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工作的问题与思考
2014-07-04谢逢春
谢逢春
摘要: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与学历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目前,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还存在存在认识不足、市场开发有限、培训对象狭窄、师资力量薄弱、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本文针对问题与不足,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工作的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職业培训社会培训培训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和研究性大学强调科技研发相比,高职院校更侧重于直接服务于社会。[1]这种直接服务主要包括技术应用,技术升级、技术改造以及与之相随的人才素质的提升。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不仅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毕业生补充市场,同时急需对在职、在岗人员技术技能进行升级与提高。1999年,在第二届世界职教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沿用多年的“职业技术教育”改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首次将培训与教育并列,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换,更是明确表达了职业培训在职教中的重要性。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为社会(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成为当地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并且明确提出国家示范(骨干)职业院校年培训人次要达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2倍,省级示范职业院校要达到1.5倍。而从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来看,全日制生源逐渐萎缩,院校可持续发展遭遇挑战。这种情势下,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拓展高职院校的教育覆盖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内涵,显得尤为重要。[2]
一、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主要形式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企业员工培训、行业行政人员培顺、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1、企业员工培训
企业员工培训主体有两类:一是新员工培训、二是在岗员工培训。新员工培训包括企业订单班学员培训和企业新招募员工培训。企业订单班培训的对象是在校学生,这类学生毕业后就会进入企业工作,确切讲是企业的准员工,所以培训的目标主要是针对企业设备使用、管理制度了解的强化训练。企业新招募员工培训的重点不仅是对管理制度的学习以及设备使用的学习,更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要求学员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培训结束后即能上岗工作。企业在岗人员培训主要是企业对某一新设备、新技术投入使用而进行的有针对性培训,也包括企业定期对在岗人员技术技能提升的培训。
2、行业行政人员培训
行业发展新形势使对行业行政人员的培训成为迫切要求。开展行业行政人员培训,主要是提高行业行政人员的公共管理能力和行政执法能力。从调查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开展行业行政人员培训主要面向行业基层行政人员,培训内容主要是针对新的行政法规出台而进行的培训,培训老师专门聘用,高职院校多为提供开展培训所需的设备、场地和服务等。
3、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在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受到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等多方面重视,这使学生可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岗位能力,同时缩短了毕业生上岗后的适应期,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在人才供给上的对接。根据调查,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成为课程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课程教育相互承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因此,如果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纳入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构成中来,有必要区分一下:即只能将证书考试前的阶段培训视为职业培训,而贯穿在日常教学中的部分应该视为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过程。高职院校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有良好的条件,一是学生生源充足;二是培训的软硬件条件成熟;三是培训的组织保障工作易于开展。从实际情况看,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在职业培训中占有较大比例。
4、其他
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还包括针对兄弟院校教师的培训,目的是提高兄弟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例如利用本校的重点实验、实训基地为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教师开展培训。
二、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企业培训市场开发不足
为企业提供培训应该是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主体,这不仅能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但是,在企业培训市场开发方面,多数高职院校仍停留在被动接受阶段,主要依靠企业提出要求,缺乏“走出去”向市场寻找的主动意识。
由于高职院校的培训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较少有关,即使有些联系,也是对是否有培训需求或者是否能够参加某项培训的询问。这样使得培训部门不能充分了解企业的现实需求,很难引起企业的培训欲望。这种状况造成高职院校企业培训数量和质量得不到提升,不能形成常态化的培训工作体系。
培训也要走校企合作之路。首先,只有深入企业,才能了解企业的员工状况和培训需求,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赢得企业的信任;其次,要充分利用好企业的各种资源,包括设施、场地和人力资源。[3]因此,“走出去”理念不仅仅是高职院校增加与企业的联系频度,更重要的是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为企业考虑,建立主动服务意识。
2、职业培训对象相对狭窄
职业教育有“四大工程”,主要指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①目前高职院校主要教育力量集中在技能型人才培养领域,包括学历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以及为企业提供的员工培训。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及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却很少覆盖到。高职院校应该扩大培训对象的范围,特别是加强上述三种类型人员的培训。这不仅是职业教育为促进建立学习型社会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更是高职院校解决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不平衡的重要契机。
