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性
2014-07-04赖海勇
赖海勇
摘要:素质拓展,又称拓展训练、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强调安全第一,提倡环境保护,其宣言是:激发自尊,关心他人,服务社会,放眼世界。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体验式学习”,让受训练者在掌握一定的遇险生存技能的同时,开发其心智、培养其团队精神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
关键词:高职 素质拓展现状重要性
一、素质拓展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组织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具体措施和有效载体,实施高职素质拓展计划是新形势发展得需要
素质拓展训练对对学生的综合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勇于挑战自我。建立相互接纳对方,相互支持帮助、互相信任的团体气氛。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开放自我,超越自己,从而达到能够开发自身潜能,肯定自我的价值,树立自信心。
(2)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完善人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潜在能力和挑战极限,冲破思想障碍,克服恐惧心理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培养自信心和自我管束能力,完善人格。培养大学生上进心理,增强抗挫折和突破能力,使个性变得坚强而富有韧性。
(3)增加集体凝聚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引导学生发现在团体生活中合作价值的重要性和团体中个人的责任。指引学生明白团队的重要力量,领悟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更好的克服排他情绪和性格孤僻心理,培养与人沟通融合能力,充分感受互相分享所带来乐趣。
(4)从拓展中增加沟通,培养融洽人际关系。针对现在学生的自私心理,心理脆弱、性格孤僻等缺陷,通过实施素质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增加了解生活带的能力,学会与人沟通、学会感恩生活和他人、学习建立人际关系。
二、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学生的意义
素质拓展训练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及生存能力为目的,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团结奋斗精神,具有心理脆弱、性格孤僻等缺陷。素质培训拓展为这些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生活体验人生的机会,在事事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变为现实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发现人生的价值,培养出团结协作的精神,与人为善及开朗活泼的性格。
(1)进行学生素质拓展是服务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激烈,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才的竞争。现在我们中国正处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国家伟大复兴的重任,恰恰需要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此,一方面需要学生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志气。另一方面,还要有一个好的机制能够保障、激励着大学生往全面健康的素质方面努力。实施学生素质拓展有利于激励学生全面提高素质,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出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2)实施学生素质拓展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职业院校的校团组织是进行实施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力量,高校团组织参与素质教育、推进大学生提高素质教育的工作具体化、有形化、。学生素质拓展有利于给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进行正确指引,有利于结合学校资源,有利于提升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把课堂的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产生互动的效应。通过进行素质拓展,把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内课外,把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
(3)学生素质拓展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不断的深化,现在的学生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一方面他们能够拥有比以往更多的机会发展,施展才华的舞台更大更广了;另一方面国际间竞争的激烈也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首先是对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要求高了,他们要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还需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其次,他们还面临着就业竞争的压力。现在的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在新增劳动力就业机会当中所占比重很重要,数量增加的越多,在有限的资源中相对就业机会竞争就愈益激烈,要如何面对?关键就是提升本身素质。实施素质拓展训练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不但可以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增强学生的适應能力,也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艺农,刘雯.论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培养学生中的作用及其推广.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11月第5卷第6期.
[2]王捷二.拓展训练在高校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4卷.
[3]张晓玲.试论大学生素质教育.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庄立臣.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发展.2005年5月第3期.
[5]张秀春,姜玲.对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11期.
[6]陈思维,仲鹏飞.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简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