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史家

2014-07-03赵正一张静

2014年7期

赵正一 张静

摘 要:湘西史家——严如熤,字炳文,“生平慕范希文为人,取先忧后乐之意,自号乐园”。严如熤一生为官为幕多年,乃湘西本土不可多得的史学研究人物。其一生著述颇多,风格独特,有着独树一帜的“严氏之学”,但当今学术界对其研究却甚少。本文综合梳理严如熤生平,探究“嚴氏之学”的来源,旨为后人的研究提供史料参考。

关键词:严如熤;严氏之学;生平考述

严如熤(生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卒于道光六年1826年,年六十有八。)①,字炳文,“生平慕范希文为人,取先忧后乐之意,自号乐园”,②湖南溆浦人。严如熤一生为官为幕多年,从最开始的县令,到后来的臬司。“为人性豪迈,去边幅,泊荣利,视之如田夫野老。”③

严氏家族的崛起非一世之力,得益其祖辈的不断积累,严如熤祖籍并非湖南溆浦人氏。据陶澍《布政使衔陕西按察使乐园严公墓》记载:“严氏出浙之桐庐,宋末始迁湖南溆浦。明景泰间有讳秀者,当方瑛讨黔苗时,以诸生应募,率熟苗破贼,而不受官,没祀忠义祠,是为八世祖。数传至诸生,自治有隐得,家益起。”④可知严氏乃是浙江桐庐人,于宋朝末年迁入湖南溆浦。其八世祖严秀乃是明代景泰年间参与方瑛将军讨伐平定贵州苗人叛乱的有功人士,死后入忠义祠,其后人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而使家族逐渐发起。严如熤祖父严应鼎是当时的国学生,其父亲严君极是当时的贡生,可以说到严如熤这一辈,严氏家族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并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名望。

严氏家族的地位与名望对严如熤成长有着很深的影响,严氏虽以武将之功发家,但同时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颇深。这对严如熤后来为官的同时一生致力于学术创作分不开。严如熤生于乾隆二十四年八月二十四日(1759年),其“生母李夫人方孕公,嫡母何夫人梦星坠怀中,光四溢,因小字满星。始读书,目十行下。”严如熤之才华从小时候就可窥见。到严如熤十三岁时,开始崭露头角,以优异的成绩师从于时任鸿胪寺少卿的岳麓书院山长罗典,“补县学生,师事少鸿胪罗先生典于岳麓,先生极重之。”⑤在先生的潜心指导下“研究舆图、兵法、星卜之书,尤留心兵事”。⑥并于乾隆己酉年(1789年)以优异的学行成绩而入京师国子监,“以优行贡,学使者张姚成称为经世才,足当大任”⑦受到当时人们的极高评价,开启人生的更高旅程。

但这时的严如熤还未开启他的为官为幕之旅,他需要一个时机,一个能充分展现其个人独特才华的时机。乾隆乙卯年也就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是严如熤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个重大的转折点就是指1795年贵州、湖南苗民作乱,占据乾州而进攻镇筸,震惊朝野的“乾嘉苗民起义”。据陶澍《布政使衔陕西按察使乐园严公墓》载:“会乙卯正月,黔苗作乱,据乾州犯镇筸,辰沅震动。朝廷命云贵总督福安康督师进讨,湖南巡抚姜晟及两湖总督毕沅会师于辰。姜公尝访人才于学使张姚公者也,夙知公,延问计所出,公草《平苗议》十二则,言剿抚防御之策甚备。”⑧此次起义极大的震动了朝廷,朝廷派遣福安康、姜晟、毕沅等官员镇压苗民叛乱,严如熤得以做姜晟的幕宾,发挥才能平定苗乱,并在做幕宾的四年中积累大量资料,为后来的《苗防备览》撰写奠定了基础。自严如熤入湖南巡抚姜晟幕府以来,他潜心专研,接触并搜集了各类史志材料和军事材料以及机密档案,并参与了平苗的种种具体战事。可谓是能力突飞猛进,与日俱增,不仅有理论知识,而且有实践经验。

上面可以说是开启了严如熤之为幕之旅,接下来则是开启了严如熤的为官之旅。据汤金钊《布政使衔陕西按察使乐园严公神道碑》载:“嘉庆初,襄达教匪蔓延五省,大兵乘之,云扰波馈。四年,诏举直省孝廉方正之士,策方略于是,湖南溆浦严君如熤对几万言。”⑨正是此次的廷试开启了严如熤的为官旅程,面对当时轰轰烈烈的白莲教起义,严如熤洋洋洒洒几近万言之策深深的打动了嘉庆皇帝,“睿皇帝亲擢第一。次日,召旨军机处询屯政,复条上十二事。召见,以知县发陕西。下其疏于三省大吏,令采行。六年,补洵阳。”⑩

