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

2014-07-04刘泽良汪颖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卓越工科工程师

刘泽 良汪颖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模式,对我国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从教育部提出了卓越计划以后,我国各个高校都如火如荼的开展工程教育,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便工程教育能够明确目标,重视问题,实现卓越工程师的综合教育培养,合理改革。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 教学改革

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是指高等学校培养的具有工程师基本能力、并有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者工程师职称潜力的后备工程师[1]。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高校承担着培养工程师的重要责任,其培养的工程人才是成就未來卓越工程师的关键[3]。目前我国的工科教育受传统观念、经费投入等制约,各高等院校的工科教育和理科教育模式趋同,基本实行科学教育[4]。经过调查发现,我国的工程教育在以下四个方面比较落后,需要大力改革。

1.工程教育实践环境整体弱化

工程是运用科学原理、技术手段、实践经验, 利用和改造自然,生产、开发对社会有用产品的实践活动的总称,任何工程都是工程师的艺术作品和全体工程人员的劳动成果[5]。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工程教育以科学教育作为工程教育的基础,稍作改进,不够重视甚至说忽略了工程本身的创新性与实践性两大特点,工科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与理科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内容基本一致,只要少数部分不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项目和团队协作几乎没有,学校领导和教师缺乏调研和分析,对实践场所的建设、实验设备的投入、具有工程能力的师资培养不够重视,对实习单位、工程合作单位协调合作不够深入,课程实践内容设置、比例的合理性、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也难以得到体现。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子系统,它是为国家提供工程技术与企业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就工程教育的整体实力而言,只能称为工程教育大国,离工程教育强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2.课程结构的设置缺乏合理性和灵活性

我国高校的工科课程设置一般为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育课。公共课程的思想教育、社会取向较重,学生个人专业能力发展取向不足,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作为工程师必备的管理、安全、经济、市场等方面的公共课程不多。专业课程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和科学性,学科之间、学科与实践之间的联系较少。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高等学校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践课程主要侧重于科学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与发达国家的实践性教学比例相比,所占比例较小。实践的内容虽然形式多样,但是内涵不够。真正与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有关的内容只占一半,类型也不丰富,只有课程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综合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5种。比较明显的是,本应是工程教育核心重要实践项目的“综合项目设计”,无论从学分设置还是高校的开设次数来看,均没有凸显综合项目设计的应有地位,重视程度完全不够。从课程结构来看,我国高校课程设置内容结构固定,总学分数和学分比例均不太合理,偏高的总学分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学习时间,可能会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培养;比例设置不合理,实践课程偏低与工程教育的属性即实践性相差甚远,不利于我国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对于高校工科生而言,参加大学生竞赛,利用竞赛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完善实验设备、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学生的工作方式、工作思维、工作效率、协作能力将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途径,这一方面各个高校整体做得不错。另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我国高校普遍重视,这对于提高工程教育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有着积极的影响。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需更新

据统计,我国工科专业教材使用比较落后。部分专业30%的课程更新速度较慢,5%的课程己经与推动社会的发展联系不大。教育本应具有前瞻性,引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研相辅相成,但我国高校的教育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滞后,没有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选择、更新。在教学方法上,我国主要以传授式的方式进行教学。传授式教学是一种从上之下的教学方式,它的优点在于能够系统性的传授知识,缺点在于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方法上应该变过去传授式教学方式为传授式、启发式、研究式、提问式教学方法相结合,变过去以纯书面方式考核为书面考核、提问考核、实践考核和论文形式总结考核相结合。

4.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是工程教育的关键。“卓越计划”参与高校的工科教师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我国工程师教师

队伍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整体素质偏低,“含金量”不高。例如在一些大学,有的行政管理人员没有教学经验,也没有工程经验,也获得了“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这样的头衔。另外,政策导向和学校定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近年学校和行政管理部门越来越偏向发表论文、获奖等来考量教师,教师偏重于写论文、做课题、以学术成果评职称,以学术的进步推动学校的发展,使技术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不断被削弱,对学生实践经验的培养十分不利。

总的来说,为了实现卓越工程师的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知识背景、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国际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工程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后备工程师,我国高校应重视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善相应的条件和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使得这些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大良.形成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N].中国教育报,2011-03-05 (10).

[2]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14.

[3]罗勇,陈树伟.论电子竞赛与高校电子学科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国电力教育,2012(10):31-32.

[4]傅越千, 楼建明.电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途径的研究.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22(4):67-71.

[5]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11(8):11-13.

项目资助:江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编号:JXJG-13-17-23。

猜你喜欢

卓越工科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青年工程师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