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词义的不完全对应及其归化翻译
2014-07-04李亚
李亚
摘 要 本文通过汉英语言对比分析跨文化交际中词义的不完全对应,着重探讨在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策略,即归化,旨在明确文化因素在翻譯中的重要性,同时增进人们对汉英词义差异的了解,促进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交际。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词义 不完全对应 归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Not Entirely Correspond Meaning and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 Ya
(Chongqing Nanfang Translators College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120)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oes not correspond exactly to the meaning, and focuses on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that naturalization, clearly aimed at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as well as increas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English and understand the meaning differences, and promote cross-languag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ord meaning; not entirely correspond; domesticating
1 汉英词汇的不完全对应及归化译法
1.1 汉英词汇的指示义不完全对应
中西方就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而汉语中许多涉及物质文化的词难以找到完全对应词,如饺子(jiao zi, dumplings)、麻婆豆腐(Mapo Tofu, stewed beancurd with minced pork in pepper sauce)、轿子(jiaozi, sedan chair)。这些汉语特有的文化词很难在英文中找到完全对应词。此外,中西方在社会文化方面、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明显。一个民族特有的物质环境、社会结构、精神信仰等首先通过这个民族的词汇表现出来。中国深受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信佛、拜菩萨,而西方人对God顶礼膜拜,信耶稣基督,除宗教文化差异巨大之外,汉语和英语中亲属称谓有别,比如汉语中称父亲的哥哥为伯伯,父亲的弟弟为叔叔,母亲的兄弟为舅舅;而英语中uncle就表示汉语中的伯伯、叔叔、舅舅、姨夫。
1.2 汉英词汇的联想义不完全对等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反应,诚然,对同一事物的联想意义也就不尽相同。这是由地理条件、意识形态,尤其是思维习惯的差异所造成的。英语中,蔷薇、玫瑰、月季都是一个词rose,象征着美丽和爱情。苏格兰著名诗人罗伯特·彭斯在其代表作《一朵红红的玫瑰》中将其崇拜的偶像比喻为红红的玫瑰并表达出了他浓浓的爱意。玫瑰象征美好爱情,玫瑰虽好,却是带刺儿,英语中a thron rose表示imperfectness。而汉语中带刺的玫瑰暗指女性冷若冰霜、难以靠近;铿锵玫瑰将女性比作玫瑰,取其娇艳、馨香、美丽之意。铿锵是象声词,有响亮、激越、向上的含义。两个分别蕴涵着阳刚与阴柔的词在中国女足身上实现了完美结合。
春与Spring是一年四季之首,万物生长的季节。春让人联想到幸福欢乐、青春活力。英国著名抒情诗人雪莱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歌颂春天,歌颂美好的未来。但在汉语中,春还表示爱,比如春心荡漾(Desire for love),此外,春秋已高、春秋正富,春表示年岁;春秋已高表示年事已高(being advanced in years);春秋正富表示年纪不大,正是好时候(in the prime of youth),而在英语中spring并无此意。
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龙和Dragon华夏神话传说中龙是神异动物,能行云布雨、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太空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中华主族自称是“龙的传人”。封建社会龙是帝王和高贵的象征。比如龙颜(the appearance of the emperor)、龙体(the body of the emperor)、龙椅(the seat for the emperor)、龙种(the offspring of the emperor)等。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the son of the Loong)。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赫地位,它不仅象征皇权、威严与神力,还象征吉祥、财富、前途和权力,象征一种蒸蒸日上的精神。然而,Dragon在西方的象征意义与中国有关龙的传说截然不同,西方中世纪dragon是守候在地狱之门的有翼能喷火的巨大怪物,象征魔鬼与邪恶,还有“凶暴的人,悍妇”等喻意、引申意。如Her mother is a real dragon. 再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 “Four Asian tigers”,而不是“Four Asian dragons”,另一种翻译是“Newly Industrial Economics”,简称“NIEs”,意即“新兴工业国家”。
1.3 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主要策略——归化法
归化与异化是美国翻译理论家Venuti 1995年才提出来的。归化指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用他们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使外民族事物本族化,归化主张将译文读者摆于首要位置,译文的表达应该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张秀玲,2002.3)汉语中有许多成语、习语在英语语言里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说法,用归化译法翻译这些成语、惯用语,易于被读者理解,读起来比较地道、生动,尚可产生异曲同工之效果。(刘文刚,1999.4)例如:雨后春笋可译成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而不是spring up like bamboo shoots。在英国,竹子不是土生土长的,所以英语中也就没有竹子这样的原始词汇,bamboo这个词是从外来语中引借进去的。再如,中国有句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表达的意思是,不能齐心合力,人越多越难以办成。英译为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翻译中没出现和尚和水,却表达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道理。英语里有一些关于狗的成语、惯用语,例如:Rain cats and dogs若翻译成下猫下狗,必定造成译文生涩难懂,损害了译文的可读性,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这里只能采用归化译法,译为倾盆大雨。又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句中to eat no fish出自典故,指英国伊利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教徒在星期五吃鱼的习俗,而to play the game则为习语,本意为规规矩矩地比赛。如异化为不吃鱼和玩游戏,读者则可能不知所云。译文通过诠释,将形式转化为内容,便是采用归化译法处理了文化差异的佳译。
2 结语
由以上汉英对比分析可知,有些汉英两个词表面上似乎完全对应,实则貌合神离,其实质上的含义相差甚远,用法各异。不仔细分析原词的意义就将两者等同,必然会引起词义理解困难,生涩难懂。因此,翻译时应充分认识汉英词义的指示义和联想义,处理文化差异引起的汉英词义不完全对应,主要采用归化译法把一种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尽可能降低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困难,避免文化冲突,使读者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诚然,归化译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翻译时译者应灵活处之,以求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准确。
参考文献
[1] 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 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