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的方法

2014-06-30罗丹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能力提升初中语文教学口语交际

罗丹

【摘 要】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提高中学生的说话表达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学中的听、读和写都可以通过的口语表达体现出来。本文主要就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质量;方法;能力提升

口语交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口语交际能力的好坏,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就变得极为重要而必要了。下面,就初中教学的点滴,谈谈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胆量仪态的训练方法

胆量、仪态对口语的表达效果有直接影响。有的学生一上台,由于心理紧张,或满头冒汗,或手足无措,或搔首弄耳,或抿嘴卷衣角等等。因此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胆量、仪态的训练。多给他们上台的机会,并要求他们上台要从容,举止稳重,态度大方,讲究仪容。上台的次数多了,各方面的细节注意到位了,学生的自信心就有了,胆量自然也大了。

二、创设情境的训练方法

人的成长与遗传、环境、教育、自身努力四大因素有关。环境所起的作用又特重要。亚洲潜能开发大师陈安之说:人的成功,智力只占30%环境却占70%。人生下来智力上差不多,但生活的环境却相差很大。有的生下来就在富人家庭,而有的生下来就在贫穷的家庭里,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所面临的环境会有一定的差距。人是环境之子,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他所处的环境造成的。“存在决定意识”,人的存在环境决定人的成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起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可见,“时势造英雄”,无凝是正确的。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对环境与人的关系的共识,也是环境育人,环境造人的最好注释。要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应该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从多方面施展学生口语表达的条件和环境,创设一个和谐平等的情境,鼓励学生动脑思维。那什么是情境呢?《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从中看出,无论是情形还是景象,都必须是具体的。具体可感性就是情境的特质。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和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具体环境。情境是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他与意境不同,情境是具体可感的,意境是属于人的主观的精神世界。“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感情方面有特定的作用。例如:在野外听老虎的吼啸声和在动物园中听,其感觉是不一样的。在体育比赛中,对方的强弱,观众的反映,对运动员的情绪状态有很大影响。这些都是由于情境不同。”这就是说,所谓的“情境是指对人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口语交际教学更应该注重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生主动交际之兴,入境练主动交际之能。口语交际情境创设的方式有很多,如:假想一个场景,进行真情告白;展播录象节目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创设的情境既要有形象性,感染性,又要对交际具有挑战性和诱发性,特别要注意符合生活实际。因为与生活相符的交际情境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学生的情绪因此而变得高涨起来,交际的主动性就容易被激发出来。否则就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美国教育家杜威对情境教学做了有益的探索。他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我们要做好语文教学,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从他的论著中汲取养料。他认为,教学过程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教学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利用环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实验中,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让学生在大自然多采的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他还特地为学生编写了《大自然的书》,对学生进行情境教学。他说:“我力求做到在整个童年时期内,使周围世界和大自然始终都以鲜明的形象、画面、概念和印象来给学生的思想意识提供养料……”他利用自然进行情境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古代的教育家在他们的论著中,就论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如: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染》)。他将人的本性喻为纯洁的素丝,如把白丝染上青色就是青色,染上黄色就是黄色,因而强调“故染不可不慎也”。深刻揭示了环境对人影响的威力。孟子曾指出,如果要一个楚国人说齐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到齐国去住上几年,这“一傅众咻”的道理说明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庄子认为“婴儿生无硕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庄子·外物》)荀子则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荀子·儒效》)这些都证明作一个道理:人的成长绝不能脱离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古代教育家提出了“择邻而处,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等有关的教育原则。其经典案例就恐属孟母三迁教子、断织教子的故事了。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前面说了: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语言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实践培养来的,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不可能承担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主动的实践过程”。我们现在的教学条件比起古人来,实在是好多了,特别是有了多媒体,我们的各种设计就能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使之更容易进入情境之中,从而去主动交流。

三、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训练方法

思维习惯在学习语文提高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习惯是由于长时间的经验和重复在后天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不意改变的行为倾向。语文本是一门工具,用以交流的,但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也多起来了,特别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较差。这是由于老师习惯于满堂灌,学生习惯于不自主思考,不交流,习惯于接受,所以许多学生有一种懒惰心理、自卑心理、怯于公众说话,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失败之处。

服从训练是一种带有强制型的训练,不管受训者愿意与否,都必须服从训练的要求,按照规定的行为方式去做,经过多次重复,使之形成习惯。服从训练的目标是社会的规范和道德行为。

强化训练是一种不带强制性的训练,是一种有意识行为的强化,既对受训者身上自发的出现的一些良好的行为采用各种方式,加以巩固和加强,使之成为一种良好习惯。如,有一位学生看书时习惯用红笔在紧要处作记号,老师发现加以鼓励,使之成绩提升,还使之形成了做笔记的好习惯。对待不良习惯,强化训练的方法不是训斥和惩罚,而是加以弱化使其逐渐消退。

认知训练是一种以自觉性为基础的训练,通过受训者的学习和认知,使其认识到所训练的特定行为的意义、缘由和作用,从而形成适当的动机,以便自觉的去进行训练,并形成习惯。它注意受训者的具体情况、目的兴趣和行为的整体性。这种训练比较适用于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如刚上初中的学生还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就训练其写日记并适时鼓励,让学生养成不写日记就觉得少了什么似的。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将上述三种方式根据情况综合运用。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问题,勇于发言,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的良好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宋金波.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课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下),2006年第04期

[2]李彩英.浅谈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09年第18期

猜你喜欢

能力提升初中语文教学口语交际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匠心优化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英语课堂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学生写作能力的实用价值及其提升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初探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
论合作模式下小学生个体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