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2014-06-30崔丹

作家·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发展思考民族声乐新时期

摘要 民族声乐在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受到了多数人的喜爱。进入新时期后,文化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趋势,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和变革,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本文从歌唱技术、声乐作品和音乐审美等多个方面,对新时期下民族声乐是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 民族声乐 发展思考

民族声乐是一种以传统的民歌、戏曲和曲艺为基础,对美声唱法予以充分借鉴和融合,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歌唱艺术。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近三十年中发展得尤为迅速,成为了和美声唱法、原生态唱法并驾齐驱的三种歌唱艺术之一。但是,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这门歌唱艺术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一名从事民族声乐工作的教师,正视其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让这门艺术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获得新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本文从演唱、创作、继承和培养人才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 树立多元的演唱技术观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民族声乐在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和完善的体系。但是,这个体系并不是最优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中,事实也充分证明,固步自封和敞开胸襟,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结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爆发了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上著名的“土洋之争”,后来在国家领导人的指示下,确立了“土洋并存,融合发展”的理念,现在回头来看,这无疑是一种先进性和科学性的举措。美声唱法有着丝毫不逊于民族唱法的独特魅力,在很多方面能够为民族唱法所借鉴,所以两者的融合必然会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例如,共鸣,这是民族唱法中一个长期存在的薄弱环节,但恰恰是美声唱法的强项。改革开放初期的很多演唱者,都对美声唱法的共鸣技术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借鉴,从而获得了更加持久和明亮的演唱音色,这种实实在在的效果,已经为绝大多数民族声乐演唱者、教育者和学习者所充分认可。新时期下,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不仅要坚持下去,而且要更加深入细致,使两种歌唱方法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我们不能再存有“门户之见”,认为民族唱法如果借鉴了美声唱法就不再纯粹等,这是一种狭隘和片面的声乐观。在此基础上,也应该充分地认识到,世界上并不是仅有民族和美声这两种唱法,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歌唱方法,只要其是科学的,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如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力度的加大,原生态唱法多次出现在电视和舞台上,并且获得了音乐专业人士和普通观众的极大认可。从歌唱方法上来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方法,其歌唱完全是一种情感抒发的体现,这种以最纯粹的情感抒发为目的的歌唱,反而可以突破方法的束缚,达到一种“化技巧于无形”的艺术境界。对此民族唱法就可以进行充分的借鉴,将对歌唱技巧的关注适当向作品和体验迁移,尝试这种状态下歌唱效果的变化等,通过这种尝试,总结出其和民族唱法之间相同和不同,相同之处是下一步继续坚持的,不同之处,如果有可能的话,则予以充分的吸收和借鉴。这本就是对民族唱法的一种丰富和发展。此外还有通俗唱法、音乐剧唱法等,只要其是科学的,就可以充分为我所用。只有树立了这种多元的演唱观,才能走出过去狭小的圈子,让民族声乐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 创作更多优秀的声乐作品

声乐演唱是以声乐作品为基础的,没有作品,也就没有了歌唱可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能够获得今天的发展成就,也正是以大量优秀民族声乐作品为基础的。如民族歌剧和歌曲等,都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新时期下,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也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变化,来适应这门艺术本身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民族性。只有作品中体现出了民族特色,演唱者才能在演唱中將其充分地表达出来。中国的音乐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汇集成了一个巨大的宝库,成为了创作者首要选择的素材宝库。例如,民歌,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其代表性的民歌艺术,集中体现出了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审美风格,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洪湖水浪打浪》、《红梅赞》等优秀的作品,在创作中都借鉴了大量的民歌元素,而《乌苏里船歌》、《芦笙恋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反映少数民族情感和生活的作品,都是作曲家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后创作出来的佳作。除了民歌,还有戏曲、曲艺、民间器乐等,都有着丰富的音乐素材可以借鉴,将这些音乐元素融入其中,才能体现出作品的民族性特色。

其次是时代性。音乐作品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其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深刻体现出了那个时代所特有风貌和精神。如抗日战争时期,大量爱国题材的歌曲出现,集中反映出了中华民族那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一首首歌曲被誉为是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改革开放后,中国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希望的田野上》不仅歌颂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还憧憬了祖国美好的未来。进入到新世纪后,又有《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和《阳光路上》这三部新世纪组曲,唱出了中华民族走进新时代的豪迈和发展新时代的豪情。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时期的民族声乐创作,唯有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才能为当下的观众所接受,才能体现出作品的时代价值。

