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研究
2014-07-02林炳华
林炳华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州350108)
·经济理论与经济建设·
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研究
林炳华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州350108)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非常注重利用政府公共投资的扩张来实现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但近年来城镇化中的公共品供给不足与过剩并存\地方经济运行质量与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累积等一系列矛盾和投资低效率问题已经成为极大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基于投入产出的分析视角,采用面板随机系数模型,对1995—2011年东、中、西部政府公共投资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结果表明:中国不同地区政府公共投资的效率改进都不太理想,政府支出并没有显著提高单个要素产出效率或全要素生产率;中国政府公共投资整体规模和区域分配上仍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政府公共投资;投入产出;投资效率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非常注重利用政府公共投资的扩张来实现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这尤其体现在近十几年来中国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政策层面上,无论是1998年国家启动的“西部地区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还是2008年政府启动的总额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重点均在政府公共投资项目支出上。然而,中国宏观经济与行业数据表明,上述政府的扩张(政策、行为等)及其公共投资效率所表现的因“投资乘数”产生的短期需求效应较显著,但对经济增长的长期供给效应总体不显著,在一些地区甚至存在较大的分歧和背离,而城镇化中的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与过剩并存,地方经济运行质量与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累积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已经凸显,上述政府公共投资效率问题已经成为极大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则更加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新四化”)的同步发展。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显然经济驱动力就是投资驱动、城市工业化偏向、政府与市场关系上的政府偏向型。为此,在当前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背景下,从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公共投资效率改进的视角,深入研究经济转型期以来区域政府公共投资的行为、影响因素及其效应,探寻政府公共投资对城镇化进程产生牵引和推阻作用的深层原因,进而提出完善政府公共投资的行为并提升其效率的途径,对增强中国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运行效率,促进中国特色城镇化等“新四化”同步发展,最终实现城镇化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基于投入产出的视角分析政府公共投资的效率问题,实质上是分析政府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政府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产生怎样的效应一直争议较大,主要有三种观点:政府公共投资具有正的经济增长效应、政府公共投资具有负的经济增长效应和政府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显著关系。国内外学者对政府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回顾,梳理出政府公共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影响的脉络,以期对中国的区域城镇化政府公共投资的效率改进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理论上,Barro(1990)[1]首次将公共支出流量纳入其宏观生产函数,实现了经济的内生增长,但该模型未区分政府支出是否具有生产性,也未考虑政府支出层级结构的可能影响等问题,而是将政府公共支出作为整体纳入生产函数。郑志刚、范广哲(2002)[2],Jang-Ting Guo(2004)[3]将政府公共支出分成生产性和消费性两大类,前者进入生产函数,直接影响产出增长;后者进入效用函数,通过影响劳动供给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作用,其中政府公共投资就属于政府生产性支出;Barro and Sala(1992)[4]和娄洪(2004)[5]提出了引入政府投资变量的拥挤效应模型;T Zhang and H Zou(1998)[6]、H Davoodi and H Zou(1998)[7]、D Xie et al.(1999)[8]、T Zhang and H Zou(2001)[9]将不同层级政府支出变量纳入生产函数,分析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中不同层级的政府支出可细分为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此外,Ventura J et al.(2004)[10]将人力资本积累方程或技术进步方程引入政府投资变量,研究政府投资是如何通过影响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前人的理论研究表明,政府公共投资对私人资本的产出效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都有一定的影响,并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关于实证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下几大类进行实证分析:一是G Durden and B Elledge(1993)[11]、于长革(2006)[12]探析政府投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二是李晓嘉(2011)[13]分析单项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教育支出、支农支出、科技支出等;三是王红岩和张宏霞(2011)[14]探讨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在政府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并未出现基本一致的结论,这与理论上普遍强调政府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关系的结论不同。这是由于政府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之间存在着挤入挤出效应。多数学者已对政府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大量研究,但所使用的方法通常在经济增长方程中加入政府支出相关变量,且较多采取时间序列数据回归,较少从实证角度探寻政府公共投资的经济增长机制,即效率改进机制。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随机系数模型并结合总量生产函数(投入产出函数),从提高私人资本的产出效率、改善劳动生产率、改进全要素生产率三个方面,分析区域政府公共投资的效率改进差异及其时序变化,从政府公共投资效率改进的角度寻找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
