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初探

2014-06-30谢芳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模仿拓展读写结合

谢芳

【摘 要】“读写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渗透作文指导,通过以读悟写、以写促读、以读拓写,创造性地把读写结合起来,遵循范例的典型性、仿写的创新性和训练的渐进性,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从而学生提升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读写结合;策略;模仿;拓展

“读写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作品,它们在选择材料、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都起着很好的示范作用。作为教师,如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因子,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呢?笔者对自己的一些教例进行梳理,探索其中的一些特点和策略。

一、模仿文本,以读悟写

1.句式模仿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课文中在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方面有特色的精彩语句,引导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感受语言魅力,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仿写训练。如在教学《趵突泉》一文时,文章的最后一段有“有的……好像……”这一句式,写出了泉水不同形态,并且写出作者的想象,接近学生的生活,读起来给人一样美的享受,学生很喜欢读,于是让学生们利用这个句式,展开想象;趵突泉的小泉还有哪些形态?由这一形态,你又联想到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出自己想到的景象,由于降低了难度,说起来较为容易,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写写生活中见到的例子,写写天上的云,写写广场的喷泉等,鼓励他们运用这种句式把这些句子写下来。这种读与写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言之有物,避免学生初学写作不知如何入笔。

2.构段模仿

为了培养学生在作文时能言之有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引导学生入门悟道。如在上《燕子》时,我就抓住作者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燕子外形特点,让学生模仿这种观察和构段的方法写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经过训练,学生逐步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和构段的规律,还明白了在作文时要做到言之有序。

3.篇章模仿

结构是文章的“骨骼”,好文章都有个好“骨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文的结构方式来教学生,使学生掌握课文结构的感性知识,并应用到自己的作文实际当中去。如: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先概括介绍小兴安岭的树多,然后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具体介绍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最后概括总结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是一篇典型按照“总——分——总”结构来写景的文章,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仿照这篇文章的布局谋篇方法写家乡的一处景物。

二、拓展文本,以写促读

1.意象还原

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教学时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潜心涵咏体悟,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 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对“饱经风霜”一词的练笔,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请大家想一想,那位车夫“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生: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以上通过还原词语意象的课堂练笔,既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的意思,又让学生作了一次人物外貌描写的练习,新颖有趣,在理解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又深化了理解,使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

2.补白拓展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地方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点进行练笔,可以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如《麻雀》一文,学生充分朗读后,心灵受到了极强的震撼,于是我适时的让学生揣摩文中“我”、“老麻雀”、“猎狗”的当时心理,选择其一写下来。有一学生写:“我想:一只弱小的麻雀明知斗不过庞大的猎狗,可为了自己的幼儿,不惜生命飞了下来,母爱是多么伟大啊!我怎么能让自己做个冷血动物,袖手旁观呢?赶快叫回我的猎狗吧。”;一学生写:“老麻雀想:明知是死,我也要和这只狗拼上一拼!我是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而死没什么遗憾的,那是作母亲无上的光荣啊!但愿我的孩子能犬口逃生啊!”合理性的推测,提升了对文章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

三、深化文本,以读拓写

1.读中改写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语言凝练,令人遐思,具有无限的思维弹性,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再造空间。无论是写景状物的文章,还是叙事写人的文章,又或是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诗歌,若能让学生根据课文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积累,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重新表达,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度与深度,又创造了语言运用的机会。改写可以是情境的改变、内容的改变、人称的改变也可以是体的改变。如教过《鸟的天堂》,可以改变文体,让学生把原文改写成一篇导游词。又如把《新型玻璃》改写成童话《玻璃兄弟》;把古诗改写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如《赠汪伦》可以改写一篇以“送别”为内容的叙事文章。

2.读后感言

“情动”是“辞发”的先决条件,阅读教学不仅使学生享受语言之美,还能使其情感得以升华。因而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内容,以此为素材让学生练笔,将有一箭双雕的效果——情感再次升华,语言的又一次洗礼,同时也让文章内蕴的情感得以涌出纸外。如《老人与海鸥》一课中的15自然段写道:“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衣天使。”这一段描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情义,读了感人至深。教学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海鸥,写一段话表达对老人的留恋。在文章的情境交融处引导学生练笔,学生易于将心中涌动的情感流露于笔端,使习作语言细腻丰富而感人,在抒情练笔的同时,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理解也更透彻了。

3.文尾续写

小学语文教材的好多文章往往是言尽而“意犹未尽”,好像故事还没有结束,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往住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故事发展下去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新奇大胆的设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七颗钻石》一课时,孩子们对于文中那个使水罐发生神奇变化的人物特别感兴趣,在他们的想象中,只有神仙才能做到这一点,顺着学生的思维,我在课的结尾处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练笔:

“天上的神仙看到了这一切,他(她)会说些什么,请选择下面的一个内容写一写:①仙会对小姑娘说什么?②神仙会对妈妈说什么?③神仙会对人们说什么?”

有个学生这样写道:“神仙会对小姑娘说,你是爱的天使,美的化身,你纯洁无私的心灵像金子般美好。你向世人验证了一个真理——爱,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改变一切!”……孩子们“言之有物”、“有感而发”,在练笔中升华了情感。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渗透作文指导,通过以读悟写、以写促读、以读拓写,创造性地把读写结合起来,遵循范例的典型性、仿写的创新性和训练的渐进性。长此以往,不但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就会得到切实提高,而且他们的综合语文素养也得到相应提升。

猜你喜欢

模仿拓展读写结合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项目式模仿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