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与外源: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真实由来
2014-07-04陈奎李支连
陈奎 李支连
摘要: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在理论研究方面具有比较执着的外源性,在实践样态方面具有比较顽强的内生性,将理论研究的外源性与实践样态的内生性相结合,辩证考量,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真实由来,并由此推动中国特色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创新发展。
关键词:内生性外源性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真实由来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教改革着力方向。然而,理论研究似乎是“阳春白雪”,实践样态似乎是“下里巴人”,真实由来值得反思。本文认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理论研究具有比较执着的外源性,实践样态具有比较顽强的内生性,将理论研究的外源性与实践样态的内生性相结合,辩证考量,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真实由来,或许是中国特色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创新发展的较好选择。
一、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理论研究的外源性
国内许多职业院校或职教集团经常派人派团到国外学习合作育人操作模式,但任何职业院校或职教集团都不能照搬照抄国外具体操作模式,原因很简单,具体操作模式必定有具体操作环境支撑,现实环境会非常刚性地拒绝照搬照抄。然而,理论研究却未必如此,原因也很简单,理论可以是灰色的,甚至可以永远是灰色的。所以,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理论研究表现出比较执着的外源性。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理论研究的外源性,首先表现在国内校企合作乃至一般职教理念的生成都源自国外。有专家指出,“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校企合作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引进中国”。[1]还有论者指出,校企合作(主要是合作教育)形式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至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继德国后,其他一些国家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出一些校企合作模式。[2]需指出的是,国外从来没有任何职教模式直接冠名“校企合作(模式)”,只有笼统的“合作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是中国学习者或研究者注意到国外职教模式中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的普遍事实而“去粗取精”创造出来的,是一个非常中国化的术语。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理论研究的外源性,还表现在校企合作相关研究的理论框架也会源自国外。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刘晓,首次把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职业教育研究,利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等,把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形成学生、校管理者、企业、教师、政府为确定利益群体;家长、校友、捐赠者、贷款者为预期利益群体。[3]东华理工大学陈龙,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度建立中的利益相关者、不同利益相关者在现代学徒制度中的利益诉求、各利益相关者在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度中应承担的责任等问题。[4]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徐向平,运用生命历程模式理论分析职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轨迹,提出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政策导向建议。其中关于政策导向要努力满足年轻人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政策导向必须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政策导向必须让企业在年轻人的职业轨迹整合中扮演主要角色,[5]与校企合作改革要求相契合。以上相关研究或探讨,其分析框架的外源性十分明显: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一位经理的就职演说,生命历程理论则发端于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理论研究的外源性,突出表现在有关加强和改善校企合作的对策建议方面。只要稍微仔细一点,就不难发现,各方论者就加强和改善校企合作的对策建议总是能够在标杆式国家职教模式中找到原型或依据,比如:强化并规范企业的责任担当——最好有德国那样的立法、执法及行业协会协调,谋求合作共赢——最好像美国、加拿大。需指出的是,国外是“合作教育”,国内借鉴后打造的是“校企合作”,“校企”主体的特别强调或许是拒斥其它合作主体的,是不利于上述对策建议被采纳的,这或许是当下国内校企合作理论的尴尬之处。
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践样态的内生性
由于现实环境会非常刚性地拒绝照搬照抄,所以,实践中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具有顽强的内生性,这种内生性或许是中国特色合作育人模式不成熟、不完善的根源,但也恰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践样态的内生性,首先表现在具体职业院校或职教集团操作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时,会根据自身或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有取有舍,而不是强求一致或完美。苏州某高职校利用良好的校企关系,每年新生入学后都要组织学生进入园区的多家企业进行见习,使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内容、工作岗位有个直观感受,为以后的学习教育奠定基础。与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多家企业签订高年级学生实习协议,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与多家企业合作创建“人才定向培养机制”,根据企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与企业签订“人才期货订单”,既解决企业员工招聘培训问题,又解决学生就业安置问题。为解决学生实习实训材料有限及实训强度密度不足等问题,与合作企业沟通协商,把企业原料及产品订单拿到学校,企业派人监督指导,学生代为加工,既解决学生实训耗材问题,又方便学生赚取生活费,更把学校的消耗性实习变成了企业的生产性实习,实现了学校学习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审视这家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无论对于校方、企方还是学生,很难说有固定一致的实现形式,每一种实现形式都很难说是完美的,甚至有些合作方式是非常临时的,但是,这家学校一直以真正“双方共赢或三方共赢”的校企合作享誉国内。