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大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关系
2014-07-02赵卫华
赵卫华
摘 要:城市经济增长是人口增长的客观决定力量,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人口的增长。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简称经合组织,OECD)针对78个城市所做的研究,分析得出的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动态关系的规律出发,以北京的人口增长为例,分析了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之间的数量关系,对大城市人口调控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人口调控
Abstract: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 objective factor that cause population increase.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size and the population size in 78 cities in OECD show us a common law of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the city. According to the la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Beijing in a long run. Some suggestions about population control are given.
Key words:economic size;pollution size;population control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5-49(6)
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城市是什么?从最本源的意义上,城市是人口和经济聚集的结果城市人口规模达到多大才能停止增长目前还没有定论,过去认为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郊区化,也叫逆城市化,但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郊区化实际上是形成了长距离通勤的大都市区——人们居住在郊区,到城市中心上班,这使得大城市公共交通不断向郊区延伸。世界城市发展正进入“大都市区化”这样一个新阶段,大都市区化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现象。[1]即使在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6%以上的日本,其人口仍有向东京都市圈聚集的态势。[2]
在中国,人口向大城市迁移的强度和速度更是惊人。目前我国有2.6亿流动人口,这些人主要是从农村流入城市,从中小城市流入大城市。而对于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全国一线城市来说,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压力又迫使城市不得不做出各种限制人口流入的措施,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人口流入的态势并没有改变,北京每年仍然有50多万人口流入,外来人口已经达到900多万人。因此,探索大城市人口增长的规律,因势利导制定人口调控政策对很多大城市来说非常必要。
1 城市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关系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他们定居在那里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亚里士多德对城市的定义今天看来仍然是很中肯的。大城市作为人、财、物以及信息资源的聚集地,是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地,它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生活机会,而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全则为人的聚集带来了可能性。当城市经济增长时,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人,其增长似乎不可避免。因此,当我们研究城市人口的规模问题时,不可忽视与之相结合并作为人生存基础的经济要素。
关于人口规模预测有很多方法,这些方法在应用于人口规模预测时,各有利弊。[3]具体到中国大城市的人口预测,预测结果屡屡被现实突破,以北京人口规模预测为例,清华大学课题组按照低、中、高三种方案预测北京人口规模,按照高方案北京人口也要到2020年达到2060万人口,[4]但是实际上,北京2011年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2018万人,表明现有预测方法的局限。有研究者指出,大城市人口规模稳定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全国城市化基本完成,二是全国总人口基本稳定。[5]只有在这个条件下,基于人口本身的变动规律去预测城市人口总量才是可行的。在目前中国城市化加速期,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在加快。在影响人口进城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是人口进城的最直接影响因素,经济在人口向大城市流动的研究中不容忽视。
那么城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简称经合组织,OECD)针对78个城市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城市人口比重(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与城市经济比重(占全国GDP的比重)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5以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回归方程来表示有如下关系:
城市经济比重=0.5765+1.1606×城市人口比重 (R2 =0.955)
从这个方程可以看出,用城市人口规模来预测城市经济规模,解释率高达95.5%,城市人口比重变动一个百分点,城市经济经济比重变动1.1606个百分点。这78个城市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之间的数量关系体现出来的这种规律性的分布说明,一个城市的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高度相关,经济规模大,人口规模也必然大。然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分布的这种规律是否也讨论中国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关系。
2 北京的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
