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行深静脉置管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
2014-06-30梁飞
梁飞
摘要:
目的:对B超引导下行下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2012年04月至2014年04月进行下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62位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应用传统体表解剖标志定位穿刺,观察组应用B超引导下行下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与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成功率為93.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29%,表明B超引导下行下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效果显著优于传统体表解剖标志定位穿刺,两组比较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B超引导下行下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能够提高一次性成功率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特别适用于重度水肿、低血容量休克、肿瘤晚期并营养不良、肥胖等患者,利于危急重患者抢救.
关键词:B超引导; 颈静脉; 导管插入术
【中图分类号】
O4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068-01
深静脉静脉粗、管腔大、流速快,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入上腔静脉作为临床上进行肠胃外营养、测量中心静脉压、输入化疗药物等治疗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方法,与传统的体表解剖标志定位下穿刺相比较,具有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1]。本文对我院2012年04月至2014年04月B超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31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与同期进行传统体表解剖标志定位穿刺的31例患者进行对比,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04月至2014年04月进行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62位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3例,女18例,年龄区间22~78岁,平均年龄(49.5±7.5)岁;其中感染性休克3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0例,心源性休克5例,低血容量性休克3例,心肺复苏抢救8例,肿瘤晚期并营养不良2例;。观察组患者,男10例,女21例,年龄区间23~81岁,平均年龄(52.5±9.5)岁;其中感染性休克6例,上消化道大出血6例,心源性休克3例,低血容量性休克7例,过敏性休克3例,心肺复苏抢救4例,糖尿病高渗昏迷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认为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日本 ALOKA 3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AR-ROW ES-04301中心静脉导管。
1.2.2 方法:观察组选取患者右侧颈内静脉处应用传统体表解剖标志定位下进行穿刺。观察组首先用B超仪仔细观察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毗邻位置、走行、宽度、血流情况[2]。常规消毒,穿刺点局麻(颈动脉三角顶点处),将B超探头上无菌保护套置于胸锁乳突肌下缘,紧靠穿刺点的内侧,清晰显示颈内静脉。超声图像上的静脉和动脉表现为环状黑影,用探头轻压皮肤时,静脉受压变扁,而动脉受压变形程度不明显。以龙胆紫溶液在皮肤表面进行标记穿刺点,穿刺针沿标记点进针,进针时保持负压抽吸,见针尖进入静脉并回血后置入导丝,退出穿刺针,用扩张器逐级扩张皮下组织后退出。
1.3观察指标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进行下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一次成功率与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一次成功定义:进行穿刺中仅有一次进针,无再次向前的动作发生,但包括回撤[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严密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样本均数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一次成功率为93.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29%,表明B超引导下行下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效果显著优于传统体表解剖标志定位穿刺,两组比较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局部肿块、误穿动脉、动脉瘤、皮下气肿等并发症方面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传统体表解剖标志定位穿刺指的是通过人体体表标志从而进行定位穿刺,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穿刺有很多并发症出现,如:穿针误入动脉、血肿、气胸、血胸等。对于危急重症患者,由于情绪烦躁异动,无法在术中保持平卧的良好配合体位,重度浮肿患者无法触及动脉搏动,使得传统的深静脉置管的一次成功率较低。传统体表解剖标志定位穿刺常常需要进行重复穿刺,在这过程中消耗了抢救时间,也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研究将传统体表解剖标志定位穿刺与在B超定位下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了在B超定位下穿刺成功率和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B超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具有以下优点:㈠能够对颈内静脉走行、血流情况,有无解剖变异及其周围组织器官解剖位置进行全程清晰观察,明确操作过程。㈡置管完成后,可对上腔静脉内导管情况用超声进行观察,确定导管合理位置。㈢对于不可见及体表不易触及的血管,对于颈部特别粗短、肥胖的病人和颈静脉充盈不足的病人,对于体表定位困难,特别是小儿、静脉畸形的老年病人及反复穿刺失败的病人,应采用超声定位下进行插管。B超引导下行下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能够提高一次性成功率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抢救危重患者一项快捷、有效、可行的重要措施,能使所有危重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为提高抢救成功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适用于重度水肿、低血容量休克、肿瘤晚期并营养不良、肥胖等危急重患者。我院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在采用基本措施的同时,应用目前技术成熟、操作简单易行、组织损伤小、使用安全的B超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可以快速补液,监测中心静脉压,大大地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取得了成效,为医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在基层医院应用。
参考文献
[1] 任琳,朱晓临.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9):3001-3002.
[2] 张爱萍,郦惠芳.B型超声引导右颈内静脉置管术在肿瘤内科的临床应用体会[J]. 医学信息:下旬刊,24(10):350.
[3] 苏军芳,王晶明,张海滨,等.B超声引导下经右颈内静脉置管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1,32(2):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