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渤海体育旅游带的开发研究

2014-07-02汤敬东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环渤海旅游体育

汤敬东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体育人文社会学

环渤海体育旅游带的开发研究

汤敬东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以对环渤海体育旅游带的阐释为切入点,通过对环渤海体育旅游带体育旅游资源的现实基础和体育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从合作机制的组织架构、市场开发体系和人才培养3个方面阐述了环渤海体育旅游带的开发策略,旨在整合环渤海体育旅游带的资源,为环渤海体育旅游带的开发提供借鉴。

环渤海体育旅游带;体育旅游;旅游资源;旅游产业;旅游开发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将这一地区列为全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式确立了“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1]。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北移,环渤海经济区的地位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中国又一重要的经济增长区。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预示着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进入到一个跨越式发展期,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会进一步增加,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环渤海区域之间的发展与合作将更加紧密。环渤海各地区地理位置毗邻。伴随该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环渤海地区也成为人们争相旅游观光的热点。环渤海体育旅游带的开发有利于促进该地区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有机整合与共享,促进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利用该地区已有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环渤海体育旅游带,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实施和地区间的交流。由于目前缺乏对环渤海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审视和思考,在区域性体育旅游带的发展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笔者提出构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其他城市、地区为辐射的环渤海体育旅游带,以期整合环渤海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加快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推动环渤海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1 环渤海体育旅游带诠释

渤海地处中国大陆东部的最北端,位于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之间,被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陆地环抱,仅东部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海域面积77 284km2,大陆海岸线长2 668 km,在漫长海岸线上分布的各大中小港口城市是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环渤海地区在地理范围上是以京津冀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包括北京、天津、山东、辽宁、河北3省2市,主要城市有北京、天津、青岛、烟台、济南、沈阳、大连、太原、石家庄等,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2%和总人口的17.5%。《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0》资料显示,2009年,环渤海地区3省2市总人口23 80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 65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3.2%,与全国相比,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2010年环渤海3省2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 359.5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3%[2]。环渤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城市群密集。能源资源方面,石油、煤炭、菱美矿、硼矿、钼矿等均居全国前列,钢铁、机械、电子仪器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环渤海地区科技教育优势突出,教育资源丰富、高等教育发达、科技创新能力强。截至2014年,仅北京的本科高等院校就有56所,其中211院校就有26所。由于环渤海省市各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的联动性特征,构建“环渤海经济圈”成为人们探讨的热点。

曹国琪从狭义上对环渤海经济圈作了界定,提出该经济圈包括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地区、惠民地区、东营、潍坊、烟台、威海和青岛等17个沿渤海湾环绕的地区和城市[3]。曾涤、王廉则从广义上对环渤海经济圈做出了界定,提出了涵盖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5省市的“渤海大经济圈”概念[4]。陈才以环渤海经济圈为依托,提出了环渤海旅游圈的概念:“环渤海旅游圈系指渤海地区以旅游中心城市为主体,从区域的自然、经济、文化、交通和区位条件出发,合理配置旅游产业要素而形成的‘旅游中心城市—区域’与‘旅游市场—资源’共扼型的旅游地域综合体,其地理范围涉及京、津地区与辽东、山东2个半岛。”[5]

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基础,结合我国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笔者提出环渤海体育旅游带的体育旅游发展理念,其内涵是以北京、天津以及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城市为中心,以环渤海5省市其他各隶属城市为外延,根据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交通通讯、地理位置和区域特色的实际情况,科学配置区域内资源,规划形成以体育康复、体育冒险、运动保健、体育健身、体育娱乐等为目的与体育相关的体育旅游综合区域。环渤海体育旅游带开发的重要目的在于充分发挥5省市体育旅游资源,促进环渤海地区体育产业和群众体育的有序发展。

2 环渤海体育旅游带的开发

2.1 环渤海体育旅游带开发的资源条件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地带,四季分明,具有突出的地理资源优势。历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和关东文化3种典型的地域文化景观,地区内涵盖着众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和新兴旅游城市[5]。

在山东省内,有泰山、崂山、蒙山、鲁山、沂山等许多景观秀美的山岳;有大明湖、东平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等波澜壮阔的湖泊资源;有济南的趵突泉等72名泉;有莱州、龙口、蓬莱、烟台、威海、荣成、乳山、海阳、即墨、青岛、胶南、日照等分布在漫长海岸线上的众多旅游名城;有孔府、孔庙、孔林、水泊梁山、铁道游击队故里等名胜古迹。

在辽宁省内,有大连的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蛇岛旅游区;有旅顺的“红色”旅游资源;有本溪、五龙背、兴城、汤岗子、熊岳等闻名全国的温泉资源;有辽东湾的海滨资源;有鞍山的“玉佛苑”;有丹东的凤凰山和满族风情的鱼米之乡;有朝阳的大凌河和北塔;有辽北的冬季冰雪旅游等。

在河北省内,有承德避暑胜地;有秦皇岛的海滨之城;有遵化的温泉资源;有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等陵墓景观;有太行山的绵绵山脉;有白洋淀的浩淼芦苇;有沧州的武术和吴桥的杂技等。

