动,大学校园就会更加温馨可爱、美丽和谐。
2.2.4 提倡人文教育,强化“敬畏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畏文化。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明代方孝孺认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从本意上讲,人是需要敬畏教育的:一是人要敬畏自然,因为大自然不仅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生命,更是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二是人要敬畏制度。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在改革报告中就有告诫:“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某用人单位针对一项“当前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意识的看法”的数据调查:有20.7%的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17.3%的选择“宁可我负人,不可他人负我”;还有11.2%的人选择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些数据说明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严重匮乏,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只考虑己利,不在乎他人感受;只讲收获,不愿付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重视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等。”另一项调查研究提到责任感教育是为全球人所重视的品质教育,但在国内重视的仅占30%左右,处在世界各国垫底的位置。
大学生责任缺失,诚信面临危机。因此,敬畏教育更应该被高校重视,让大学生了解社会最真实的一面:当前社会的确存有不公正现象,但只是暂时的,相信在市场经济的调节和制约下,一些靠关系、不思进取的“庸才”终将被社会淘汰;让有思想、有能力、有才华的大学生不会因为“家庭背景差”而失去信心和希望。只有这样,才能使富有朝气和理想的大学生更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进取,坚韧不拔,发扬社会公平正义。
2.2.5 提倡人文教育,加强“廉耻教育” 春秋時代齐国政治家管仲为振兴齐国,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一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成为他成就兴国霸业的千古名言。他把国家比如大厦,把“礼、义、廉、耻”比如支撑大厦的四根柱子,甚至比法律更为重要,他认为“廉耻是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知耻是做人的标准,是道德教化的前提。人有了羞耻感,才能明是非、辨善恶,向往美好。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思潮的不断渗透,一些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纷杂的社会现象不断呈现。不要说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被腐蚀,甚至一些教育者也难抵诱惑,而被浸染其中。这是改革时期滋生的新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所以,高校应该肩负着职责,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思想教育。教育他们“明荣辱,知廉耻”,崇尚道德,让高校大学生们不仅学习科技知识,了解先进理念,更应该使他们明白为人的道理。
3.结论与展望
人文教育的缺失不仅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加重,也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危机。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大,就业竞争力薄弱的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忽视了人文教育的作用。知识教育强调的是“硬能力”培养,而人文教育重视的是 “软能力”[6]培养,只重视硬能力而忽视软能力犹如跛子走路。所以,提倡人文教育、素质教育才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内几十所重点高校加强了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在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西方教育的基础之上,借鉴经验、变革创新,力求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开拓一条出路。其中,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复旦大学复旦学院的“1+3”模式,南京大学的“三三制”模式等等。其目的就是因材施教,依据国情、校情,因地制宜地探索不同的适合自身的教育模式,以便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软能力的培养。这条路虽艰辛,但这也是教育未来的希望。西方国家在这条路上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探索,才建立趋于完善和成熟的教育体系。因此,在国内人文教育的探索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生活转向与现代教育的完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2:91-112.
[2]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題初探[D].上海:复旦大学,2008:44-72.
[3]鲍艳春.理性透视与对策设计防范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新思考[J].前沿.2007(03): 127-129.
[4]万海富.在校大学生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探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04):30-32.
[5]郑金贵.寓深意于简明的“矩形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J].高等农业教育.2009(03):3-7(14).
[6]高三营.浅析软能力在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作用和培养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