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社团创新与大学生终身就业力培养

2014-07-02朱文镇

无线互联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高校社团社团建设创新

朱文镇

摘 要:高校社团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更承担着育人的使命。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高校社团既要着眼于学生即时就业力的培养,也应为学生的终身就业力提升承担责任。终身就业力以学习能力、人际能力、管理能力、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为主要内容,高校社团需要在理念、组织、制度、行为等四个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为提升学生终身就业力服务。

关键词:高校社团;社团建设;终身就业力;创新

1 引言

一般的观点认为,高校社团仅仅是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学生组织形式,但实际上,它所发挥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这与大学所承担的使命息息相关。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普及教育的今天,大学教育的角色已经从主要提供给学生知识与技术转向营造有利于人力资本形成与提升的环境塑造者,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引导至对自身素质的主动塑造者[1]。在履行这个职能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工作管理部门都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包括团委、学生处、学工办等)需要深刻领会大学的使命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学生毕业面临未来就业压力,需要提升即时就业力,另一方面,大学决不是职前训练场所,它还承担着更多的使命,比如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全球化视野的形成、批判性思考的意识、德性的养成等,以上目标关乎大学生终身就业力的形成,甚至关系到生命质量的提升。因此,高校社团建设应该树立长远眼光,本着为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探索提升大学生终身就业力的工作新思路。

2 大学生终身就业力的素质要求

高校社团建设如以大学生终身就业力培养为目标,就必须了解一个前提:哪些能力和素质要求构成终身就业力的基础条件,要弄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深入思考的是:那些在职业生涯中取得顺利发展的大学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特质?这些特质在大学教育中能否具有培养的可能性?未来的职场需要拥有什么样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带着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走访调查,并且研读大量相关文献,提炼出以下五种能力与素质要求。

2.1 学习能力

总体而言,我国小学与中学阶段的教育大多属于应试教育,进入大学之后,许多课程的教学模式依然没有摆脱中小学阶段那种满堂灌的模式,这就造成学生看似分数很高,并没有真正“学会学习”。但是,诸多因素的存在要求学生必须提升“学会学习”的能力。首先,这是一个强调终身学习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很快就可能在职业中被淘汰,如果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将很难适应未来职场对知识更新的要求[2];其次,只有学会学习,才可能在不同职业领域进行顺利转换,而这样的转换在未来时代会更频繁;最后,学习能力的提升是适应技术进步与全球化趋势的需要,拥有更高学习能力的人的职业发展空间有机会从狭小的范围延伸至全球各地。

2.2 人际能力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人际能力是多数职業领域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必备能力,包括人际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服务意识等。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等认为人际能力属于“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大量事实已经证明,情商相对于智商,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更加重要,为此需要将情商教育纳入到各个层级的学校教育之中[3]。中国社会具有更为明显的“人情化”、“官场化”特征,在这样的社会中,那些具有较强人际能力的人,在职业发展的进阶中会更顺利,相反,很多在校期间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进入职场后,职业发展却并不如那些所谓的“差生”顺利,甚至可能出现“泯然众人矣”的结果。所以,中国古人所强调的“外不殊俗,内不失正”、“外方内圆”等生存智慧,实际上是和人际能力有关的,也是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提出的,至今仍对当代大学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2.3 管理能力

职场一般可提供两大类工作:管理性质的工作与技术类型的工作,对于前者,管理能力不可欠缺,但即使是技术类型的工作,由于职业发展的必要,也必将要求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以上所说的管理能力是从外部管理的角度来说的,也就是计划、组织、协调、领导、控制等能力,但是管理学的发展早已进入到强调“自我管理”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和大多数知识工作者将需要自我管理”[4],而这种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明确的职业规划、自我调控能力、自我激励、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等。为适应未来的职业挑战,在大学阶段的教育中,理应将管理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教育目标之中。

2.4 心理素质

纵览职业发展成功的案例,可以发现,没有任何一位职业成功人士的职业生涯会一帆风顺,在职业中会面对各种压力和不可预见的挑战,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咬牙挺一挺”的这种意志力往往决定了最终的职业成功。从目前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来看,也往往规定“能够在压力中开展工作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在强调用人标准的心理素质维度。90后大学生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意志力、心智模式、团队合作精神等心理素质方面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可能面临挑战。具体而言,有助于终身职业发展潜力的心理素质包括解压力、自信力、应挫力、移情力等,着眼于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从而也有助于终身就业力提升的高级心智要素还包括高度意志力、情绪领导力、高效沟通力、自我激励力、团队合作力等[5]。