二、模型选择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总量生产函数(多恩布什等人,1978)[15]提供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联系,作为一种简化,我们首先假定资本(K)和劳动(L)是仅有的重要投入,方程Y=AF(K,L)显示了产出(Y)取决于投入和技术水平(A)。①我们说A代表技术水平是因为A越高,则给定水平的投入所生产出的产出也就越多。有时A被称为“生产率”,这是个比“技术”更加中性的术语。方程Y=AF(K,L)将产出水平作为因变量,投入水平和技术水平作为自变量,将这三者紧密联系起来,但是在工作中增长率的使用往往更能说明问题。本研究基于增长核算方程:△Y/Y=α△K/K+β△L/L+△A/A,并沿用Dar and AmirKhalkhali(1999)[16]的总量生产函数的经济增长模型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拟采用以面板数据为基础的总量生产函数计量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GY表示区域实际产出增长率;GK表示资本产出增长率;GL表示劳动产出增长率;A表示技术进步率;α2和α3是对应GK和GL的产出效率;采用双下标而不是单下标,其中第一个下标i(i=1,2,…,n)表示各省份,第二个下标t(t=1,2…,T)表示观测时间。
同时,参照AmirKhalkhali and Dar(1995)的假设方法,本研究假定政府公共投资首先通过影响技术进步率而影响经济的增长,则有:
其中:政府公共投资表示为政府公共投资的相对规模GI/FA(区域城镇政府公共投资与区域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α1代表常数项,α4代表政府公共投资的效率;ε表示误差项。
将方程(2)代入方程(1)中,有:
以往大多数学者曾采用公式(3)的简单线性回归的经济增长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如Ram(1986)和Alam(1991)。然而,这种简单的线性回归忽略了不同省份可能存在的差异,而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就可以解决此问题。本文采用Dar and AmirKhalkhali(2002)构建的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即:
此时,方程(4)中代表省份差异的变量ωit可表示为:
将方程(5)代入方程(4),有:
其中:β1i=α1+γ1iδ,β2i=α2+γ2iδ,β3i=α3+γ3iδ,β4i=α4+γ4iδ,μit=υitδ
方程(6)即为本研究拟使用的面板固定效应回归模型,β2、β3、β4分别表示政府公共投资对资本、劳动及技术的产出效率,它能更准确地分析政府公共投资的效率改进效应。
如果方程(6)中不包含有(GI/FA)项,则有:
通过对比式(6)和式(7)中的系数β2和β3,得出政府公共投资对单个投入要素产出效率的影响程度。在对东、中、西部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的比较研究中,主要运用式(6)和式(7)进行实证分析,比较不同区域政府公共投资的效率改进效应。
三、指标构建及数据选取分析
本研究在对东、中、西部城镇政府公共投资投入产出效应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中,区域实际增长率可用区域实际GDP增长率表示,根据1995—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及传统东、中、西部的划分标准,整理出东、中、西部各省1995—2011年人均GDP增长率(GY)。由于从各省统计局所发布的数据来看,政府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并无官方数据。所以采用政府固定资产预算内投资额作为政府公共投资的代理变量GI。通过对各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各区域政府公共投资绝对规模GI,并根据传统地区划分得出东、中、西部对应省份的政府公共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GI/FA),其中FA代表对应省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是区域各省政府公共投资的相对规模。公共资本由政府公共投资直接转化而来,由于资本的市场价格对公共投资领域的公共资本影响较小,因此,以资本存量代替资本流量较为实际,并且以增长率指标测度波动显得更为科学。限于统计资料的可获取性,本文以人均实际固定资本形成增长率代替资本存量增长率(GK),不过,新旧资本效率差异、资本的闲置等因素可能导致一定误差,如效率的低估等。人力资本具有竞争性,其在生产过程中有正的外部作用,学习和教育对人力资本产生影响。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来讲,政府公共投资提供了本区域居民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等公共品,这类公共品往往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劳动产出增长率是衡量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的极其重要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之一。本文使用从业人员增长率代表劳动产出增长率GL。全要素生产率(A)也称为技术进步率,一般指资本和劳动等各要素以外的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比值。本文仍然采用通常的计量方法,即“索洛余值”。
其中,在对东、中、西部城镇政府公共投资投入产出效应的纵向比较中,考虑1994年的财政分税制改革,1999至2002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2008年政府4万亿投资计划,在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的纵向比较分析中,可将实证区间分为1995—1998年、1999—2001年和2002—2007年、2008—2011年四个时间段进行研究。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年鉴》、国泰安数据库、国研网数据库、中经专网等。
四、基于面板随机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
政府公共投资促进城镇经济增长,进而推动城镇化进程,其作用机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公共投资通过改善资本、劳动等单个要素的产出效率而促进经济增长,如政府对教育的支出就不仅能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增加有效劳动供给,而高素质的劳动力又能提高现有资本的生产率;另一方面政府支出通过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等技术进步活动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缩写为TFP),进而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如政府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直接支出(政府支持基础科学技术研究的支出等)或间接支出(政府鼓励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贷款贴息支出等),可加速技术进步,改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政府公共投资的效率问题,以探寻政府公共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和单个要素产出效率的影响作用,进而提出改进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相应的措施,接下来将引入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对东、中、西部政府公共投资的投入产出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一)东、中、西部政府公共投资的投入产出横向比较分析