最后是世界性。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和民族歌唱技术一样,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要想让民族声乐走上世界,就要充分考虑到外国观众的审美感受,在创作中适当引入一些西方作曲技法,这一点在近几年的几部民族歌剧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木兰诗篇》,就先后在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巡回演出,无论是作品表现出来的主题,还是作品的音乐风格,都获得了外国观众的普遍认可。所以说,作为民族声乐基础之所在的声乐作品,应该将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作为重要的创作原则,让作品能够获得中国人、当代人和外国人三者共同的认可。

三 对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充分继承

正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的民族声乐要想在当代多元化文化发展的环境中,彰显出独立的艺术价值,那么对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继承,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方面,民族声乐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民歌、戏曲等传统艺术,都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早已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合理而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和表演体系,这对于今天的民族声乐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另一方面,从当前多元化的文化发展形势来看,一味效仿其他风格的艺术,无疑是没有任何发展前途的,唯有充分彰显出自己的特点和个性,给观众以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方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而经过上千年积淀和发展的民族声乐文化,正是这种个性彰显的基础之所在。所以说,对民族声乐文化的充分继承,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根之所在。具体来说,可以从创作和演唱两个方面入手。在创作方面,尽管很多创作者对民族民间音乐资源有着高度的重视,也创作出了大量的佳作,但是相对于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音乐的这个本体来说,这种挖掘还是远远不够的,有更多的资源有待于创作者去开发和利用,使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鲜明和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从演唱方面来说,原生态唱法的异军突起,能够给民族声乐以很大的启示和借鉴。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原生态的歌唱被重新展现在众人面前。原生态歌手大多都是大山中的农民或少数民族,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十分丰厚,在民间的传承十分兴旺,从某种意义上说,歌唱是他们生活和娱乐的一种方式。他们看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唱什么,高兴的时候引吭高歌,难过的时候长歌当哭。脑海中没有什么歌唱技术、歌唱审美的感觉,完全是一种最真实、最质朴的情感抒发。这种歌唱状态、方法和情感,都是民族声乐中多不具备的,对此就应该予以认真的学习和借鉴。所以说,民族民间音乐永远是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的源泉,新时期的民族声乐发展,应该是将根基建立在民族声乐文化继承的基础上。

四 培养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声乐歌唱家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声乐事业的整体发展,中国声乐演唱者在国际舞台上成绩斐然,获得了多个世界级别的大奖。但是这些演唱者,参加的都是以美声唱法为主的比赛,演唱的也都是外国作品。而以民族唱法为主的演唱者,却很少有走出国门的机会,这对于民族声乐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应该培养出一批以民族唱法为主的演唱家,多在国际舞台上对中国民族声乐进行展示。如宋祖英和谭晶,就先后登陆维也纳金色大厅,她们以民族唱法演唱的民族歌曲,受到了外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充分展示出了中国民族声乐所独具的魅力。通过这种展示,让外国观众认识到,在东方的中国,也有一种歌唱艺术,也能够唱出美妙动听的声音。甚至很多外国作品,都能在这种歌唱中获得别样的艺术效果,有着丝毫不逊于美声唱法的艺术魅力。一两位民族歌唱家的影响力可能是有限的,但是当几十位、上百位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家,都活跃于世界舞台上时,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若干年的积淀之后,也完全有可能成为和美声唱法一样的影响力和地位。所以,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努力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唱家,可以为他们量身打造作品,多参加一些国际大赛,多争取一些国际舞台的演出机会,让中国民族声乐的魅力在世界舞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现,并由此对国内的民族声乐学习者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使民族声乐逐渐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声乐艺术,民族声乐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但形成了自身独立的价值和品质,同时也受到了广大人民族群众的深切喜爱,成为了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进入新世纪后,时代的变化速度更快,观众的审美水平也日渐提高,唯有从这门艺术的本体出发,从演唱、创作和审美等几个大部分,进行自上而下的变革,方能适应这种变化和提高的需要。本文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旨在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泓茹:《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思考》,《中国音乐》,2006年第4期。

[2] 張连葵:《论少数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特征及发展》,《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3] 焦春梅:《民族声乐教学中向戏曲学习和借鉴的探究》,《中国音乐》,2006年第1期。

[4] 李萍:《对民族声乐多样性发展的思考》,《人民音乐》,2006年第9期。

(崔丹,西安文理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发展思考民族声乐新时期
南阳市卧龙区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关于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社团作用的思考
临湘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问题分析
关于我国计算机教育MOOC发展的思考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