2.1 北京人口增长的特点和态势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一个资源集聚型城市,它对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吸引力都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目前,北京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低,人口增长主要是外来人口的迁入造成的。当前,北京人口增长呈现以下特点:
2.1.1 户籍人口自然增长慢,增长主要来自机械增长
从2004年到2009年,北京户籍人口从1162.9万人增长到1245.8万人,5年时间仅增长了82.9万人,年均增长16.6万人,与流动人口的增长相比非常小,即使是这个增幅,也主要是由人口迁入而带来的机械增长。从图1可以看出,在户籍人口的增长中,自然增长的幅度远小于机械增长的幅度。特别是在2003年,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是负增长,当年人口自然减少12973人,2004年以后,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才缓慢提高。户籍人口的增长主要是人口迁入而增长的,2004年到2009年,人口迁入而带来的人口增长年均达13万多人。
2.1.2 外来暂住人口增长快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的统计,2004年以来,北京的户籍人口增长幅度不大,暂住人口的增长幅度则较大,从2004年的341.5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874.9万人,年均增长106.7万人(图2)。
2.1.3 常住人口增长中90%以上来自外来人口增长
由于户籍人口自然增长慢,户籍人口的增长也主要来自机械增长,所以从实质上来说,北京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外来人口迁入,包括工作调入(户籍迁入)和外来人口流入。这两者占北京人口增长的90%以上,下表是2005年以来北京常住人口增长中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所占比重以及外地户籍迁入和非户籍迁入所占比重,2005年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只占常住人口增长的1%,见表1。
北京常住人口的变动态势见图3,可以看出,北京常住人口1990年代以来增长幅度很大,但是户籍人口的增幅却比较小。
2.2 北京的经济增长与人口规模的关系
北京到底能容纳多少人,人口规模达到多少才能停止增长。这个问题准确预测非常难,但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仍然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北京作为一个资源集聚型的城市,在就业机会、生活环境等各方面来说都是个高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进入。北京的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是吸引人口不断涌入的一个最重要原因。人口迁移是基于个体理性而做出的选择,对于个人来说,只要这里有就业机会,纵向比较略有改善,哪怕条件再艰苦,人们还是愿意来,这是劳动力市场化条件下的一个最基本的逻辑。
如果说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是高度相关的话,根据前述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关系,我们可以看一看北京的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关系。数据见表2:
下面是根据表2计算的1978年以来北京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的散点图(图4)。从图4来看,北京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与北京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基本上是同方向变动的,即随着GDP比重的增加,人口比重也在增加。
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其相关系数是R=0.810,相关性很强,二者也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二者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城市经济比重=-0.598+3.461×城市人口比重(R2=0.656)
从二者的回归分析结果看,当人口比重变动1个单位时,GDP比重变动达到3.46个单位。从这一点来说,北京单位人口增长带动的GDP增长是高于OECD国家78个城市的平均水平的。
考虑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人口迁移政策还非常严格,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我国人口迁移政策逐渐宽松,1990年以来人口流动速度加快。我们以1992年为界,进一步分析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关系,散点图见图5。
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其相关系数是R=0.862,相关性增强,二者也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二者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城市经济比重=-1.504+4.239×城市人口比重(R2=0.744)
从二者的回归分析结果看,二者的相关性更强了,但是,当人口比重变动1个单位时,GDP比重变动的幅度更大了,达到4.46个单位。
因此,从北京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关系看,其关系不如OECD国家城市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的相关性强,北京每单位人口增长带来的GDP增长比OECD国家的城市要更多,或者说,单位GDP增长吸纳的人口要少一些。这说明北京人口控制还是颇有成效的。如果按照OECD城市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的规律来测算,北京的GDP比重应该容纳的人口将达到3000万多人。这也说明了我国区域之间、特别是大城市与乡村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
