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文学中常用的几种修辞手法
2014-06-30谢全霞
摘要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的思维方式要求幼儿文学的描写要具体、生动、形象,要达到此要求,需使用拟人、比喻、夸张、摹状等修辞手法。
关键词:幼儿文学 拟人 比喻 夸张 摹状
拟人、比喻、夸张、摹状等修辞手法是幼儿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没有他们,幼儿文学就会死气沉沉,不能为幼儿所接受。本文将对这几种修辞手法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 拟人
拟人指把非人类的东西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思想感情,它广泛地运用于幼儿文学的各种文体之中,其频率之高,是其他文学样式无法相比的。可以这么说,“幼儿文学中拟人是必须的不可缺少的语言表现手段”,“拟人是幼儿文学的灵魂、翅膀,没有了它,幼儿文学便是死的文学,没有了它,幼儿文学便如同折断了翅膀的小鸟,不能在儿童的心空上飞翔。”
1 拟人广泛运用于幼儿文学的原因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中心意识形成了泛灵观念,泛灵观念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有生命,都和人一样有感觉和意识。”正因为幼儿的思维存在泛灵观念,幼儿文学中使用拟人手法就很契合幼儿的心理,使其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此外,拟人能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生动,这正适应了幼儿形象思维比较强的特点。由于拟人手法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所以,幼儿非常喜欢拟人手法的作品,为满足幼儿的这一需求,在幼儿文学中我们应广泛地使用拟人手法。
2 拟人在幼儿文学中的运用
幼儿文学中拟人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可以将各种动物、植物以及生活中的种种事物人格化,即便自然现象的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大地上的山谷河流,甚至一些观念、概念、品质,不论有形无形,也都可以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行为语言。”如金近的《小猫钓鱼》中有这样的句子:“猫妈妈打开窗子,太阳光就笑着跑进来,把屋子里照得金光透亮。”作家把“猫妈妈”和“太阳”拟人化,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让人倍感亲切。其中“太阳光就笑着跑进来”写得非常生动、形象,极富动态感。“太阳”本是平平常常的事物,在此却充满了灵性,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可见,拟人手法把生命和情趣辐射到了物体上,使本来只有物性的东西也有了人情,正好符合幼儿“泛灵”的审美情趣。通过拟人化的事物在特征方面更突出、更生动、更能吸引孩子。
3 在幼儿文学中使用拟人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幼儿文学中运用拟人手法应巧妙地抓住事物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如林颂英的儿歌《石榴》:“石榴婆婆/宝宝最多,/一个一个,/满屋子坐,/哎哟,哎哟,/挤破小屋。”,这首儿歌以拟人化手法生動形象地写出了石榴皮裂开的形态,幼儿泛灵观念的心理特征,会使他们认为:石榴皮裂开是因为里面住的“人”太多。作者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作品非常生动、形象、逼真,特别是“哎哟,哎哟”的喊叫,让人觉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其次,在幼儿文学中运用拟人手法应注意“人性”与“物性”的和谐统一,幼儿童话尤其应注意这一点。幼儿童话中的“拟人形象一方面要具有人的鲜明特点,另一方面必须显示出所拟之物的某些‘物的属性,不能把它们的‘衣食住行写得和真实的人一样。”幼儿童话只有做到了“人性”与“物性”的和谐统一,才能使作品具有亦真亦幻的美感。如叶圣陶的童话《稻草人》中的“稻草人”这个拟人形象,它既有人的某些特点,能想、能看,富有同情心;又具有物的形体特点,插在田里,不能移动一步,不能去帮助他人。这样的形象,使人倍感亲切、真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总之,人性与物性的和谐统一,不仅能让幼儿获得真实的感受,而且还能让他们获得审美享受,我们在为幼儿创作时应引起重视。
二 比喻
1 比喻的含义及在幼儿文学中的运用
比喻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幼儿思维特点是习惯于用已知的事物去理解、推知未知的事物,比喻的使用恰好就符合这一特点,即用儿童熟悉的事物去说明他们未知的事物,或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去描绘比较抽象的事物。”如赵晨的幼儿诗《香蕉》:“香蕉是条小船,/不会在水里开,/也不会在天上飞,/只会开进/我的小小肚子。”这首诗写得非常具有情趣,且极富想象力,诗歌抓住香蕉的外形特征,把它比喻成小船,并说它只能开进肚子里。这样的描写让人倍感亲切,也符合幼儿的接受心理。又如,徐青的儿歌《云》:“天上云,/一层层,/像小狗,/像羊群,/像蘑菇,/像鱼鳞,/又像两个小娃娃,/坐着凳儿在谈心。”这首儿歌想象大胆,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句来描写天上的云朵,其描写非常逼真、形象,极富幼儿情趣。总之,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非常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
2 在幼儿文学中运用比喻需注意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选取喻体时必须用幼儿熟悉的、常见的、易懂的事物,比如上文所提到的“小船”、“小狗”、“羊群”、“蘑菇”等,同时还必须注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比如上文所提到的“香蕉”和“小船”两者极其相似。只有做到上述两点,才能让幼儿感到亲切,真正为幼儿所接受。