美丽的海滨之城天津,有著名的津门十景(独乐晨光、故里寻踪、沽水流霞、海门古塞、蓟北雄关、龙潭浮翠、三盘暮雨、双城醉月、天塔旋云、中环彩练);有“京东第一山”之称的蓟县盘山;有杨柳青、石家大院、广东会馆、小站练兵等历史遗留景观;有令人流连忘返的渤海沙滩和滨海新区的迤逦风光。

作为我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北京拥有6处世界遗产,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200多处,有文物古迹7 309项,9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地质公园、15处国家森林公园,有天安门广场、故宫、颐和园、圆明园、长城、十三陵、天坛、香山、奥运村、鸟巢、水立方、北京四合院等大批举世闻名的人文、自然景观。

随着现代体育活动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近年来环渤海地区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地区内人们健身、休闲意识观念的不断增强,很多城市、地区相继购置了竞技、健身、娱乐、产业开发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配套设施,增设了大量促进全民健身发展的健身路径,为环渤海体育旅游带的开发提供了便利的外部条件。

2.2 环渤海体育旅游带开发存在的问题

2.2.1 环渤海体育旅游带开发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环渤海地区尚未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环渤海体育旅游带开发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开发主体的单一化,即开发主体多为国家、政府。目前,体育旅游带的开发主要分为观赏型体育旅游开发和参与型体育旅游开发,开发的主体仍主要是国家和政府,企业、社区等社会其他组织在这方面的参与较少,而单纯依靠国家开发、投资难以加快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和市场的良性竞争。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不同的是,省级单位多,城市群庞大,辖区面积大、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政策不统一,导致大体育旅游带的构建多是坐而论道,缺乏统一的行动机制。按照区划的性质和地域属性不同,通常把区域分成自然区、经济区、行政区、社会区,由于区域属性不同,各区域省市在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上的差别,造成对环渤海体育旅游带的认识和体育旅游政策的执行上无法做到协调统一。各省市、各部门利益与目标不同,政策实施的矛盾时有发生,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各行政区域各行其是的现象,导致环渤海地区至今未形成统一的体育旅游产业规划,造成体育旅游资源的浪费。因此,虽然环渤海地区城市群经济实力较为雄厚,体育设施较多,但相对于庞大的消费人群,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健身需求量来讲,体育旅游产品的供给总体上仍显得捉襟见肘、供不应求,并且大多数地区的标志性体育建筑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对于自然资源来说,更是缺乏与体育相关的有效开发。

2.2.2 环渤海体育旅游带开发缺乏理性思考 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体育旅游有其专业型和特殊性,在国内尚处于培育阶段,体育旅游资源尚未很好地开发,各行政区域在区域范围内各种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缺乏规划,体育旅游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如冰上旅游项目需要的滑雪板、缆车、滑雪服装和急救设备,水上旅游项目必须具备的划艇、赛船、风帆、划水板、摩托艇、冲浪板、救生艇、急救车等设备跟不上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需求。目前,体育旅游产品能供给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还仅停留在较低的层次,能供给的产品还停留在旅游的基础层次和价值体现层次初级阶段的旅游产品上。传统的体育旅游产品占据主导地位,各项专项体育旅游产品规模较小,造成体育旅游产品构成比例失衡,产品结构过于单一,市场狭窄,容量受到拘束。由于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原有的资源型产品的原型,没有多少革新变化,其产品缺乏参与性和趣味性,项目单一,没有形成品牌,造成体育旅游产品吸引力不断下降。另外,各省市的体育旅游管理部门对体育旅游在整个旅游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环渤海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价值、内涵、地位、作用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国内对体育旅游相关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2.2.3 环渤海体育旅游带开发缺乏专业人才 环渤海地区体育旅游带的开发缺乏体育旅游人才,如对于体育旅游战略型领导人才的需求,对体育品牌规划人才的需求,对体育旅游高端管理人才的需求,对体育旅游项目开发规划人员的需求,对高素质基础从业人员的需求,对体育旅游商品开发人才的需求等。虽然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的体育院校大多开设了休闲体育或社会体育专业,但只有沈阳体育学院和天津体育学院设立了旅游管理专业。与体育旅游的发展速度相比,人才培养速度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旅游日趋发展的需要。目前,体育旅游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是非专业人员,极少是受过专业教育或培训的体育旅游管理的专业人员。大部分景区的旅游服务人员是从社会上临时招募、培训的人员,培训专业化程度不高,政府职能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培训机构、旅游企业相结合的旅游教育培训网络体系也尚未形成。因此,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一些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落后,对体育旅游缺乏了解,不能有效地挖掘、整理和发展体育旅游资源,严重影响了环渤海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该地区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课题组进行的1项有关环渤海地区体育旅游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显示,有84%的旅行社和旅游景点认为体育旅游缺乏高端管理人才,76%的调查者认为缺少体育旅游商品开发人才,有65%的消费者认为体育旅游项目缺乏安全保障,对高素质基础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率高达82%。由此可以看出市场对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的旺盛和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

