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低温治疗对125例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

2014-06-30李守一等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4年3期
关键词:亚低温心肺复苏

李守一等

[摘 要]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于心肺复苏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收治的125例心肺复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与对照组(63例),对照组行常规心肺复苏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亚低温治疗。结果:两组心肺复苏成功即刻,乳酸水平、GCS评分、SOFA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心肺复苏成功后72h,观察组经亚低温治疗后的GC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乳酸水平、SOFA评分显著降低;观察组的病死率22.5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9.68%(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的CPC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肺复苏患者实施亚低温治疗可促进心肺复苏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效降低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心肺复苏;亚低温;临床预后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5200(2014)03-063-0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il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on clinical outcomes in 125 patients with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RP). Methods: 125 patients with CRP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62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63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routin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mil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Results: Immediat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lactate levels, GCS score, SOFA scor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0.05); 72h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treatment of hypothermia GCS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lactic acid level, SOFA sco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mortality observed group was 22.58%,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39.68%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follow-up of 3 months, the CPC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 Conclusion: The mil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for patients with CRP helped promot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reduce mortality and improve clinical outcomes, should be widely applied.

[Key word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hypothermia;clinical outcomes

生命支持技术以及心肺复苏技术(CPR)是目前临床治疗各类原因所致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自主循环的恢复[1]。但临床调查研究显示,这类患者的死亡率并未降低,临床预后不良,部分患者产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2]。因此,在心肺复苏治疗过程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促进患者的脑复苏以及脑功能恢复对于改善临床预后至关重要。亚低温治疗是目前临床公认的脑保护有效治疗手段,可有效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以及NO酶活性,从而抑制炎性因子的生成,最终降低患者的脑消耗量以及脑水肿等[3]。本研究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亚低温治疗,并与非亚低温治疗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旨在探讨亚低温治疗对于心肺复苏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心肺复苏治疗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125例,除外中重度脑卒中、严重外伤、全身状态不良、晚期肿瘤以及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患者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均签署医疗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与对照组(63例),观察组男35例,女27例,年龄23~82岁,平均为(48.5±13.3)岁;对照组男37例,女26例,年龄25~78岁,平均为(46.6±4.1)岁。两组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实施常规复苏治疗后未接受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治疗严格按照临床心肺复苏以及心血管急救要求实施,予以标准的除颤、胸外按压、气管插管以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同时应用镇静抗惊厥药物、复苏药物、降颅压治疗,积极纠正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并积极预防感染。endprint

1.2.2 观察组 本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亚低温治疗,即在患者恢复自主循环以后,立即应用电脑降温毯及配套冰帽(P&C-A型,由北京恒邦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进行降温,维持中心体温在32~34℃之间,体温维持时间为24h。然后采用自然复温法停止降温,使患者的体温在8h内(速度约为0.5℃/h)恢复到37~37.5℃之间。

1.3 观察指标

1.3.1 早期复苏指标 患者在成功复苏后即刻以及72h时(亚低温治疗后),测定乳酸水平,并以格拉斯哥评分(GCS)评价患者的昏迷状况,总分为15分,得分越低表示症状越严重;采用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评价患者的器官衰竭状况,得分越高表示器官衰竭越严重。

1.3.2 随访 患者均接受为期3个月的随访,脑神经功能分级评分(CPC),总分为5分,共分为5级。CPC1表示功能良好,患者的意识清醒,生活能够自理,并且能够参加工作,如存在异常也为轻度脑神经损害、构音障碍或者不全麻痹等;CPC2表示中等残疾,患者存在意识,其生活基本能自理,可在保护状态下接受非全日制工作,存在共济失调、痉挛、偏瘫、吞咽功能障碍、精神障碍以及记忆力障碍等;CPC3表示重度残疾,患者存在意识,但生活无法自理,存在记忆力障碍或者是痴呆;CPC4表示昏迷或者植物状态,患者存在意识障碍或者昏迷;CPC5表示死亡或者脑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肺复苏早期检测指标比较

两组心肺复苏早期乳酸水平、GCS评分、SOFA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心肺复苏后的临床指标比较