三 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扩大或缩小。“夸张往往能简洁地把事物的某种特征充分地强调出来,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给读者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由于夸张过的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十分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所以夸张在幼儿文学创作中妙用无穷,尤其是童话创作,简直离不开夸张。”夸张手法在幼儿文学中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1 夸张常与比喻、拟人、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配合使用
夸张是一种高超的表现技巧,它往往不单独使用,常与比喻、拟人、对比、反复等手法配合使用,共同营造幼儿文学的“迷幻“色彩。如赵家瑶的儿歌《指甲长长》:“指甲长长不剪掉,/又像小猫又像豹;/小手伸给奶奶瞧,/奶奶见了吓一跳!”诗歌把夸张手法和比喻合用,产生了幽默的效果。又如,王汶的儿歌《阿宝的耳朵》,该儿歌用夸张手法描写了“阿宝”,由于他不爱洗耳朵,导致“泥土积了半寸厚”,“一粒种子飞进耳朵沟”,到了春天,他的“耳朵里长出了一株草”,“小牛见了眯眯笑,追着耳朵吃青草”。作者在使用夸张手法时也用了拟人手法,两种手法的合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惹人发笑,让幼儿在笑声中懂得要讲卫生这个简单的道理。作品寓思想教育意义于形象的描绘之中,化抽象为具体,其描写非常适合幼儿的思维特点。由以上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当夸张手法与其他手法合用,其描写更具体、形象,更具有幼儿情趣。
2 幼儿文学中的夸张是一种强烈的、极度的夸张
一般文学作品也有夸张,但这种夸张是有节制的,有一定的分寸和限度。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如涂脂”,突出强调了英雄的与众不同,但仍离生活很近。幼儿文学中的夸张则是一种强烈的、极度的夸张,这种夸张在童话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安徒生笔下的“拇指姑娘”,她还没有人的大拇指的一半长,她的摇篮是一个漂亮的胡桃壳,她的被单是玫瑰的花瓣。这样的描写离生活很远,生活中再小的人也不会如此。像《拇指姑娘》这样的作品在幼儿文学中随处可见。总之,夸张手法广泛地运用于幼儿文学之中,并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夸张手法的使用非常符合幼儿极富想象力的思维特征,深受幼儿的喜爱。没有夸张,幼儿文学就会失去幽默感和趣味性,失去迷人的色彩。
四 摹状
摹状指摹写人或事物的声音、色彩、情状,摹状在幼儿文学运用得非常普遍,因为“幼儿的思维方式要求幼儿文学的语言尽可能形象,把人物或事物的声音、色彩、动作、神态等鲜明具体地突现在儿童面前,使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只有这样,幼儿头脑中才会出现具体的形象,产生切身感受,进而理解故事内容”。摹状在幼儿文学中表现为摹声、摹形、摹色三种情况。
1 摹声
摹声指摹拟自然界的声音,摹声能给人一种如闻其声的音响效果,能引起小读者对事物发出声音的听觉直感,从而唤起对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和想象,如童话《小羊过桥》,写两只小羊在独木桥上相遇,各不相让,斗了起来,于是:“只听见‘咚的一声,小白羊的头和小黑羊的头撞在一起了;又听见‘扑通、‘扑通两声,两只小羊都掉到河里去了”。这样一摹声,增加了动态感,能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又如,幼儿诗《风弟弟》:“呼呼!呼呼!/爸爸的假发被吹跑了/呼呼!呼呼!/妹妹的裙子被风吹起了/呼呼!呼呼!/妈妈的帽子也被吹跑了/呼呼!呼呼!/风弟弟,你真坏,/连我的鼻涕都被吹出来了。”这首诗摹拟风的声音,写得非常形象生动,富有情趣,摹声使得诗歌音乐性极强,读起来琅琅上口。由此可见,摹声既能增强作品的形象性、趣味性,又能增强作品的音乐性。
2 摹形
摹形就是摹写人或事物的形状,摹形在幼儿文学中使用频率非常高。这是因为幼儿“观察事物的特点是大轮廓、粗线条的,容易抓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所以,幼儿文学作品中,应多着墨于人物(含拟人形象)外部形象的描绘。如《皇帝的新装》有这样的描写:“从前,在一座金灿灿的房子里住着一个胖胖的大肚子皇帝”,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皇帝的外形。像这样的例子在幼儿文学中俯拾皆是,幼儿文学只有把人或事物的形状写出来,幼儿头脑中才会出现具体的形象,产生切身感受,进而理解作品内容。
3 摹色
摹色就是摹写人或事物的色彩,如陈秋影的幼儿散文《梦姐姐的花篮》:“小黄鸡做了一个金黄色的梦。它梦见金黄的太阳,金黄的田野,田野里开满金黄的油菜花”、“小青蛙做了一个绿色的梦,它梦见碧绿的湖水,碧绿的荷叶,荷叶丛里有一枝碧绿的莲蓬”、“红颏鸟就做了一个红色的梦。它梦见火红的枫叶,火红的浆果,天边上照耀着火红的晚霞……”这篇散文大量的摹写色彩,意境优美、生动有趣,将孩子们带到了一个奇妙、神秘的夢幻色彩世界,让其获得了极大的审美享受。
五 结语
由于幼儿文学的主要接受对象是幼儿,因其心理的特殊性,我们在幼儿文学中应使用拟人、比喻、夸张、摹状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像一颗颗珍珠,散落于幼儿文学这座绚丽多彩的百花园里,放射出夺目的光彩,照亮了幼儿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像一朵朵奇葩,散发出迷人的芳香,让人沉醉其间,流连忘返;像一只只小鸟,在幼儿文学这座百花园里,唱着婉转动听的曲子,给幼儿文学带来了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 王金禾:《论原始思维、儿童思维与幼儿文学的拟人特征——兼与成人文学拟人之比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幼儿文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 任继敏:《幼儿文学创作与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谢全霞,铜仁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