2.3 环渤海体育旅游带的开发策略

2.3.1 构建环渤海体育旅游带合作机制的组织架构 鉴于环渤海地域广阔、沿海城市众多,长期各自为政,导致地区间的协作出现诸多问题。因此,环渤海体育旅游带开发的首要任务,需要各地区行政部门加强联系,成立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管理机构,共同协调区域体育旅游的开展。整个管理组织架构分为4个层次(图1),各层次间既有纵向的隶属联系,又有横向的紧密合作。第1层次是建立副省长、副市长级联席会议制度,主要负责区域体育旅游合作重大事宜。第2层次是建立各省、市体育局分管局长年度联席会议制度,主要负责环渤海体育旅游事务的整体规划。第3层架构是建立地市级体育局分管局长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进行辖区体育旅游资源协调管理以及辖区外体育活动交流。第4层架构是建立县市级体育局分管领导联席机制,负责体育旅游带的具体建设、体育活动的具体开展、矛盾问题的具体协调。

图1 环渤海体育旅游带管理组织机构

环渤海地区体育旅游一体化的实现需要实现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和体育旅游资源的共享。而上述事情的解决,必须建立在经常举办环渤海地区体育旅游研讨会基础之上,参加人员既包括相应职能部门官员,也包括专家学者、体育经纪人以及体育产业经营人员。

2.3.2 建立有效的体育旅游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通过建立环渤海体育旅游带范围内统筹协调的旅游带开发、保护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权属的界限,实现体育旅游资源管理和开发的一体化,从而推动环渤海体育旅游带的可持续发展。遵循市场规律,把环渤海体育旅游带的资源推向市场,按市场规律进行开发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将体育旅游开发、经营通过拍卖、转让、租赁、资源折股等形式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加快体育旅游带的开发。鼓励多种资本参与体育旅游带的发展,实行旅游带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促进体育旅游带运行机制的转变。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和集聚效应,树立“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精品旅游、大众旅游”的发展理念,打造“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等体育旅游产品品牌项目,形成体育旅游产品的特色化、体育旅游服务的国际化和体育旅游生态环境的优质化。

表1 环渤海体育旅游带特色旅游点

体育旅游是典型的形象产业,知名度就是生产力,品牌就是效益。环渤海地区体育旅游带应紧扣体育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的结合点,策划、开发、包装并推广一流的体育旅游产品,使之形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旅游胜地,继而对周边地区形成辐射、带动效应,促进偏僻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对外宣传。

2.3.3 加快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环渤海体育旅游带的开发关键在于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拥有,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方式、多渠道加快人才的培养。应选拔一批体育和旅游专业毕业生到旅游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任职,积极推行旅游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有计划地积极引进博士、硕士等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加快高层次旅游研究人才、职业经理人、中高级导游、规划人才、营销人才、工艺品纪念品设计人才、信息化人才和中高级旅游行政管理等人才的培养。对现有从业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以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在职培训和在校培训、“走出去”培训和“请进来”等多种形式拓宽培训渠道。要加强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的建设和保障机制建设,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3 结语

环渤海地区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以及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应充分发挥各省市的地理和自然资源优势,加强各省市之间的联合,积极构建和开发环渤海体育旅游带。体育旅游带要突出京津两个直辖市的核心战略地位,并通过不断提升的青岛、沈阳、大连、烟台、石家庄、太原等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以带动周边更多的城市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各省市应整体联动、协调配合,相互促进,联动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逐步实现体育旅游设施建设的一体化、体育旅游产业布局的一体化和环渤海体育旅游带市场的一体化。应注重对体育旅游市场进行合理规划与开发,加强各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特色品牌建设,将环渤海体育旅游带建设成为绿色体育旅游带、体育文化旅游带、体育休闲旅游带,打造环渤海国际精品体育旅游带。

[1]郭宝峰.浅谈环渤海地区港口之间的竞争与合作[J].交通企业管理,2006,213(5):26-27.

[2]刘玉新,王占坤,崔晓健.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5):51-54.

[3]曹国琪.环渤海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J].财经研究,1994,148(3):26-30.

[4]曾涤,王廉.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与趋势[J].环渤海经济瞭望,1997(3):28-32.

[5]陈才.环渤海旅游圈的形成与发展[J].人文地理,1999,14(2):15-18.

[6]王芳.环渤海体育旅游带的构建与2008年奥运会互动的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刘红霞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Zone Around Bohai

TANG Jingdong
(Physical Education Science College,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273165,Shandong,China)

Taking Bohai sports tourism zone concep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nd resource advantage of Bohai Sports Tourism Zone and Bohaisports tourism problems in development,combined w 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this article interprets pertinently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Bohai sports tourism belt from three aspects of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cooperation mechanism,market development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aims to integrate Bohai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and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zone around Bohai.

sports tourism zone around Bohai;sports tourism;tourism resource;tourism industry;tourism development

G80-052

:A

:1004-0560(2014)05-0064-04

2014-08-20;

2014-09-2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YJAZH125);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CTYJ05)。

汤敬东(1964—),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环渤海旅游体育
火出圈了!2000亿尾的环渤海虾苗圈跑出了一匹黑马
环渤海港口群内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旅游
我们的“体育梦”
基于能源足迹的环渤海可持续发展评价
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