2.5 道德素质

当今时代,由于受到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冲击,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准不容乐观,功利化的教育背景,导致学校对道德教育强调不够,加之家庭、学校、社会出现层出不穷的负面榜样,使得很多大学生的道德领地受到了腐蚀,表现为:道德感弱化、责任感缺乏、欲望膨胀、攀比心增强、同情心减少等,上述表现如果继续深化而得不到纠正,将成为消解终身就业力的大敌。那些在职业发展中走上较高岗位的人,往往因为其卓越的德行与业务能力有良好的匹配,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骤然坠落的人,无一不是道德领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在一个道德缺乏的时代,“有德”甚至会构成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校教育中,尤其是社团建设过程中,不可不考虑道德素质的培养[6]。

以上五个方面是构成大学生终身就业力实现的必要条件,它们之间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终身就业力的水准。下面具体探讨高校社团建设过程中如何创新以促进大学生终身就业力的提升。

3 以创新学生社团建设促进大学生终身就业力提升

“创新型组织”是学术界经常研究的课题,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同样需要创新。在谋求大学生终身就业力提升过程中,至少在以下四方面有创新的可能。

3.1 理念创新

受教育产业化中市场思维的影响,很多高校在定位过程中,或显或隐地将自身定位为职业前训练机构,比如教学计划中经常有如下类型的描述“培养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急需的某某类人才”,在培养方式上,强调实践教学,充分体现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这种思路强调的是即时就业力。但是,大学绝对不能沦落为单纯的职前训练机构,它还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学生管理部门应对大学的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提出大学以传授知识为大学存在的根本[7],而德国的大学从19世纪以来,一直强调“发展知识”,研究学问,探求真理,民国时代北大的蔡元培也曾提出大学是“研究学理的机关”[8],到了20世纪,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大学市场化、庸俗化的趋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种现象是必然的,但不是必须的、绝对的。在我国,除了少数高等学府的部分专业根本不愁就业问题之外,多数大学面临着学生就业现实和有关主管部门对就业率考核指标的双重压力,所以,强调取悦于市场的教育理念也就有了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大学除了培养能够就业的大学生之外,还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能,比如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人文素质提升等,当然也包括学生日后职业发展的潜力塑造,也就是终身就业力提升问题。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在“象牙塔”和“就业服务站”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平衡。除此之外,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部门的理念创新还包括对管理本质的认识,管理的本质是服务[9],是为学生社团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运行提供服务,相反,如果过度干预,将学校的政治意志、个人的意志强加于学生社团之上,则将导致学生主体性的逆向表现,也就是各种隐性和显性的抵制,不利于大学生社团良好运作环境的建立。

3.2 组织创新

高校社团组织工作包括社团机构或者类别的设置以及人员的吸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社团体现了充分的自主性,高校社团管理部门一般起到调控与宏观指导的功能。由于认识角度以及视野不同,新学生社团的推出往往具有盲目性,这是由学生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而高校社团管理部门由于拥有丰富的社团指导经验,首先应在新社团设置方面充分认识到影响到终身就业力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的重要性,有目的地给予充分的引导,并运用手中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协助大学生社团更顺利地开展活动。比如目前各个高校一般都会有“旅游协会”,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社团管理部门就可以引导这种类型的社团向更为细化的方向发展,成立诸如“公益旅游协会”、“负责任旅游协会”等社团组织,在开展活动时促成与相关社团以及社会上的公益组织、旅行社的联合,这样不仅目标明确,而且因为活动范围的扩大,能充分培养社团成员的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心理素质、责任感等,从而真正能起到“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社团建设目标(此目标是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提出的)。其次是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要有创新,为培养终身就业力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组织结构完全可以采取仿真企业的形式,为顺利实现社团目标,可在社团内部设置名誉顾问、会长、人事部、财务部、外联部、宣传部、运营部等岗位,由学生社团成员自主决定部门、岗位的设置以及社团相关管理制度、文化建设,通过这种方式锻炼成员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在正式进入职业生涯以前就能大概了解组织的运作模式,有利于加快社会化的进程。最后,高校社团管理部门作为学生社团的主管部门,要认识到社团组织的自组织特性[10],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而仅仅发挥其引导、服务的职能,这样有助于学生社团积极性的提升。

