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4-07-04孙艳霞
孙艳霞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到质量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职业教育改革必将进一步走向深入。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并不长,因而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很多困惑与困难需要正视与克服。本文就职业教育人材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信息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认识与实践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学分制工学结合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到质量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有待重新认识与改进。
一、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专业类型与工学结合人材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由于专业类别不同,决定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不应采取同一模式。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正确人材培养模式。然而,针对不同专业,需要根据专业特点,采取适宜的工学结合模式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目标。
(一)专业类型
职业教育现有19个高职专业大类,按专业从业人员所需专业知识、素质、能力等因素侧重点不同,可接高职专业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供商榷:
(1)高端技能型。学生毕业后从事高端设备操作、维护、管理等。如数控技术、船机制造与维修、民航特种车辆维修等专业。
(2)技术技能型。该专业需毕业生较好掌握所学专业的技术知识,当然也需掌握一些基本专业技能。此类专业如应用电子技术、软件技术等。
(3)综合素质型。些类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文化基础、良好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如财务管理等管理类专业。
(4)素质技能型。该类专业从业人员所需专业技能不是很复杂,但对从业者要求有较高的、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如旅游、酒店、营销类专业等。
(二)工学结合形式
不同专业类型都需要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材培养模式,而校企合作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材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厂中校”、“校中厂”是现阶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
1. 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是指采取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实训交替进行的工学结合培养形式。这种教学模式最适合“素质技能型”专业,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学生在校主要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拓展学生职业素养。通过工学交替到企业实习,掌握专业相关技能。既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又解决了学校实训场地不足的困难。但对于“技术应用型”专业等不适合采取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如一些工科专业到企业只能从事简单的生产线操作,并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目的。
2.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我国高职各专业普遍采取的工学结合模式。各学校在具体操作中,实习时间不尽不同,通常有以下几种:一个学期(第六学期约20周)、一个半学期(第五学期一部分+第六学期)、二个学期(采取2+1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毕业前尽早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适应岗位,以达到学生毕业即能上岗的良好愿望。通过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需要如此长的顶岗实习时间。顶岗实习最适合素质技能型专业,如旅游、酒店类专业,学校完全可以采取2+1培养模式,使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真正得到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但对于专业技术较复杂的大多数工科类专业,过长时间的顶岗实习事实上是一种时间浪费,学生毕业前10周的顶岗实习完全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对于三年制中职教育,各专业实施“2+1”培养模式是完合可行的。
3.“厂中校”
学生在工厂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只能视作“厂中校”教学模式的表面形式。因为学生在企业“工学交替”实习与“顶岗实习”中,通常企业并没有为学生指派专门的技术培训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学生所收获的多数仅仅是一种工作经历。事实上,“厂中校”培养模式最适合高端技能型专业。但由于我国在校生人数众多的现实,德国“双元制”“厂中校”的人材培养模式在我国是无法真正实施的。
4.“校中厂”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一些学校初步建设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的工学结合模式得到一定程序的推广。“校中厂”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校中厂”解决了学生难以到专业对口企业实习的难题,同时浓厚了职业学校的职业氛围,促进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但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订单是否充足、订单与学生实习时间安排是否冲突、是否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等诸多问题。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现有两个较完备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自动控制系“电子产品加工实训基地”面向电类相关专业所有学生开展电子产品加工生产实训,通过二年多的运行,取得较好的实训效果。但由于学生工作效率不高,质量控制难度较大,造成运行成本相对较高。机械工程系“机械加工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对学生专业团队开放。由于这部分学生素质较高,产品质量相对容易保证,但学生受益面相对狭窄。“校中廠”工学结合模式适于各种专业类型专业。
二、学分制管理是“因材施教”、“全面培养”的有效工具