本文对东、中、西部政府公共投资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横向比较,通过引入政府公共投资,对政府公共投资、效率改进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分地区进行实证,通过stata12.0对东、中、西部的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的P值分别为0.9192、0.4873、0.4384,对应的P值都不显著,根据Hausman的检验原则,我们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如果没有引入政府公共投资,通过stata12.0对东、中、西部的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的P值分别0.8761、0.9441、0.2404,对应的P值也都不显著,所以根据Hausman的检验原则,我们也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对东、中、西部进行分地区实证分析,得出的面板随机效应模型的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分地区面板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东、中、西三大区域政府公共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为负,东部地区在5%的水平上显著,而中、西部地区对应系数在统计上很不显著,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对应系数最小,仅为-0.0298。三大地区政府公共投资对资本和劳动产出效率的影响各不相同:引入政府公共投资变量后,东部资本系数出现了小幅上升,从0.293上升到0.298,且统计上都很显著;但劳动系数在数值上小幅降低,从0.134下降到0.123,对应的t值有所增加,从0.98上升1.75,但仍不显著;中部资本系数出现了小幅下降和劳动系数出现小幅上升;而西部则是资本和劳动系数都有所增大。从总体上看,无论是否引入政府公共投资,资本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率都存在显著性的影响,劳动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率的影响都不显著,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率的影响都为负,其中只有东部的效应是显著的,且西部的影响相较于东、中部会更小些。
可见,不同地区政府公共投资效率如何改进是大不相同的:东部政府公共投资有助于资本产出效率的提高,但一定程度上劳动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却有所下降;中部政府公共投资可使劳动产出效率得到改进,但资本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却降低;西部政府公共投资对资本产出效率和劳动产出效率都有改善作用,但会损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表明中国三大地区政府公共投资的效率改进作用都不太理想,政府支出并没有显著提高单个要素产出效率或全要素生产率。之所以中国三大地区政府公共投资的效率改进作用都不太理想,可能是因为政府公共投资效率改进的实现有一定的条件和环境约束:一是政府投资结构合理,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二是政府公共投资的经济干预不会扰乱市场机制;三是政府公共投资形成的“成果”留在当地,没有流失。
普遍认为,政府干预扭曲市场机制与市场化程度存在正相关。中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企业市场竞争意识强,往往会主动地参与研究与开发技术创新等活动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且企业研发活动可通过资本市场、银行等多种渠道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不必依赖政府资金鼓励和支持。政府干预反而会阻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甚至扭曲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效率。而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所带来的市场机制的影响非常有限,显然政府投资支出对西部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正向效应上。然而,由于大量企业商品生产技术水平低且对技术创新重视不够,或者自有资本稀缺而融资手段单一且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西部地区政府的投资不仅规模小而且结构不合理,用于鼓励和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支出较少,为获得少量资金支持企业需花费较多的时间、金钱等资源进行“游说”,导致企业技术研发的可用资金更少,政府支出反而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负作用。而中部地区的诸多变量介于东、西部之间,政府公共投资可能产生的正负影响综合后对资本、劳动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都不是非常明显。
(二)东、中、西部政府公共投资的投入产出纵向比较分析
在对东、中、西部政府公共投资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纵向比较分析中,本文采用1995—2011年三大区域政府公共投资、区域GDP、年底总人口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分析东、中、西部公共投资总量规模的时间变化,人均公共投资总量的时间变化,公共投资占区域GDP比重的时间变化和公共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时间变化,分别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
图1 东、中、西部公共投资总量规模的时间变化趋势
图1是东、中、西部公共投资总量规模的时间变化趋势图,其中横轴代表年份,纵轴代表公共投资总量(单位:亿)。从图1可以看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在政府公共投资总量变化上呈现较为相似的形态。1995年到2003年公共投资增长较为平缓,2003年以后增长较为迅速,尤其是2008年以后,为了应对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颁布了旨在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提振经济的4万亿投资方案,使得公共投资增长迅速加剧。此外,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对东部地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所以东部地区公共投资基数远大于中西部地区。
图2是东、中、西部人均公共投资总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其中横轴代表年份,纵轴代表人均公共投资总量(单位:元)。在人均方面,三大区域仍旧表现出非常相近的形态。2003年以前东、中、西部人均公共投资总量变化较为平缓,2003年以后表现较为陡峭,尤其是2008—2010年,三大区域的人均公共投资量迅速上升。东、中、西部地区在这17年间的人均公共投资总量平均值分别为:1258.37元、722.99元、913.20元;相应地东、中、西部人均公共投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1.06%、20.67%、23.69%。虽然近几年国家意识到公共投资区域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加大对中西部的投资力度,使得中西部人均公共投资平均增长率赶超东部地区,但是三大区域的人均公共投资量仍旧偏低。
