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谢逸唱和诗的三大基本类型
2014-06-30王莹雪
王莹雪
内容摘要:谢逸是宋代江西诗派重要诗人之一,诗作至今存有200余首。其中唱和诗占23%,这些唱和诗从题材上分为三大类,即友情唱和诗、闲情唱和诗、褒扬唱和诗,从中不仅能够窥探出谢逸寄情山水的闲情雅致与淡泊功名的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儒家伦理品格,而且其友情唱和诗展现了谢逸与江西诗派其他成员的交往、切磋诗艺的情形,抒发了惺惺相惜的深厚友情。
关键词:谢逸 唱和诗 类型
谢逸(公元1068——1123),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时期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江西诗派重要成员之一。谢逸字“无逸”,因其溪堂为隐居地,而被称为溪堂先生或溪堂居士,又因“吟《蝴蝶诗》三百首,人呼为谢蝴蝶。”[1]谢逸的一生虽然短暂而坎坷,却创作了内容丰富、数量可观、优秀的诗篇,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据清朝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考江西诗派中有集者二十四人,逸所著文集二十卷,诗集五卷,补遗二卷,诗余一卷,尤称繁富。”[2]吕本中《江西诗派宗派图》中称其“才力富赡,不减康乐”。
谢逸热爱山水与自由,加之三试三落后的惆怅而隐居山林寄情山水,尽情地同诗友唱和,创作出了情感丰富的唱和诗。《全宋诗》辑录谢逸诗六卷,共210首,唱和诗有46首,约占其全部诗作的百分之二十三。谢逸的唱和诗从形式上大体分为和韵诗与分韵诗,其中和韵诗又包括依韵、用韵、次韵,如《和陈倅宜黄书事》、《再用前韵》、《次张邦式韵》,分韵诗较多,例如《同吴迪吉汪信民游寺西塔寺分韵赋诗以荷花日落酣为韵探得荷花字》、《吴子珍家分韵咏席上果探得橘子川橘字为韵》等;从题材上分为友情唱和诗、闲情唱和诗、褒贬唱和诗三类。
一.友情唱和诗
谢逸唱和诗大多是与临川文人交往过程中以诗会友过程中形成的,他们大多是同处的人,即临川人,他们的唱和被称为临川之会。临川之会的人大多是江西诗派的成员,他们原本有着相近的诗歌创作理论,容易拉近距离,在相互唱和中更加能够增进友谊。谢逸的唱和诗中不乏表现友情的诗,如《和饒正叔梅花》:
踈影横斜月色新,肌膚清痩不禁春。侵凌臘雪寒先覺,漏洩東風信最真。光滉粧臺人未起,香迷野逕蝶難親。飄零点破蒼苔地,安得靈犀為辟塵。
林逋《山园小梅》对梅花优美姿态的描写深深地刻在宋代文人心中,随着文人唱和诗的兴盛,咏梅成为他们重要的唱和主题。谢逸的这首咏梅诗,与宋代咏梅诗人极写梅花妖娆可爱的形态不同,而是写形态为次,重在歌颂梅花的优秀品质:“侵凌臘雪寒先覺,漏洩東風信最真。”将梅花视为知己,同时又寄托着作者对友人饒正叔的无限思念与惆怅之情。
二.闲情唱和诗
作为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谢逸秉承了本派一向善于用典的艺术风格,以游乐、景色为切入点,描写其对闲情逸致生活追求与向往,从而抒发了他们面对人生失意的理智与平和的心态,体现出了经久挫折之后的稳健和淡泊。
(一)以典故拓宽闲情唱和诗的情感范畴
谢逸《次董之南韵》营造了一种清空、幽静的意境,“门外远山肤寸碧,堂前溪水半蒿深。”门与碧山相对,堂与溪水相邻,无比惬意而诗意的生活环境令人向往之。更为令人陶醉的是“仰看老鹤有清兴,静听幽琴无俗音”之闲鹤雅琴的雅致。继而诗人以“三釜及亲”“向平”“支道林”三个典故表现自己对隐逸闲适而安贫乐道心性的追求,“三釜及亲君养志,一瓢在巷我甘心。向平婚嫁何年毕?杖策长随支道林。”“三釜及亲”,古指一般年成每人每月的食米数量。而《庄子·寓言》载:“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而不洎,吾心悲。”[3]此后“三釜养”则指以微薄的俸禄供养父母。谢逸借此不仅赞扬好友董之南安贫乐道,而且也是诗人品性的写照,“一瓢在巷我甘心”正是他安贫乐道决心的表白。“向平”是一位有德隐者据《后汉书·向长传》载:“向长,字子平。精通《易》、《老子》。安贫乐道,隐居不仕。为子女婚嫁娶毕,了断家事,同好友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4]“支道林”亦是一位退隐山林不复出的隐居之士,据《世说新语·排调》:“支道林因人就深公买印山,深公答曰:‘未闻巢由买山而隐。”[5]