多元化经济社会需要多元化职业人材,职业教育必须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从2010级开始实施“学分制”管理,制定了学分制管理办法,并全面实施学分制人材培养方案。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设置了不同的专业选修方向、成立技能大赛训练团队等;为了实现“全面培养”,开设“职业素质能力拓展模块”选修课,构建以关键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实现人的全面培养。
职业素质课程体系职业素质拓展
课程体系1关键能力课程1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基本素质
拓展课程1音乐欣赏文学欣赏应用写作社交礼仪三、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学校财力的提高,各职业院校均装备了大量现代教育设备,配备了足够的投影教室,装备了现代化的仿真实训室等;近年来,国家组织建设了大量的各种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课程(精品课、网络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资源库、正在兴起的微课程等)。一些教师为了教学方便,不需要或不是必须用投影的课程可能也会要求用投影;有必要用投影的课程仅满足于使用投影读稿而缺少必要的讲解;投入大量财力建设的课程不但使用不多,更谈不上共享,只是用于评审与展示;教学资源建设热衷于新、大、全,建而不用,同时产生“避实就虚”(以仿真代替实训)的不正常现象。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条件的改善为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
用提供了良好条件。但切忌“为建而建”,“为评而建”,造成教师精力与国家财力的浪费。目前我校正在进行基于二维码的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以此实现“易用”、“共享”、“全时空”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模式。
四、师资队伍建设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校办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无疑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师实践能力仍有待提高。随着研究生扩招及学校待遇的提高,硕士研究生学历已是从事职业院校教学的必须条件。但我国现阶段对研究生的培养仍然是理论多于实践,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并没有达到从事职业教育所必须的实践能力要求。原有教师也并没有把提高实践能力作为自已追求的目标。可怕的是,大家并没有认识到这种不足,而是满足于能带实验、能指导所谓的实训。现在高职院校对引进师资的要求仍然在追求高学历。一些学校为了未来的本科办学,正在加大引进博士的力度。大家显然清楚博士在职业院校的作用,为学校贴金而已,但这真的不怪学校,而是为了满足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要求,这无疑是对国家优质人才资源的浪费。现有的教育评估对教师双师素质也是有要求的,但这种标准确实值得商榷。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对入职教师必须5年企业工作经历的要求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很容易实现的。
二是“教而优则仕”造成更多优秀教师脱离教学一线岗位。学校应营造一种尊敬教师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优秀教师乐于上课,而不是追求于行政方面的发展。学校应进一步提高一线教师的待遇、在课时津贴、職称聘任等方面向优秀一线教师倾斜。完善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办法。职业教育院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确实不如初、高中升学教育中以学生升学作为量化标准考核方便,但还是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办法。
三是“副业”影响“主业”,造成教师工作疲劳。这里所说“主业”是指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管理,“副业”指“主业”之外的科研(特别是教学科研)等。首先明确,科研工作对职业院校教师是必要的。参与科研工作是职业院校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但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我校对教师科研工作进行定量考核,要求教师必须从事科研工作,同时在职称聘任量化考核中并没有无限计入科研分值,而是在达到一定标准后降低分值的计算权重,从而避免教师走入“主业”、“副业”背离的误区之中。
五、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全面推进第三方评价机制
我国现阶段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很全,几乎监管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如对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评价主体仍然是政府,评价形式主要有“办学水平评估”、“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等;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学校各种审批,如办学专业审批、招生专业审批、各种专项评审等;政府一些职能部门,如人力与社会保障局负责一些专业技能证书考核等。这些管理措施无疑在一定时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也存在较多的诟病,如评价指标不尽合理,学校发展受到某种程度限制,一些材料与数据不真实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正在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各种审批环节。作为教育管理,特别是职业教育管理,应更多给于学校办学自主权,如办学专业全面采取备案制,减少各种专项评比,将更多职能交由行业与社会。国家应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与管理,并增加相应教育管理职能。如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可由行业协会、企业、学生家长等共同进行第三方评价。企业、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就是办学质量的最好评价,招生专业报到率就可决定学校专业的开设,并且是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最直接显性指标。
我国经济正处于调结构、稳增长的转型期,职业教育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从扩大规模转向注重质量提高。所有从事职业教育的各界从员必须从实际出发,一切工作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社会需要开展,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理念,构建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工学结合人材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尽快步入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