3.3 制度创新

在管理中,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制度设计是各个高校社团管理必不可少的管理措施,但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很多高校往往采取将其他高校的相关制度进行简单修改,然后下发的“自上而下”的简单模式,这体现了对制度本质缺乏深刻的了解。制度,究其实质乃是众人的契约,制度制定的过程,本应该是一个民主的过程,也就是由所有成员共同研究决定,并因为参与制度而主动接受制度约束的过程,高校社团的自组织特性,也决定了让高校社团组织自身制定制度的重要性,如果涉及全校性的社团制度制定,也应有相关社团负责人的参与,如此制定出来的制度才是符合制度本质的。那么这种形式与终身就业力有何关系呢?实际上,在参与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学生发展了民主意识、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并对管理会产生更深刻的认识。高校社团的制度创新还要求制度具有引导性、超前性,通过相关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的设计,引导学生社团建设以终身就业力培养为己任,强调创新性、差异化社团在社团评级中的优先地位,从而避免简单地模仿与重复。通过这类创新性制度的设计,使得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和之后即将谈到的行为创新有了制度基础,从而实现了高校社团管理的规范化与个性化的统一,从而着眼于终身就业力培养的社团建设走向实质性运作。

3.4 行为创新

行为创新主要体现在具体活动和运作层面上的新举措,若体现终身就业力的目标,则可供选择的思路要紧紧围绕上述“三种能力,两大素质”的要求。在培养学习能力方面,主要是以激发大学生对知识尤其经典著作的热爱为目标,社团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如对话、辩论、论坛、讲座等方式,来创造一種热爱学习,传播经典的氛围;人际与管理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采取诸多创新型的社团活动开展形式,比如与企业联合开展社团活动,让学生充分与企业接触,通过筹措资金、“大创”项目、假期实习等多种合作形式,来锻炼学生的终身就业力;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可以在大学生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采取创新形式,减少传统的思想灌输方式,融入更多的实践因素,目前社会上有很多“拓展训练”机构在谋求与高校社团的合作,与这类机构联合开展活动,不仅可以节省成本,也可以对提升拓展训练机构的声誉有较大帮助,从而实现双赢;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当今的大学社团中最为欠缺,这与整个大环境的功利化倾向有很大关系,但从终身就业力的视角来看,道德素质是最需要强调的一个方面,大学生自身一般认识不到这种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此时,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就需要出面引导,比如在职业生涯发展协会等社团中,展开对那些职业成功人士道德素质的讨论,某高校的此类协会曾经专门就一本职业生涯的良好范本《总裁狮子心》(作者是台湾旅游饭店业的教父级人物)进行研讨,从中发掘出很多有启示意义的结论,其中包括道德素质的结论——因不贪图小便宜而保证了职业生涯的更大发展。以上例子中的行为创新仅仅是为了指出,为谋求大学生终身就业力的提高,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及社团组织自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并用行动来践行这种意识和理念。

4 结论

以上四个方面的创新从理念、制度、行为等各个方面保证了高校社团建设能够实现大学生终身就业力的培养。本文由于篇幅关系,对那些耳熟能详的高校社团建设的相关常识并未赘述,而是紧紧围绕如何实现以“三种能力、两大素质”为内涵的终身就业力培养,对高校社团建设提出相关的创新性建议。

[参考文献]

[1]胡继东,高中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属性及其发展的再认识[J].思想教育研究,2011,9:70-73.

[2]陈建翔.新教育:为学习服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丹尼尔·戈尔曼.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杨春晓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4]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朱雁斌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龚鉴瑛.略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81-82.

[6]姜姗姗.对高校“德育为先”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4:110-111.

[7]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念(高师宁等译)[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6.

[8]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9]齐善鸿.道本管理:精神管理学说与操作模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0]石国亮,万磊.试析大学生社团的现实困境与突围之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3):12-15.

猜你喜欢

高校社团社团建设创新
浅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在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浅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与意义
高校社团推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探讨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综合素质社团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职计算机专业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建设与高职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