心肺复苏72h观察组的SOFA评分以及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的CP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14例死亡,病死率为22.58%(11/62);对照组25例死亡,病死率为39.68%(25/63),观察组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经验积累,许多呼吸、心跳暂停、全身器官病理生理改变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仍有部分患者遗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或者最终导致死亡[2-3]。目前,心肺复苏患者的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临床研究认为,患者在心肺复苏后最终病死的原因为患者突发心跳骤停时,导致全身组织脏器发生严重缺氧、缺血,而氧摄取障碍可引起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障碍,导致细胞中的ATP降低,产生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是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而当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以后,机体组织器官再灌注,可引起大量自由基以及炎症因子被释放出来,加之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可引起肠道内毒素以及菌群移位,并进入到血液循环中,引发脓毒症,造成机体创伤,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甚至器官功能障碍等,导致患者死亡[4]。

亚低温治疗具有脑保护作用,能够降低患者的组织代谢速率。贾海燕等[5]认为,在低温状态下,脑组织耗氧量将明显降低,可有效降低因心脏骤停所致血液乳酸含量增高,并缓解毒性产物对于患者脑细胞的损伤。同时还可降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缓解脑水肿等。张玉梅等[6]认为,亚低温治疗可有效保护患者的血脑屏障,在减轻脑部水肿的同时,还可抑制炎症细胞浸润,从而保护脑功能。汪润民等[7]认为,亚低温治疗能够抑制大脑水通道蛋白4在脑细胞中的表达,从而避免脑细胞蛋白受损,促进脑细胞功能及结构的恢复。还可降低血管的通透性,从而使血脑屏障维持其功能结构完整性,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但胡春林[8]认为,心肺复苏患者多具有肝肾功能受损、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血流动力学不稳等,早期予以亚低温治疗仍然具有一定的风险。李本楠等[9]提出,对心脏停搏患者行心肺复苏治疗后患者予以亚低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临床预后。本研究资料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心肺复苏后予以亚低温治疗72h时,SOFA评分以及乳酸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GCS评分显著升高,治疗3月后CPC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这与何松彬等[10]研究报道结果一致。治疗后随访显示,观察组的死亡率为22.5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9.68%。提示对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实施早期亚低温治疗,能够减少血液中乳酸堆积情况,改善昏迷状况以及脏器功能,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以及病死率。

综上所述,对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实施亚低温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组织脏器功能衰竭状态,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以及病死率,改善临床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关于其作用机制以及对大脑外器官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刘延媛.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3):380,382.

[2] 杨林,赵旭明,刘励军,等.人工亚低温在改善心肺复苏后多脏器功能障碍中的价值[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3,(2):277-280.

[3] 刘永兴,彭万忠,徐泽升,等.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弥漫长病变的诊断价值[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04:21-22+25.

[4] 李燕玲.亚低温治疗对复苏后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7):647-650.

[5] 贾海燕,李来传,袁洲杰,等.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脑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2):219-220.

[6] 张玉梅,李俊,郭昌星,等.心肺复苏后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的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09,8(10):637-639.

[7] 汪润民,高萍,张更伟,等.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9):794-796.

[8] 胡春林.心肺复苏后新型腹腔降温法诱导亚低温的实验研究[D].中山大学,2009.

[9] 李本楠.兔心肺复苏后经腹腔诱导亚低温的实验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7):498-499.

[10] 何松彬,冯小鹏.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1):45-47.endprint

1.2.2 观察组 本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亚低温治疗,即在患者恢复自主循环以后,立即应用电脑降温毯及配套冰帽(P&C-A型,由北京恒邦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进行降温,维持中心体温在32~34℃之间,体温维持时间为24h。然后采用自然复温法停止降温,使患者的体温在8h内(速度约为0.5℃/h)恢复到37~37.5℃之间。

1.3 观察指标

1.3.1 早期复苏指标 患者在成功复苏后即刻以及72h时(亚低温治疗后),测定乳酸水平,并以格拉斯哥评分(GCS)评价患者的昏迷状况,总分为15分,得分越低表示症状越严重;采用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评价患者的器官衰竭状况,得分越高表示器官衰竭越严重。

1.3.2 随访 患者均接受为期3个月的随访,脑神经功能分级评分(CPC),总分为5分,共分为5级。CPC1表示功能良好,患者的意识清醒,生活能够自理,并且能够参加工作,如存在异常也为轻度脑神经损害、构音障碍或者不全麻痹等;CPC2表示中等残疾,患者存在意识,其生活基本能自理,可在保护状态下接受非全日制工作,存在共济失调、痉挛、偏瘫、吞咽功能障碍、精神障碍以及记忆力障碍等;CPC3表示重度残疾,患者存在意识,但生活无法自理,存在记忆力障碍或者是痴呆;CPC4表示昏迷或者植物状态,患者存在意识障碍或者昏迷;CPC5表示死亡或者脑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肺复苏早期检测指标比较