3、培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师资力量是开展好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工作中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关系到培训质量的优劣,以及培训工作的持续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培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缺乏企业经历。虽然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双师”比例已经达到70%以上,但是教师实践经验仍然满足不了企业培训的需要,因为企业技术更新、升级较快,高职院校教师每年下企业锻炼时间有限,加之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双师”能力没有相应的评估与监测制度,导致高职院校培训师资力量满足不了企业不断增长的培训需要。
二是本校教师占培训教师总数的比例不高。相当部分培训课程的教学老师来自外聘,本校教师占有比例不高,高职院校只是提供场地、教学设施等硬件条件。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教学优势就得不到发挥,而提供培训所需的硬件设施只能反映出高职院校具备组织保障功能。
4、对开展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虽然积极倡导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努力实现与企业的结合,但受传统学历教育思维的影响,在面向市场办学的意识和做法方面还远远不够。近年来,因教育资源不足高职院校招生生源持续萎缩,学校将工作重心放在全日制学历教育,而开展职业培训的工作始终得不到足够重视。高职院校教师在主体意识上,将职业培训看做是工作之外的额外付出,并没有认识到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职能之一,同时也是教师应该重视的本职工作。
在德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开展较好的国家,面向社会的非学历教育超过了学历教育,针对企业、社会从业人员的培训占据了学校教学的主要部分。对我国而言,随着现阶段生源数量的降低,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因此,重视职业培训工作,将其纳入院校的长期发展计划,对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5、与职业培训相关的制度建设不健全
高职院校针对职业培训的制度建设应着力体现三项内容:第一,明确职业培训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二,构建适合本校实际的培训体系;第三,建立支持职业培训运行的保障制度。实践中,职业培训制度建设不健全集中反映在以上三项内容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有的高职院校没有对职业培训做出制度规定,这是重视程度的缺失;有的高职院校制定了职业培训相关制度,但制度内容空洞,在实际运行中缺乏可操作性;还有的高职院校对职业培训的鼓励、激励措施不健全,导致系部、二级学院独自开展培训业务,而不愿接受学校统一管理。因此,从现阶段看,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制度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
三、加强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工作的思考
1、明确职业培训在高职院校教肓中的定位
职业培訓是高职学院职业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高职学院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历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培训主要面向两个方面,一是面向职业学院内部,服务于校内学历教育学生,为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一些未毕业就已经被一些企业录用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是学历教育的有力补充。学历教育学习时间长,知识面涉及企业工作的各个岗位,授课内容知识体系完善,涉及面广但缺乏一定的深度;职业培训针对某一岗位,进行岗位所需技能的专项训练,能够很好弥补学历教育在岗位特定性上的不足。二是面向职业学院外部,即面向社会进行培训,主要是对行业企业的需求对企业在岗人员、新近人员进行履职能力的培训和对下岗人员以及富余劳动力进行就业、再就业培训。
2、建立职业培训工作机制
职业培训工作应该被高职院校视为一项常态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总体工作应该由学校一位校领导负责主管;学校专门机构、部门负责职业培训的日常管理,主要工作包括学校职业培训总体规划、培训数据汇总分析、培训工作的监督、考核等。各系部、二级学院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建立培训点,培训点应该建立负责企业和校外在职人员培训的部门、负责校内学生培训的部门、负责校外非从业人员培训的部门。这几个部门负责按照自己所主管的培训类型进行培训的学员招生、培训方案设计、师资聘请、教学实施、评价反馈、跟踪调查等工作,主管企业培训的部门还要注意保持与企业的密切联系。
3、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是无法适应职业培训教学特点的。因此,培训质量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培训师资力量。加强高职院校培训师资力量最直接可行的方法是与企业开展合作,依托企业的生产实践经验,共同建立培训师资队伍,提高培训师资水平。要建立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要求教师要深入职业岗位的实际中开展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新的知识,增强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并把教学的理论与生产、管理的实际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水平。对教师下企业锻炼的评估监测制度应予重视,确保教师下企业锻炼不流于形式。同时还需大力加强兼职师资库的建设,将企业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充实到培训师资队伍中来。形成一支应由本校教师和企业生产、服务、管理、建设一线的优秀管理人员和高技能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培训师资队伍。[4]
4、积极拓展企业培训市场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关键是获得生源。在竞争激烈的培训市场,高职院校是后来者,与见缝插针、机制灵活的社会培训机构相比,高职院校除资源外其他优势并不明显。[5]因此,需要学校要积极拓展企业培训市场,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努力挖掘有培训意向的企业。对已开展的企业培训项目,学校要在开班规模、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验实训坏节、评价考核方式等方面要与企业之间保持密切的沟通,时刻了解企业的培训需求,并根据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实施方案。培训后还要对教学反馈进行研究,找到自身在培训过程中的不足及改正方案与企业分享。充分利用跟踪调查的方式,勤与企业交换意见,保持常态联系。
5、构建培训效果评价体系
培训效果评价体系是保障高职院校培训质量的有效手段。该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学员培训效果的评估,即通过培训后学员知识、技能的提高程度;二是对培训开发课程或教学模块的评估,即是指培训所采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是否科学有效;三是对培训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了教师的文化水平、工作经历、培训综合技巧、教学模式、沟通能力、职业态度等等。培训效果评价体系是一个反馈系统,有助于高职院校发现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优化、不断完善。
注释:
①温家宝总理2005年11月7日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实施‘四大工程,包括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参考文献:
[1]罗玲,周望高.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可行性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2010年9月.
[3]李丰桐.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转型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1,(05).
[4]赵杰,毕德纯.高职院校开展再就业培训的技术性思维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0,(24).
[5]刘守义.论高职院校在社会职业培训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05,(25).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Q12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