“向平”和“支道林”归隐的共同原因多半是出于对山川林间,蝉鸣禽逐生活的向往。他们的无拘无束,他们的我行我素,都是心性的真实流露。谢逸也有同感地说:“枝策长随支道林”,足显谢逸对二人行为的推崇与向往。在此诗中,诗人以典故拓宽了闲情雅致的情感范畴,即“其追求并非局限于简单一味地倾慕闲适与宁静,更将诗人对于闲情逸致的理解上升至安贫乐道的性情体验的层面”。[6]
(二)以游乐写闲情
游乐活动是唱和诗产生的重要载体,又是诗人用以休闲逸情的最佳途径。谢逸许多唱和诗就是以游乐为背景抒发闲情逸致的。如谢逸的《游西塔寺分韵赋诗怀汪信民以渊明停云诗岂无他人念子实多为韵探得念字》、《游西塔寺分韵得溪字》、《与诸友游南湖分韵得红字》等,谢薖的《约诸人游罗坊观》、《与诸友汲同梁泉烹黄粟新芽》等诗,皆是通过诗人与友人相约游乐感兴而发,大多是诗人闲情逸致的流露。
三.褒扬唱和诗
谢逸与王立之、汪革交往密切,友情深厚,常常以诗歌来传达友谊与相惜之情。与王立之的唱和诗有《和王立之见赠四首》、《王立之寄书言其子阿宜渐学作诗及问余稚子梦玉安否作诗奉戏》、《和王闲叟见赠兼简李商老》等诗歌。这些诗作或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表露出王、谢二人无话不谈的交情,或借诗歌来表达对对方才能的赞扬与人品的赞美。例如《和王立之见赠四首》(其一),诗人正是将其诗品与人品并举而赞誉的,赞其五言律诗成就之高:“五言若长城”,赞誉其诗风既具词意隽永、寄托深远之魏晋正始诗风特色,又兼有谢灵运诗歌的鲜丽、清新之气。人品如诗品,谢逸肯定了王立之不慕高官厚禄,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高尚人格,“端能励节气,何必五鼎烹”。谢逸在此诗中,将品诗与评人巧妙地融为一体,以诗品见证人品,以人品映辉诗品,足见谢逸对好友王立之的仰慕之情。
汪革是谢逸人生当中的又一密友,亲密无间,惺惺相惜。汪革(1071-1110),字信民,临川(今属江西)人。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教授长沙、宿州。蔡京当国,以周王宫教召,不就,复为楚州教授,卒,年四十。谢逸与汪信民的唱和诗有《游西塔寺分韵赋诗怀汪信民以渊明停云诗岂无他人念子实多为韵探得念字》、《汪信民顷赴符离约谒告还家为盛集戏作诗嘲之以助一笑仍率诸友同赋》、《用汪信民韵送叔野迎妇山阳》、《次韵汪信民见寄》等诗歌。其中《次韵汪信民见寄》一诗表达了诗人对汪信民辞去“周王宫教召”仍为楚州教授之职,不以高官为念,保持一颗正直、淡泊之心的赞许之情,“不贪但守司城宝,无泽应辞季武车。”世人皆不理解汪革所为,唯独谢逸能够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直道逢人多龃龉,高怀向我最恢疏。”诗人以“池种青莲看妙浄,庭栽翠竹悟真如。”中的“青莲”、“翠竹”象征汪革不畏权贵、不贪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格。
四.结语
谢逸将其人生性情与诗歌创作融为一体,达到了诗中有我,生活有诗的诗意人生、人生诗意的最高境界。谢逸寄情于山水,独善其身,修身养性。诗人或寄情于闲景,或以古代前贤自喻,抒发了“一瓢在巷我甘心”的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良好品质。身在凡尘,交友甚广;隐居山林,不忘友人,谢逸借助诗歌来抒发友情,表达了对友人高尚品质的钦佩与敬仰之情,比如对好友汪革人格的敬仰。从诗句行间可以看出,谢逸对好友的评价标准有二个,一是才华,侧重于诗歌创作方面;二是人格魅力,以才和德来褒奖友人,如此既客观而又真诚。
参考文献:
[1]王直方.王直方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庄子.孙通海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刘义庆.世说新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6]王灵燕.谢逸及其《溪堂集》述论 [D],吉林:吉林大学,2009.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