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基础
2014-07-04马春春朱红娜
马春春 朱红娜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属于新兴学科分类,在理论基础、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亟待完善和提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依据,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基础,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属于新兴学科分类,在理论基础、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亟待完善和提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依据,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基础,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标中的哲学意蕴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的:一是促使大学生产生生涯规划的驱动力,主动积极地规划自我人生。二是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认识和探索自我的方法,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自我的兴趣、能力、价值观、技能等。三是大学生能够合理地探讨外在工作世界,认知工作世界的特点和方式。四是确定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并且开始积极行动,在行动中不断评估和调整自我的规划。最终,大学生能够突破自我,激发潜能,成就幸福人生,为社会作出贡献。这五个目标可以归纳为“满足生活需求、担任人生角色、完成人生任务。”
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的出发点是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满足。当代大学生处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生活变革剧烈,个人利益差距显著。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如何找到个人的专业、兴趣和职业之间的匹配关系,成为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个人价值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一定是和社会价值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说来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个人的价值一定要通过社会的价值来得以彰显和提升。因此,定位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的目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相联系,将个人的职业取向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取向相吻合。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理念中的哲学内涵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理念落脚于实践环节。在生涯规划中,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并且,促使学生产生改变的动力,落脚于学业规划,产生前进的动力。重视行动的理念,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发展自我。这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不谋而合的地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立足于实践、为改变现存世界而创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其次,重视偶然性原则。“传统生涯规划中的‘人职匹配,以合理推理为依据,相信事物间的线性因果关系,对偶然因素通常采取的是淡化、回避甚至排斥的态度。”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将偶然性视做缺陷性,重视和寻找必然性。但是,在社会急剧变革的现代社会,社会生活的发展日新月异,偶然性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职业生涯的常量因素。大学生在个人生活中,在生涯的决策、行动、评估等环节都有偶然性的加入,充分提升了生涯发展的弹性存在。因此,生涯规划应成为应变之学。接受和适应偶然性因素对生涯规划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体模块中的哲学依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般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觉知与承诺、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决策与行动、评估与调整。本文从其中三个部分探讨其哲学基础。
自我探索,广义上包含对自我身体状况、对自我心理状况、自我社会状况的认知,即生理我、心理我、社会我三个层面的统一。生涯规划课程集中在心理我的层面,探讨个人的兴趣、性格、价值观和能力。在这里,可以借用自由时间理论,来扩展自我认知的理论广度。自由时间是指“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娛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的时间。自由时间的拥有,使得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将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在生涯规划中,认识到自我的兴趣爱好,寻找到自己和职业的契合点,提高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是人生幸福的目的所在。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不再是机械的对立关系。劳动成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积极实现方式。人在劳动中不断体现出自我的创造性和自由性。
在决策和行动环节中,职业生涯规划特别强调要“把握时间、管
理自己。”大学生经过繁重的高考学习,进入大学校园后,第一次独立拥有了自主支配时间的能力。常常出现对于时间的无限制使用,形成时间的荒废。在生涯规划教学中,大学生常常能够做出结构完善的规划书,但是缺乏执行力。在执行规划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时间管理。大学生时间管理包含有效安排自我生活,合理有效地利用和支配时间。大学生的时间管理主要包括:学习时间的管理、社会活动时间管理、生活时间管理。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活效率,有效促进生涯规划计划的有效实施。从自然哲学的角度看,时间是不可回溯,不能买卖,无法暂停,毫无供给弹性,不能蓄积,无法取代。面对自然时间的刚性存在,生涯规划要求设定优先顺序,改变对于时间的态度,使用“保持焦点、80/20法则、马上行动、学会拒绝、积极休闲、集腋成裘、积极搁置”的原则,规划与组织自我生活,实现时间效率的提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维度分析,则是有意识地从自然时间走向社会时间,最终实现个体的自由时间。马克思认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在自然时间客观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使用社会时间和心灵时间这两种理解方式,“在尊重真实性的基础上,兼顾客观性和价值性维度”全面深入地探讨和管理个人生活。
四、结束语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课程目标、实施理念、具体模块中,能够有效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深化其理论基础,拓宽其理论视野。通过类似的理论工作,加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本土化和学科化,最终切实“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服务”[13].推动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就业指导水平。
参考文献:
[1]孙丽丽,陈学中.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式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6,(09).
[2]黄维德,陈万思.上海信息产业人才流动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09).
[3]赵雪飞.全球视野下的人才竞争态势及对策探析[J].经济师,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