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静脉孔区显微应用解剖研究
2012-01-24詹剑
詹 剑
上饶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上饶 334000
颈静脉孔区的占位会导致该区域内的神经以及血管之间的位置产生变化,特别是因占位的推挤会造成血管以及神经之间的潜在间隙发生显著扩大,所以利用显微解剖来对孔内和颅外部分神经和血管的解剖关系进行阐述, 尤其是其间是否存在能够分离的解剖间隙对于手术中切除占位保留正常神经以及血管的功能具有显著意义。 该研究中对10 例头颅标本,20 侧颈静脉孔展开了详细地显微解剖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成人尸颅10 具,经福尔马林固定,在颈5-6 间离断,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采用60%红色硅胶灌注,蓝色乳胶灌注双侧颈内外静脉。 研究中所应用的设备主要包括有:三钉头颅固定架、ZEISS 显微镜、常规手术器械、医用显微高速磨转、数码照相机、显微手术器械、两脚规、游标卡尺(精度为0.02 mm)。
1.2 解剖方法
解剖成人尸颅10 例的双侧颈静脉孔区, 切口采用Fisch 入路,大“C”形皮肤切口前起自颧弓根部,围绕耳廓到乳突根向前弯向胸锁乳突肌前缘,翻起皮瓣时应注意保护面神经额支和颞浅动脉、耳大神经、耳后神经。
1.3 数据处理
数据用百分率表示,应用SAS 6.0 软件进行统计,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颈静脉孔的位置和形态
该组10 例尸颅中有16 侧从颞骨岩部与枕骨的颈静脉突各发出一大小不等的颈静脉内突伸入颈静脉孔内,前者相对细长,而后者则相对粗短;有4 侧发育完全,出现骨桥,将颈静脉孔分成前内与后外两部分。 一般情况下,岩骨与枕骨的颈静脉内突之间通过纤维组织形成纤维桥。 该组10 例尸颅双侧共20 个颈静脉孔的解剖中,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之间存在硬膜或骨性分隔者18 侧(90%),有16 侧岩下窦经舌咽神经以及迷走神经之间入颈静脉球,两者同迷走神经以及副神经之间存在锥形切迹。 枕突及其硬膜返折分隔,划分颈静脉孔包括前内侧的岩下窦与舌咽神经。 后外侧的乙状窦以及两者之间的迷走神经与副神经。
2.2 颈静脉孔区的硬脑膜结构
在颈静脉孔区,硬脑膜产生两个通向颅外的通道,处在前内的舌咽通道以及后外的迷走通道。 二均处在岩骨颈静脉内突的内侧,被一0.5~4.9 mm 的硬脑膜隔开。舌咽通道呈现出漏斗状舌咽神经会由此通过,远端包绕舌咽神经,向下会深入到颈静脉孔内,并且会深达锥体窝迷路小管开口之下;迷走通道呈现为筛状硬脑膜浅凹,其宽度为舌咽通道的2 倍左右,处在颈静脉孔的前份,表现为椭圆、圆形或者是多角形,其内存在迷走神经与副神经。 在舌咽通道与迷走通道的上外侧,存在枕斜皱翼呈唇样伸向下内方向,该皱翼将骨和纤维作为支架,在其表面覆盖有硬脑膜,部分遮盖舌咽通道以及迷走通道。 枕斜皱翼在舌咽通道相对恒定,宽度在2.5 mm 左右,然在迷走通道则并非恒定,最宽为1.0 mm 左右。
2.3 颈静脉孔结构
硬膜内颈静脉孔表现为漏斗状,一般颈静脉孔外缘的硬膜会呈现出唇样延伸,在舌咽通道和迷走通道形成遮覆。 神经入孔存在以下3 种形式: ①两者之间存在硬膜返折分隔, 该组有18例,占90%;②舌咽通道以及迷走通道处在同一唇样硬膜下,两者之间不存在硬膜返折分隔者1 例;③有1 例舌咽通道与迷走通道是完全分开的。 在颈静脉孔内,神经与静脉被颞骨的颞突以及枕骨的枕突及其硬膜返折划分为3 部分。
乙状窦为颈静脉孔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正位于颈静脉孔的静脉部,会急转直下延续于颈静脉窝内的颈静脉球,直至颈静脉孔外口以下便为颈内静脉。 颈静脉球右侧较左侧大,向上会达到内听道的下壁以及内耳门的上缘水平。 左右两侧乙状窦的直径一般都会存在明显差异,在该组10 例标本中有6 例右侧较左侧大2 mm 左右,而有4 例表现为左侧较右侧大。
颈静脉球为乙状窦的延续,该组20 侧标本中存在12 侧颈静脉球,并且右侧有8 例,左侧有3 例,左右两侧颈静脉球的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1 个头颅两侧同时存在颈静脉球。 颈静脉球的平均高度为(8.03±3.46)mm,左侧颈静脉球高度为(6.78±3.17)mm,右侧颈静脉球高度为(9.07±3.04) mm。 Aslan等经研究表明,将颈静脉球的高度规定应为从颈静脉球最高顶点引出一水平线,同从乙状窦与颈静脉球交汇点引出的水平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但是高位颈静脉球的定义为:颈静脉球的高度超过了内听道至乙状窦与颈静脉球交汇点之间垂直距离的2/3。
3 讨论
在展开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以一定的标志性结构为依据对手术到达的位置及进一步要处理的结构进行判断, 能够使手术的预见性得以增加并且减少并发症。 颈静脉孔区为神经外科以及桥小脑角、耳科处理斜坡、咽旁颞下区病变中经常经过的部位,其内存在十分重要的神经以及血管结构通过。 因此,对颈静脉孔进行研究能够对其内结构相互关系及和毗邻结构的相对位置予以充分熟悉,对孔内结构损伤进行避免,并且对迷路下入路以及经岩骨入路等手术中预见性处理以及辩认其他结构均具有重要意义[1]。
刘庆良等[2]经研究证实,骨桥的出现率为25%,而纤维桥的出现率则为75%左右。 一般会从岩骨伸出两个骨刺将颈静脉孔分成3 部分,前内部分通行岩下窦以及IX 颅神经,中间部分利用X-XI 神经,较大的后外侧部分走行乙状窦。
综上所述,对该区域的形态结构及毗邻关系进行熟悉,并且对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予以掌握,能够知道该区手术,同时对根治病变、诊断疾病、保全血管神经功能以及预后判断、减少手术合并症等均具有参考价值,能够达到提高治愈率的效果。
[1] 张明广,徐启武,鲍伟明,等.颈静脉孔及其周围结构显微解剖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病研究杂志,2002(3):238-242.
[2] 刘庆良,王忠诚,于春江,等.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