图2 东、中、西部人均公共投资总量的时间变化趋势
图3 东、中、西部公共投资占区域GDP比重的时间变化趋势
图3是东、中、西部公共投资占区域GDP比重的时间变化趋势图,其中横轴代表年份,纵轴代表公共投资占区域GDP比重(%)。1995—2011年期间,西部的公共投资占区域GDP比重增幅较大,在3%~12%之间变动,其中1995—2002年和2008—2011年变动较大,从1995年的3%上升到2002年的10%,从2008年的8%上升到2011年的12%,这可能得益于1999年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东、中部的公共投资占区域GDP比重的变动幅度较小,东部地区在1998年之前公共投资占区域GDP的比重都较高,处在7%~9%之间,随后就在5%~6%之间平稳变动;中部地区从1995—2008年公共投资占区域GDP比重变动幅度较小,基本在3%~6%之间小幅度波动,2008年以后有较大幅度上升。但总体上来看,东、中、西部公共投资占区域GDP比重基本都在12%以下,比重较低。
图4是东、中、西部公共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时间变化趋势图,其中横轴代表年份,纵轴代表公共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1995—1999年,东部地区政府公共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断降低,从1995年的23.33%下降到1999年的13.09%,虽然1999年开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但由于政策存在滞后性,并未体现在1999年的公共投资上,1999年之后东部地区的公共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变动较平稳,基本在10.81%~14.92%之间波动;中部地区的公共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变动相对较平稳,基本在10.34%~17.18%之间波动;西部地区的公共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波动幅度较大些,在1995—2002年之间,从12.04%上升到24.04%,这得益于1999年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随后增幅下降。总体来说,三大区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公共投资的占比并不高,主要还是靠私人投资拉动。
图4 东、中、西部公共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时间变化趋势
综上所述,由于1994年财政分权改革、1999年开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尤其是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西部政府公共投资占西部GDP及西部政府公共投资占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上升,由图3和图4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变化;2002年扩张性财政政策基本结束,2008年为应对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颁布了旨在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提振经济的4万亿投资方案,由图2可以很明显地看出,2008年之后东、中、西部政府公共投资规模对应部分的曲线更为陡峭且斜率为正,说明三大区域的政府公共投资规模加大。但中国政府公共投资仍然存在整体规模不足且区域分配仍不合理等问题,表现在公共投资占GDP比重呈现的逐年下滑的趋势,同时东、中、西部地区公共投资分配极不均衡,无论是公共投资总量还是人均公共投资指标,都表现出东部规模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同时这种差距仍继续扩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沿用AmirKhalkhali and Dar(1995)和Dar and AmirKhalkhali(1999)的总量生产函数的经济增长模型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采用以面板数据为基础的总量生产函数计量模型即投入产出模型,从东、中、西部政府公共投资的投入产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方面,实证研究政府公共投资的效率问题,以探寻政府公共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和单个要素产出效率的影响作用。实证分析结果如下:(1)不同地区政府支出的效率改进机制不同,东部政府公共投资可改善资本产出效率,但会降低劳动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中部政府公共投资有利于劳动产出效率的提高,但对资本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不利;西部政府公共投资虽可提高资本产出效率和劳动产出效率,但全要素生产率反而下降了。这表明中国三大地区政府公共投资的效率改进作用都不太理想,政府支出并没有显著提高单个要素产出效率或全要素生产率。(2)近年来,中国三大区域的政府公共投资规模虽有加大的趋势,但中国政府公共投资仍然存在整体规模不足且区域分配仍不合理等问题,表现在:公共投资相对规模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的走势;政府公共投资的区域分配极不均衡,无论是人均公共投资还是公共投资总量指标,都呈现东部规模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并且差距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研究结论蕴含的政策启示如下:
一是区域政府公共投资各子项的合理分配,适时引入私人资本。对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公共投资重点在于降低私人投资成本并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地方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及企业技术创新等经济性项目方面的投资,而对于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可借鉴国外经验,适时引入私人资本,并加大科教、医疗等社会性项目方面的投资,改善人力资本回报,优化中国区域投资结构。
二是区域政府公共投资结构的优化调整。政府应该将有限的资金用于需要政府资金支持的领域,弥补市场失灵,尽量减弱或者消除政府经济干预的负面影响。由于东部地区市场机制较为完善,企业融资渠道多且资本较丰富,因此东部政府投资可适当减少并逐渐退出竞争性领域;而中西部企业融资渠道较窄,企业自有资本相对也较少,迫切需要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但也应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而逐渐推进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的调整。
三是平衡各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倾斜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实现中、西部区域经济的更快增长,进而缩小东、中和西部之前的发展差距。
[1]BARRO,ROBERT J.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s of Endogenous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103-125.