由上可知嘉庆六年(1801年),严如熤补洵阳知县,开启了为官之路。综合梳理《清史稿·严如熤传》、陶澍《布政使衔陕西按察使乐园严公墓志》、汤金钊《布政使衔陕西按察使乐园严公神道碑》中记载。自洵阳知县起,严如熤屡立军功。嘉庆八年(1803)令以同知直隶州即用,嘉庆九年(1804年)补定远同知。但做定远同知不久,其生母去世,严如熤南回为母守丧。嘉庆十二年(1807年)服丧期满归来仍然发为陕西同知用,并交军机处记名,己巳年二月(嘉庆十四年1809年),题补潼关厅同知,特旨授汉中府知府。此后至道光元年(1821年)才擢陕安道,道光三年(1823年)加授按察使衔(陕西按察使),道光五年(1825年)擢贵州按察使,未到官,道光六年(1826年)入觐,仍调任陕西按察使,到任后数日而卒,后赠布政使。

严如熤为官二十余年,勤勤恳恳。治理汉中十余年,镇抚南山功不可没。时任汉中知府时“联营伍,立保甲,治堡寨,问民疾苦。兴劝农事,行区田法,教纺织,使务本计。修复褒城山河堰及城固五门、杨填二堰,各灌田数万亩,他小堰百余,皆履勘濬治,水利普兴。复汉中书院,亲临讲授。于华州、渭南开谕悍回,缚献亡命数十人;于宁羌解散湖北流民;于城固擒教首陈恒义:皆治渠魁,宽协从。令行禁止,人心贴服,南山遂大定”。B11对上受到皇帝的好评,“宣宗每论疆吏才,必首及之。”B12对下深受百姓的爱戴,“其卒也,秦民巷哭,如失慈父母,愿比朱邑、桐乡,请其柩入南山,弗得,则吁请祀名宦。而湖南之人,亦具公事状,请入乡贤祠,为桑桐梓衿式。”B13

与严如熤为官之功可相提媲美的乃是严如熤一生著述,如熤早年间就师从罗典究心舆图,为官期间更是“驰骋古今理乱,贯串天文、河渠、兵法、星卜,以逮舆地险要,形格势禁,若聚米画沙,烛照而龟灼。所规划常在数十年外。遇盘根错节,无不迎刃以解。其措施往往见于所著书。”B14乾隆六十年后佐姜晟筹苗疆而撰有《苗防备览》一书,嘉庆十年佐那彦成筹海寇而撰有《洋防备览》,时任陕安道时又撰有《三省边防备览》。除此之外,严如熤还撰有《屯防书》、《三省山内风土杂识》、《汉中府志》、《乐园文钞》八卷、《乐园诗钞》六卷等等。

满清政权的建立是在明朝政权的衰败之下而建立,其继承了前朝之多项体制的基础上又有所损益,其学术风气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据《王国维文集·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载:“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乾、嘉一变也,道、咸一降也。顺康之世,天造草昧,学者多胜国遗老。离丧乱之后,志在经世,故多为致用之学,求之经史,得其本原,一扫明代苟且破碎之习,而实学以兴。雍、乾以后,纪纲既张,天下大定,士大夫得肆意稽古,不复视为经世之具,而经史小学专门之业兴焉。道、咸以降,涂辙稍变,言经者及今文,考史者兼辽、金、元,治地理者逮四裔,务为前人所不为,虽承乾、嘉专门之学,然亦逆睹世变,有国初诸老经世之志。故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窃于其间得开创者三人焉:曰昆山顾先生,曰休宁戴先生,曰嘉定钱先生。国初之学,创于亭林;乾嘉之学,创于东原、竹汀,道、咸一降之学,乃二派之合而稍偏至者,其开创者,仍当于二派中求之焉。”B15王国维先生将清代学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顺治、康熙之世,学者多为胜国遗老,故多为致用之学,学者大多“求之经史,得其本原,实学一兴”;第二阶段为雍正、乾隆以后,“经史小学专门之业兴焉”,多为考据训诂之学,而经世之学已不复讲也;第三阶段为道光、咸丰以后,“言经者及今文,考史者兼、辽金、元,治地理者逮四裔,务为前人所不为”。王国维先生评价则是“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先生的话反映了清代学术之流变。严如熤生在乾嘉考据之学大兴的时代,却力从于“经世致用”之学。从其学术主旨来看,他既继承了顾炎武、顾祖禹等先生舆地之学的学术之质,又深受乾嘉学风的影响,对于所撰述的内容讲求有理有据,可考的则录入,不可考证的则弃之。开创了独具风格的“严氏之学”,成为清代学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支。(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