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心理因素研究

2014-06-30张涛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心理因素特征

张涛

摘 要:网络的出现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它拥有传统媒体所没有的互动性、开放性,深受网民所欢迎,网民可以在网络上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并因此产生了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传播速度是其他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它的传播也通常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因素。基于网民的心理因素来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进行研究。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特征;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0-0183-04

引言

网络流行语的诞生往往搀杂着各种网民心理情绪,这其中有郁闷心情的宣泄、社会不公的愤慨、自我调侃等各种因素。从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就能看出网民创造出网络流行语是基于何种原因,其网络流行语中一般蕴含着许多故事。不仅如此,网民在传播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也是认可该流行语所表达的含义并带有个人情感因素,因此对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心理因素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网络流行语目前没有明确的概念定义,因而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也是根据研究的背景和学科角度不同而存在差异。许多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中所谈到的网络流行语的特征都仅仅是从语言角度去分析,从而忽略了网络流行语本身所独有的特征。

(一)娱乐批判性

网络流行语呈现娱乐性。许多网络流行语都是妙趣横生、别有风味,让人读过以后别有一番情趣。现如今社会处在一个娱乐化的时代,虽然美国批评家Neal Pozman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说道:“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但不可否认的是,娱乐早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它是人们转换心情的调味剂。尤其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表达者都是匿名的,网民可以在网络上宣泄压力、表达不满,放松和排遣紧张的心情。

单从风格上来看,网络流行语在发明和传播中,具有恶搞以及调侃的一面,但是这种恶搞及其调侃则是在民众在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集体宣泄,而非浅薄的娱乐至死。例如网友在“我爸是李刚”一词出现后掀起的造句、诗词大赛中,外在形式上是网民的恶搞行为,但其实质是民众对滥用职权的愤慨。

正是这样的网民心理、网络环境和现实氛围三重因素成就了網络流行语的利用诙谐幽默、极具娱乐性的婉转表达方式来批判社会不公的特征。

(二)简洁有内涵

简洁性、具有代表性是网络流行语的显著特征,也是网络流行语的外在表现形式。网络流行语通常都短小精干又蕴含着很大的信息量,这是因为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人们的要求之高,所以网络流行语只需要短短的几个字母或者几个符号就能表达清楚想要表达的意思。比如“3Q”就利用谐音表示“Thank you”谢谢你的意思;“GG”代表“哥哥”这些用英文字母代替汉语表达以及用数字表达的形式都说明了网络流行语的简洁易懂性。这些简单明了的网络流行语主要是为了便于快捷迅速的网络交际,更加口语化、人性化,相比较书面用于更加形象。

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和吕叔湘先生说过:“准确无误、省时省力是信息传递的两个重要要求,合二为一并称效率原则。对于语言来说,最理想的效果是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用最经济的手段达到交际的目的”。正因为网络流行语的简洁有力内容丰富所以很符合语言信息传播的经济原则。

网络流行语在生成方式上,对热点事件一般只抓住或创造出一个关键词语,利用这个关键词来说明事件是什么的及关键点在哪里,如“三聚氰胺”这四个字就准确说明三鹿奶粉有毒的新闻事件,进而抓住受众眼球和事件核心。

(三)使用年轻化

从网民的分布情况和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受众来观察,不难发现网络流行语比较容易在年轻人中间受到追捧。在中国网民中35岁以下的网民占到总网民的80%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普遍受过教育,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大多生活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性格上也注重个性、有思想、渴望表现自己。因此,他们创造出网络流行语具有明显的年轻人特色。如“Hold住”、“Out”体现着年轻时尚、充满活力的特点,“坑爹”、“压力山大”就带有明显的年轻人主观情感色彩。

(四)内容形象化

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来源于对社会生活,往往还带有联想和思维的延伸。把汉字拆解分开理解,利用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还有使用谐音的方式等都是改造网络流行语的方法同时也为网络流行语增添不少感染力。

除此之外,网络流行语还利用修辞手法增强自身的形象性。比如像“知识就像内裤,虽然看不见但很重要”、“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就用比喻的手法,通过联想,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相结合来描绘出想要表达的意思。“糖高宗”、“豆你玩”以借代的形式来形象地说明物价上涨。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还不仅限于此,研究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必须要从多学科、多角度着手才能更完整、更系统地归纳其特征。

二、心理因素研究

客观条件技术的成熟和外部力量的推动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的重要条件,更重要的是个人与群体的心理因素。如果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心驱动力的能力发挥不出来,那么只有客观条件和外部推动网络流行语是无法传播开来的。心理学从人的外在行为规律和群体心理角度解释了网络流行语的创造、接受和传播过程。

(一)疏导情绪心理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决定了其种类的繁多,形式的各异,因此网络流行语产生和传播的心理因素也是极其复杂的。受环境影响网络流行语从最初的自娱自乐形式也逐渐走向成熟,一些网络流行语也被称作社会流行语,某一时期的社会热点事件或热门现象都能借由网络流行语反映出来。如2008年的“做俯卧撑”,2009年的“你是哪个单位的”,2011年的“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等等。