当然,由于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城市化率还比较低,所以还不能简单地与OECD国家相比,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城市化,已经过了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阶段。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正因为我国还处于城市化的进程当中,还有大量的人口要进城,将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口向城市聚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发达国家城市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的这种规律性很可能也将是中国大城市发展的规律。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从以上分析看,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城市的经济规模,更进一步说取决于这个城市的经济规模在全国经济规模中的比重,取决于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有多少。这里有两个决定性因素:一是城市的经济规模将有多大;二是其经济规模在全国的份额。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大城市对人口的拉力大小。我国大城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发展仍将继续,但是,如果大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他二三四线城市的经济能够更快地增长,区域均衡发展,就能够疏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具体来说:
3.1.1 大城市人口膨胀与经济规模庞大有直接关系
我国经济发展及其不平等,农业的产值只占GDP的13%左右,所以农村落后,将近50%的人口分享着这部分GDP,而GDP在80%以上的二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人口迅速膨胀主要还是由于其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经济规模扩大了,就业机会增多了,必然吸引人口流入,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既想发展经济,又想限制人口流入,这种忽视城市发展必然规律的政策很难实现。
3.1.2 随着城市经济规模继续扩大,人口增长是个必然趋势,行政手段很难达到人口控制的目的
如果大城市一枝独秀,城乡、区域不能均衡发展,那么大城市人口流入的压力大是必然的。如北京,其经济还在迅速发展,从现在各区县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看,发展前景很广阔,但是,产业的发展必然意味着人口增加。按照北京各区县产业发展规划,可以预见,在北京与周边发展差距巨大的情况下,人口流入还将继续。
3.1.3 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建设是造成严重城市病的重要根源
当前,大城市各种公共资源紧张,交通拥挤、教育、医疗资源不足、住房困难等。这些问题当然与人口快速膨胀有最直接的关系。但是其背后的根源却是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建设的结果。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经济建设,而社会建设严重不足,学校、医院以及其他各种公共服务都欠账太多。而且,城市政府在发展经济时,一直试图排斥人口流入、在城市发展规划上较少考虑外来人口的需求。城市的各种公共服务、公共设施都是按照户籍人口和计划达到的常住人口设计的,人口计划赶不上变化也就意味着各种设施的短缺。中国的城市人口有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等各种说法,每一个名词背后的含义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除了户籍人口,其他人口都无法完全平等地享受城市市民的正常待遇。因此,忽视外来人口的社会需求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病。
3.1.4 大城市人口问题背后是一个利益问题和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人口是资源还是负担?外来人口问题为什么成为大城市这么头痛的问题?当谈及经济增长时,人口肯定是资源,没有劳动力,也就没有财富创造的可能性,但是当谈及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时,人口则变成了负担,这是很多城市政府在制定社会政策时的普遍问题。
从各地方政府来说,经济发展意味着GDP、税收和财政收入,所以发展经济是有很强的内在动力的。大城市有各种其他得天独厚的条件,吸纳资源的力量强,所以在区域发展中,大城市是有竞争优势的,这也决定了大城市的人口优势。经济发展需要人口,但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是很难的。人不单纯是个劳动力,还是一个需要履行家庭和社会责任的社会性动物,所以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需求也是需要满足的。否则,人来了,问题也就来了。因此,归根结底,大城市人口问题还是一个利益问题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要控制人口,就必须合理发展,建立共享式发展的机制。
3.2 建议
3.2.1 大城市要有明确的发展定位, 不能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
人口的聚集和产业发展、就业机会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又是产业中心,不仅发展要高端服务业,还要发展制造业。产业发展带来GDP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吸引更多的人口。因此,要控制人口,必须要给城市发展进行准确定位。
3.2.2 要建立大城市发展的区域分享机制,避免资源过度集中
大城市与周边区域要互惠发展,注重区域合作,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改变大城市和周边发展差距过大、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过大的不均衡的状况,增加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这是改变大城市人口压力过大的长效机制。
3.2.3 要变行政手段为市场手段来调控人口
当前,在城乡协调发展、包容性增长、权利平等新的发展理念下,靠行政手段控制人口越来越受到抵制。事实证明,用行政手段如户籍准入制来调控人口规模也根本达不到目的。因此,大城市必须改变人口调控的方式,由行政手段转向市场调控。通过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来引导人口流动。目前,北京一些地方的行政调控手段带来了一定效果,如“顺义模式”,但是这些调控成本高,与我们所倡导的公平公正理念也有距离,长期效果还有待观察。
(说明:本文中的人口数据除特别注明,其余皆来自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北京统计年鉴,或根据年鉴数据计算而来。)
参考文献:
[1] 洪世键.大都市区治理——理论演进与运作模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37.
[2] 丁成日.城市增长与对策——国际视角与中国发展[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11.
[3] 郭士梅,牛慧恩,杨永春.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方法评析[J].西北人口,2005,(1).
[4]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北京市人口预测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2,(4).
[5] 胡兆量.北京人口规模的回顾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1,(4).
责任编辑:于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