询问相关当事人,几乎一致的说法是:“我们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利用什么样的条件,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就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追求完美,但实际上我们并不完美。”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践样态的内生性,还表现在国家或地方政府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明显地趋向稳健,而不是仓促回应各方的意见建议或批评指责。有关校企合作的问题研究由来已久,针对问题的解决,著名学者或权威部门给出了许多意见建议,甚至针对国家或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责,这些都是为着国家职教事业发展而发出的肺腑之言。但是,就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反应或回应而言,似乎并不急于采纳意见或建议,出台的政策或法规(尤其是国家级别的)越来越趋向稳健,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政策法规的诉求。比如,关于立法问题,多有论者呼吁:借鉴德国,以国家立法将职业教育提升到国家教育制度层面,保障职业教育较高法律地位,同时辅以完善的职业教育立法体系,全方位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规范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或地方政府似乎更看好这样的观点:“虽然德国双元制在世界上广受赞誉,但并没有任何一個国家可以成功将之复制。这是因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行为,而是一种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安排。”[6]实践主体的限定性与理论主体的非限定性造成逻辑与历史不符,或是国家政府反应犹豫的根源。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践样态的内生性,突出表现在真正运行良好、值得学习借鉴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不是论证完备的模式,而是“本土化”特色鲜明、貌似有着这样那样“缺憾”的模式或实现形式。苏州另一高职校把校企合作当特色工程来抓,坚持从国家、地方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着眼于推动职教事业创新发展,树立“三对接”校企合作理念。多年来,先后与100多家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28处,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8项,企业参与学校20多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改、10个专业实训环节的教学、35门课程改革。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评比中,学校基于校企合作的三项教学成果榜上有名。实践中,学校更注重校企合作实现形式或方式的探索创新,不纠缠于形式是否完备,从初期的派遣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调研、聘请企业人事主管到学校作报告、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到后来的“订单式培养”、“冠名班”、“组建产学研联合体”,近年来采用“引企入校”合作新模式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深化发展,成绩骄人,内外美誉度较高,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
三、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内生外源之互促共进
中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现实样态是怎么形成的?中国特色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创新发展如何能够?将理论研究的外源性与实践样态的内生性相结合,辩证考量,或许会开悟更多。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理论研究的外源性与实践样态的内生性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推动校企合作创新发展。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一
方面,是外源性理论研究永远给予内生性实践样态胸襟、气度、眼界及思路、方案、办法参考;另一方面,内生性实践样态永远给予外源性理论研究经验教训、发展动力、检验基石。为此,要防止相互“挤出”:既要防止外源性理论研究由于“出生高贵”而洁身自好、疏远轻视内生性实践样态,影响校企合作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对外部知识的吸收与利用;又要防止内生性实践样态由于“脚踏实地”而自怜自恋、排斥蔑视外源性理论研究,导致校企合作主体创新速度缓慢和效率低下。要充分认识并警醒,缺乏外源性理论研究的实践样态可能是坐井观天、闭门造车,缺乏内生性实践样态的理论研究可能是师心自用、自说自话。只有两方面辩证结合,保持适度张力,才能真正有效推动中国特色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创新发展。
总之,对于当下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现实存在,可以用利奥塔的关于“现代性”及“现代化”的观点一语破的:“人们正在做的一切就是重新书写现代性本身并使之真实。关键在于,写永远是重写。现代性是在一种永恒的重写中被书写,并将自己镌刻在自身当中。”[7]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作为理论“应然”是“现代性”,作为实践追求是“现代化”,中国特色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创新发展永远只能是或多或少修正、从而“永恒重写”一般合作育人模式(国际“合作教育”或“现代学徒制”)的“痛苦并快乐”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曹志宏.《引企入校 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平台》[J].蘇高职研究,2010.2.
[2]李高峰.《高职院校校金合作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2009.9.
[3]刘晓.《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12,第63-70页.
[4]陈龙,黄日强.《利益相关者在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度中的责任分析》[J].职教论坛,2014.1.
[5]徐向平.《进一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吸引力的政策导向分析——基于生命历程模式理论的职业发展轨迹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4.6.
[6]孟景舟.《结构重塑与责任诘问:免费后中职教育的改革走向》[J].职教论坛,2014.1.
[7]杨雁斌编.《重写现代性——当代西方学术话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