语言通常能反映出现实的社会,语言的发展常常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两者有紧密的联系。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社会生活多种乐趣,但也正是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中国处在社会转型过渡时期。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就是社会转型,这一阶段除了经济飞速增长之外,社会分化格局不断加深、利益分化差距不断扩大,人们的传统思维观念、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和行为表现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经历着各种变化。“社会转型期是指社会形态转换时社会各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过渡时期”。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就一直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形态过度转型时期。

此外,改革開放不仅仅提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同时还导致社会成员的社会期望值越来越高,而社会期望程度和现实的生活水平差距则越来越大。“人的进取精神的本质是超越和前进的,包含有一定的否定性因素,这就使人们对他人、对社会有一种自然的否定性倾向”。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却对社会越来越具有否定性。

最近几年,就业压力大、物价飞涨、高房价、官员腐败、社会分配不公并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等社会问题越来越突显,这些社会问题不断冲击着民众的心理,与个人的社会期望不相符,引起人们的否定情绪,于是,一些以社会问题为切入点的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

面对压力和不公,社会生活、社会环境刺激着人们脆弱的心灵,人们急需宣泄情绪、表达思想,但是在自己想表达情感的同时又担心社会评价,如果一旦表达出来会产生不良后果,那么就得不偿失了。现实的社会环境和语言表达提醒着我们适当的语言婉转的表达才是最好的选择,而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则减轻了这方面的顾虑,但是“把关人”的存在又从社会约束方面进行了限制。所谓“把关人”是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目的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者,它如同足球场上的守门员,守护着媒体的传播原则,拦截着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煽动性或过激的言语”。此外,社会进步又放宽了社会宽容度,新技术的发展催生出各种信息平台给我们。社会制约和社会宽容相制衡,“把关人”审查和内心情绪发泄期望的矛盾,都使我们不得不选择“曲线救国”的方式来进行婉转的表达,因而网民发挥聪明才智,利用谐音“平什么”、“蒜你狠”等来表达对物价飞涨的抗议,通过“这事儿不能说太细”、“俯卧撑”来表达对官员的不作为,逃避质疑的讽刺。这些词语充分反映出当前社会内部矛盾,并引起了民众的一致共鸣迅速传播,形成了网络流行语。这一类的网络流行语就是网民用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言论和民意,也是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心理的真实写照。

(二)体现个人价值心理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在这社会群体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自己在充当社会角色的同时通过社会比较进行自我角色评价,这其中不仅包括自我的尊重与爱护,还包含了他人和集体以及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渴望,这就是自尊心理。自尊的满足能够使人们充分体会到个人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价值。

自尊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着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与发展,一方面体现在通过创造、使用或模仿网络流行语来获取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享受成就感。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自我调侃、自嘲的方式利用网络流行语来进行自我保护和赢得自尊。

网络流行语被创作出来后,就进入了传播渠道,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效应与网络流行语本身的特征、受众的感受和共鸣以及传播方式的广泛息息相关,同时每个信息接收者都有希望从受众变成传播者的社会心理。

人们现在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维护自尊,还期望他人对自己评价的较高,获得他人的尊重,就是在这种心理推动下,通常会去展现能获得别人接受认可的东西,网络流行语便以其独特的形式进入了他们的视野。不过,创造新颖具有吸引力的网络流行语并非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此刻,模仿经典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就出现了。

网络流行语并没有固定的句式,但是模仿的出现却遵循着原句式的发展如“很黄很暴力”和“很傻很天真”等,某些网络流行语也并不是都遵循原句式去模仿,也有根据其特点进行模仿的,如“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等等。

言语模仿是很常见的,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自己无论是听到还是看到某些对自己能产生吸引或能感染自己的言语时会从内心接受它,并且在这种言语的影响下去进行模仿。

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当某个受众接受网络流行语的信息时,出于对网络流行语的好奇或激发了潜在的创造心理,通常会在关注的同时进行大量的背景资料搜索,进而了解和掌握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含义,并在理解之后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崇拜。如果某些受众自尊较高时,也期望自己能创造出被人所接受能产生共鸣的网络流行语,便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模仿似的二次创作并传播出去以赢得他人的尊重,最终都会促进网络流行语的迅速传播。

(三)标新立异心理

求异心理是指个体寻找、接受和学习另类特殊事物的心理,在网络中它推动人们去寻找标新立异的网络流行语,此外,在网络中平淡无奇没有特点的网络流行语经常会被巨大的信息流所淹没,所以为了彰显自我个性促使人们使用或者创造网络流行语,显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就必须使用新方式来唤起别人的注意。在网民这种为了彰显个性的心理推动下,通过不同于寻常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突显个性,满足自我标新立异的心理需求,从而推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传播。

根据2013年6月第 32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中国互联网网民达到6.15亿,其中 20~29 岁占33.2%,30~39 岁占23.3%,可见青年网民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这群人就是在改革开放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一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政治环境日益宽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同时人们的思想、眼界也越来越宽广。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来文化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国外对个人主义的思想也逐渐影响我们的观念。