两组心肺复苏早期乳酸水平、GCS评分、SOFA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心肺复苏后的临床指标比较

心肺复苏72h观察组的SOFA评分以及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的CP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14例死亡,病死率为22.58%(11/62);对照组25例死亡,病死率为39.68%(25/63),观察组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经验积累,许多呼吸、心跳暂停、全身器官病理生理改变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仍有部分患者遗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或者最终导致死亡[2-3]。目前,心肺复苏患者的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临床研究认为,患者在心肺复苏后最终病死的原因为患者突发心跳骤停时,导致全身组织脏器发生严重缺氧、缺血,而氧摄取障碍可引起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障碍,导致细胞中的ATP降低,产生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是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而当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以后,机体组织器官再灌注,可引起大量自由基以及炎症因子被释放出来,加之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可引起肠道内毒素以及菌群移位,并进入到血液循环中,引发脓毒症,造成机体创伤,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甚至器官功能障碍等,导致患者死亡[4]。

亚低温治疗具有脑保护作用,能够降低患者的组织代谢速率。贾海燕等[5]认为,在低温状态下,脑组织耗氧量将明显降低,可有效降低因心脏骤停所致血液乳酸含量增高,并缓解毒性产物对于患者脑细胞的损伤。同时还可降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缓解脑水肿等。张玉梅等[6]认为,亚低温治疗可有效保护患者的血脑屏障,在减轻脑部水肿的同时,还可抑制炎症细胞浸润,从而保护脑功能。汪润民等[7]认为,亚低温治疗能够抑制大脑水通道蛋白4在脑细胞中的表达,从而避免脑细胞蛋白受损,促进脑细胞功能及结构的恢复。还可降低血管的通透性,从而使血脑屏障维持其功能结构完整性,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但胡春林[8]认为,心肺复苏患者多具有肝肾功能受损、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血流动力学不稳等,早期予以亚低温治疗仍然具有一定的风险。李本楠等[9]提出,对心脏停搏患者行心肺复苏治疗后患者予以亚低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临床预后。本研究资料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心肺复苏后予以亚低温治疗72h时,SOFA评分以及乳酸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GCS评分显著升高,治疗3月后CPC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这与何松彬等[10]研究报道结果一致。治疗后随访显示,观察组的死亡率为22.5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9.68%。提示对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实施早期亚低温治疗,能够减少血液中乳酸堆积情况,改善昏迷状况以及脏器功能,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以及病死率。

综上所述,对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实施亚低温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组织脏器功能衰竭状态,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以及病死率,改善临床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关于其作用机制以及对大脑外器官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刘延媛.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3):380,382.

[2] 杨林,赵旭明,刘励军,等.人工亚低温在改善心肺复苏后多脏器功能障碍中的价值[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3,(2):277-280.

[3] 刘永兴,彭万忠,徐泽升,等.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弥漫长病变的诊断价值[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04:21-22+25.

[4] 李燕玲.亚低温治疗对复苏后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7):647-650.

[5] 贾海燕,李来传,袁洲杰,等.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脑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2):219-220.

[6] 张玉梅,李俊,郭昌星,等.心肺复苏后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的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09,8(10):637-639.

[7] 汪润民,高萍,张更伟,等.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9):794-796.

[8] 胡春林.心肺复苏后新型腹腔降温法诱导亚低温的实验研究[D].中山大学,2009.

[9] 李本楠.兔心肺复苏后经腹腔诱导亚低温的实验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7):498-499.

[10] 何松彬,冯小鹏.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1):45-47.endprint

1.2.2 观察组 本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亚低温治疗,即在患者恢复自主循环以后,立即应用电脑降温毯及配套冰帽(P&C-A型,由北京恒邦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进行降温,维持中心体温在32~34℃之间,体温维持时间为24h。然后采用自然复温法停止降温,使患者的体温在8h内(速度约为0.5℃/h)恢复到37~37.5℃之间。

1.3 观察指标

1.3.1 早期复苏指标 患者在成功复苏后即刻以及72h时(亚低温治疗后),测定乳酸水平,并以格拉斯哥评分(GCS)评价患者的昏迷状况,总分为15分,得分越低表示症状越严重;采用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评价患者的器官衰竭状况,得分越高表示器官衰竭越严重。