[2]郑志刚,范广哲.不同性质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对经济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2,(5):24-31.
[3]GUO J T.Increasing Returns,Capital Utilization,and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Spending[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Control,2004,28:1059-1078.
[4]BARRO SALA.Puboic Finance in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J]The Rec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2,59(4):645-661.
[5]娄洪.长期经济增长中的公共投资政策——包含一般拥挤性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存量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J].经济研究,2004,(3):10-19.
[6]ZHANG T,ZOU H.Fiscal Decentralization,Public Spending,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8,67:221-240.
[7]DAVOODIH,ZOU H.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A Cross-country Study[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8,43(2):244-257.
[8]XIE D etc,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9,45:228-239.
[9]ZHANG T,ZOU H.The Growth Impact of Intersectoral and Intergovernmental Alloca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With Applications to China and Indi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1,12(1):58-81.
[10]VENTURA J,GONZALEZ E,CARCABA A.Efficiency and Program-Contract Bargaining in Spanish Public Hospitals[J].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2004,75(4):549-573.
[11]DURDEN G,ELLEDGE B.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Size on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Gross State Product Data[J].Review of Regional Studies,1993,23(2):183-190.
[12]于长革.政府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J].财经研究,2006,(2):30-41.
[13]李晓嘉.地方政府公共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2):94-97.
[14]王红岩,张宏霞.我国地方政府的公共投资效率——基于政府投资决策权分散化的考察[J].财经问题研究,2011,(12):78-83.
[15]DORNBUSCH R.Purchasing Power Parity and Exchange Rate Problems[J].Journal of Kternational Economics,1978,(8):157-161.
[16]AMIRKHALKHALIS,DAR A A.A Varying-Coefficients Model of Export Expansion,Factor Accum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Cross-Country,Time Series Data[J].Economic Modelling,1995,12(4):435-441.
Research on the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Government Public Investment from an Input-output Perspective
LIN Bing-hu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Our country has long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expanding public investmen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ustained and stable growth of the regional economy.However,there universally co-exist inadequate supply and excess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recent years.In addition,quality of local economic operation with government investment,cumulative risk of financing platform and low investment efficiency have become extremely important factors that greatly affect our urbanization proces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put-output analysis,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arison of government public investment efficiency of three regional panel data from 1995 to 2011,using the panel random variable coefficient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 efficiency improvement is far from ideal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and government spending does not significantly improve either single element output efficiency or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Besides,there still exist some serious problems in terms of the overall size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our government public investment.
government pubic investment;input-output;investment efficiency
A
1009-1971(2014)02-0089-08
[责任编辑:王 春]
2013-12-3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城镇化、结构转型与政府公共投资”(13FGL001);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提高城镇化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研究”(JA12039S)
林炳华(1968—),男,福建永定人,副教授,博士,从事金融制度、投资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