年轻一代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思想更加开放、视野更加宽广,面对外面的大千世界,思想极其活跃,与老一辈默默无闻、不被关注、被条条框框所束缚相比,他们更注重自我发展与能力的提升,追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突显自我、彰显个性的生活方式。自我意识的飞跃,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变得个性化、自我肯定、自我独立并从社会群体中隔离出来,并抗拒社会权威,对自我存在的确认。每个人的张扬个性都可以在网络这个特殊的空间中释放出来。在虚拟浩瀚的网络世界之中,如果想从成千上万的网民中脱颖而出引起他人的注意,个性的网名和另类的网络流行语就必不可少了。

由于計划生育的限制,新青年一代中独生子女比例较高,他们从小生活在较好的成长环境中,没经受过磨练,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父母的娇惯纵容,性格中多多少少带有一些张扬、随心所欲、希望自由不受束缚的个性特征。

正是他们的这种个性,明显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使得网络流行语区别于传统语言的标志就是自我、张扬的特点,例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我的地盘我做主”等等,都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青少年时期最显著也是独有的心理特点就是开放性与封闭性共存,同时也是自我意识高涨的时期。青少年希望通过自我表现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并获取较好的评价,却又羞于和他人尤其是长辈进行深入的交流就是所谓的代沟,而网络却正好提供了一个满足他们展现自我需求的平台。加上青少年探索新奇、追求创新的心理,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使用便给他们提供了彰显自我、与众不同的捷径,满足了自己寻求个性的心理。

宽松的社会环境和独特的网络社会不断发展创新、不墨守成规与青少年新奇求异的心理驱动不谋而合,因此促使网络流行语不断被创造出来。“裸婚”、“你OUT了”“闹太套”等形式各不相同、含义丰富的网络流行语体现出人们对新语言方式的追求,也记录着社会发展新景象,同时还表明人们追求新鲜事物、标新立异的社会心理。

(四)亲和心理

“亲和动机,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最主要的动机,它是人类的生活和求得心理平衡的需要。所谓亲和动机,主要是指人们害怕孤独或深感力量单薄,需要与他人在一起的渴求和愿望”。

在社会交往中,在自己的控制下想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本能,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自我呈现”,也称为“印象整饰”,周晓虹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提道:“在社会心理学中,将有意地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称作印象整饰,印象整饰充分说明社会认知是认知者和被认知者之间的互动过程” 。自我呈现或印象整饰其目的是为了构建在与他人互动交往中,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美好结果。通过这一概念,我们会发现在语言上的交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并非随意的,在人际交往中选择和使用网络流行语也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Erving Goffman加拿大著名社会学家和作家,对于在我们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印象管理,他提出的著名面子理论、“前区”、“后区”的概念阐述给了我们很好的理解方法。“在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1956)一书中,戈夫曼重提,并尽其所能进一步详述了几百年前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观点:人生是个大舞台,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有如演员相互配合的演戏。人们按社会剧本的需要扮演自己的角色,而他们的演出又受到了互动对方的制约。因此,要使互动能够顺利进行,互动的双方都应有能力运用某种互动的技巧对自己的印象进行控制、管理、整饰” 。

众所周知,匿名性和虚拟性是网络独有的特点,我们在网络上的交流对象很多都是陌生的,给对方留下深刻良好的印象才是顺利交流的前提,如果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不好,那么交流也就终止了。因此,我们在网络上的交流会区别于自己日常生活的语言特点和习惯,回避自己现实生活的语言方式,利用网络语言来证明自己是见多识广、充满思想的人,从而拉近与网络上的交流对象的距离。比如我们在网络上与人沟通交流时,很多交流方式状态表达完全可以用生活中正常的规范语言说明,但是在网络上就换成了网络语言,这其中就是为了突显自己的诙谐幽默、追求个性、懂得新鲜事物的特点,进而让对方产生一个不错的印象。在网络交流的过程当中,不难发现我们在与性格年龄相仿的对象或熟知的对象进行交流时使用比平时更多的网络流行语,即便是在对方率先使用下带动我们。而对不懂网络或者长辈则不会使用,这说明在网络交往中我们也会根据对象的不同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就如同在现实社会交往中一样,面对不同目标不同背景的对象我们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这就是“顺从”。

因此,无论是网络还是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中,要想让自己给他人留下良好印象或顺利沟通交流就要遵循环境的规范与对方行为方式相契合,得到认可。人际交往过程中,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得使用网络流行语,其原因都是为了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产生的心理因素。

结束语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来源于网络,它不仅表达出网民的喜怒哀乐更是社会生活的记录者。随着中国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也层出不穷,进入大众的视野范围也日趋增多,因此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也逐渐趋于理性和客观。

关于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研究其实仅仅从心理因素方面研究是不够的,它其中还包括语言因素、传播学因素等各方面各学科的交叉因素,网民传播网络流行语的心理因素只是大众群体心理的一方面表现,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研究还要考虑多方面的综合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炎龙.网络语言的传播与控制研究:兼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经典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孙时进.社会心理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 郭瑞芳.网络青年心理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6] 李敏芳.网络流行语兴盛的社会心理分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4).

[责任编辑 安世友]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心理因素特征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如何表达“特征”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抓住特征巧观察
浅析网络流行语及其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