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检查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4-06-30张桂香陈汉忠罗志鸿徐宏刚
张桂香 陈汉忠 罗志鸿 徐宏刚
摘要:
目的:比较和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就诊顺序编号将2012年1月~2014年1月入我院治疗的12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MRI与CT对上述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有效率。结果:观察影像学检查结果发现,两种方法皆诊断为阳性64例,皆诊断为阴性22例,皆诊断为可疑5例;CT诊断为阳性、NRI诊断为阴性8例,MRI诊断为阳性、CT诊断为阴性16例,MRI诊断为阳性、CT诊断为可疑7例,MRI诊断为阴性、CT诊断为可疑2例。经优势性检验发现两种诊断方法的总体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RI诊断阳性结果高于CT。结论:CT诊断的假阳性率较低,MRI假阳性率偏高且价格昂贵,不推荐使用。
关键词:影像学检查;强直性脊柱炎;诊断;MRI;CT
【中图分类号】
R59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036-02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进展性风湿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中轴关节慢性炎症[1]。目前,该病病因尚不明确,病程较長且迁延难愈。通常从骶髂关节开始病变,患者早期普遍患有骶髂关节炎,这时通常无明显症状,实验室检查特异性不强,具有起病慢、隐匿性强等特点。如不及时给予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发展至晚期后可导致脊柱强直甚至关节畸形,进而导致患者致残[2]。MRI、CT等影像学检查方法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常用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2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和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病例均为2012年1月~2014年1月入我院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共124例,均符合2009年颁布的有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分类标准。上述患者中有男性91例,女性33例,年龄12~75岁,平均年龄(29.2±13.5)岁,病程7d~22年,中位病程6个月,其中有95例年龄≤45岁。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腰椎活动受限;下腰背痛病程>3个月,休息时疼痛无缓解,活动时稍有改善;胸廓扩展范围低于正常值;单侧骶髂关节炎Ⅲ~Ⅳ级或双侧Ⅱ~Ⅳ级。 排除标准:排除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1.3 诊断方法: 分别采用MRI(西门子 Megnetom avauto 1.5T)与CT(美国GE公司 16排CT)对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配对设计k×k表进行假设检验,采用t或χ2对相应数据比较进行检验,当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RI与CT这两种诊断方法具有一致性,优势性检验发现两种方法总体阳性率有显著差异,其中 MRI诊断阳性率高于C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来说,早期发现并给与准确诊断对于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在诊断方面,可将患者临床症状的判断作为方法之一。通常情况下,AS患者早期多有腰骶痛等临床表现,晨起时不适感尤为明显,经适当活动后症状有所缓解。除可并发骶髂关节炎之外,还有可能引发周围关节炎、肌腱韧带及关节囊附着点以及肠病性关节炎等疾病。另外,由于脊柱骨突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侵犯部位,该处炎症可引发关节融合,致使患者颈、下腰等部位活动受限。该病属于典型的进行性发展疾病,患者可从腰椎前凸消失开始,逐步发展至驼背畸形,继而颈椎活动受限[3]。
由于早期AS患者多数患有骶髂关节炎,因此要早期发现并确诊AS须对骶髂关节炎进行有效诊断[4]。CT和MRI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常用方法,CT密度及软组织分辨率较高,不仅可排除肠道内气体和内容物的干扰,还能多方位重建,因此显示清晰度较高,可显示骶髂关节炎的早期改变及病变情况,但无法显示软骨的破坏和骨髓水肿情况,在该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MRI检查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无辐射和无创伤等优点,在了解软骨病变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更好的显示软骨侵蚀及破坏、骨髓水肿和脂肪堆积等情况。有研究认为[5],在骶髂关节炎的检查手段中MRI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并且可更好的显示ASⅡ级以下病变的病理变化情况。但该方法显示关节面骨质及下骨质硬化等方面的效果较差。本次研究发现CT检查的假阳性率低于MRI,在AS的骶髂关节早期病变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而MRI假阳性率偏高并且价格昂贵,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项目。综上所述,CT、MRI 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CT可更好的显示软骨钙化、骨皮质连续性变化、软骨下骨硬化及关节间隙的变化情况,而MRI可显示软骨侵蚀、破坏和骨髓水肿等情况,但该检查方法假阳性率较高,且因价格昂贵临床推广也较困难,不宜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 地里下提·阿不力孜.强直性脊柱炎35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8):94-96.
[2] 唐治,周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进展[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1):70-72.
[3] 霍学军.强脊的比较影响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6):101.
[4] 张炜,李小明.影像学检查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价值[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1,17(6):328-330.
[5] 隋聪,卜海富.强直性脊柱发病机制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临床骨科杂志,2010,13(2):21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