1.3.2 随访 患者均接受为期3个月的随访,脑神经功能分级评分(CPC),总分为5分,共分为5级。CPC1表示功能良好,患者的意识清醒,生活能够自理,并且能够参加工作,如存在异常也为轻度脑神经损害、构音障碍或者不全麻痹等;CPC2表示中等残疾,患者存在意识,其生活基本能自理,可在保护状态下接受非全日制工作,存在共济失调、痉挛、偏瘫、吞咽功能障碍、精神障碍以及记忆力障碍等;CPC3表示重度残疾,患者存在意识,但生活无法自理,存在记忆力障碍或者是痴呆;CPC4表示昏迷或者植物状态,患者存在意识障碍或者昏迷;CPC5表示死亡或者脑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肺复苏早期检测指标比较

两组心肺复苏早期乳酸水平、GCS评分、SOFA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心肺复苏后的临床指标比较

心肺复苏72h观察组的SOFA评分以及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的CP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14例死亡,病死率为22.58%(11/62);对照组25例死亡,病死率为39.68%(25/63),观察组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经验积累,许多呼吸、心跳暂停、全身器官病理生理改变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仍有部分患者遗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或者最终导致死亡[2-3]。目前,心肺复苏患者的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临床研究认为,患者在心肺复苏后最终病死的原因为患者突发心跳骤停时,导致全身组织脏器发生严重缺氧、缺血,而氧摄取障碍可引起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障碍,导致细胞中的ATP降低,产生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是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而当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以后,机体组织器官再灌注,可引起大量自由基以及炎症因子被释放出来,加之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可引起肠道内毒素以及菌群移位,并进入到血液循环中,引发脓毒症,造成机体创伤,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甚至器官功能障碍等,导致患者死亡[4]。

亚低温治疗具有脑保护作用,能够降低患者的组织代谢速率。贾海燕等[5]认为,在低温状态下,脑组织耗氧量将明显降低,可有效降低因心脏骤停所致血液乳酸含量增高,并缓解毒性产物对于患者脑细胞的损伤。同时还可降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缓解脑水肿等。张玉梅等[6]认为,亚低温治疗可有效保护患者的血脑屏障,在减轻脑部水肿的同时,还可抑制炎症细胞浸润,从而保护脑功能。汪润民等[7]认为,亚低温治疗能够抑制大脑水通道蛋白4在脑细胞中的表达,从而避免脑细胞蛋白受损,促进脑细胞功能及结构的恢复。还可降低血管的通透性,从而使血脑屏障维持其功能结构完整性,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但胡春林[8]认为,心肺复苏患者多具有肝肾功能受损、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血流动力学不稳等,早期予以亚低温治疗仍然具有一定的风险。李本楠等[9]提出,对心脏停搏患者行心肺复苏治疗后患者予以亚低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临床预后。本研究资料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心肺复苏后予以亚低温治疗72h时,SOFA评分以及乳酸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GCS评分显著升高,治疗3月后CPC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这与何松彬等[10]研究报道结果一致。治疗后随访显示,观察组的死亡率为22.5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9.68%。提示对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实施早期亚低温治疗,能够减少血液中乳酸堆积情况,改善昏迷状况以及脏器功能,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以及病死率。

综上所述,对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实施亚低温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组织脏器功能衰竭状态,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以及病死率,改善临床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关于其作用机制以及对大脑外器官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刘延媛.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3):380,382.

[2] 杨林,赵旭明,刘励军,等.人工亚低温在改善心肺复苏后多脏器功能障碍中的价值[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3,(2):277-280.

[3] 刘永兴,彭万忠,徐泽升,等.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弥漫长病变的诊断价值[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04:21-22+25.

[4] 李燕玲.亚低温治疗对复苏后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7):647-650.

[5] 贾海燕,李来传,袁洲杰,等.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脑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2):219-220.

[6] 张玉梅,李俊,郭昌星,等.心肺复苏后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的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09,8(10):637-639.

[7] 汪润民,高萍,张更伟,等.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9):794-796.

[8] 胡春林.心肺复苏后新型腹腔降温法诱导亚低温的实验研究[D].中山大学,2009.

[9] 李本楠.兔心肺复苏后经腹腔诱导亚低温的实验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7):498-499.

[10] 何松彬,冯小鹏.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1):45-47.endprint

猜你喜欢

亚低温心肺复苏
亚低温联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亚低温联合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对颅脑损伤后急性脑肿胀的治疗分析
从社会事件的剖析中探索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与途径
亚低温结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用于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临床研究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桂林市卫生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急救技术培训的探索
预见性护理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症的效果分析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
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体会和影响因素分析
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45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