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对策
2014-06-28洪宜
[摘 要] 本文针对备课、授课、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突破教材;构建师者“杂学”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将授课效果视为职业荣誉感四个观点,有望为应用写作学科的教学增添实用性建议。
[关键词] 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创新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这里所说的“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指的正是应用文。近年来关于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研究日益增多,其集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一、应用写作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式”,这种教学方式易造成课程氛围沉闷枯燥。二、应用写作具规律性、严谨性和格式化,难以讲得生动有趣。笔者通过对已有应用写作教学研究,结合参加“青年教师观摩赛”的教学反思,望为应用写作教学提出一点实用性建议。
一、备课:熟悉教学材料,突破教材
备课是教师上课的长期准备,备课的深浅直接关系到授课的效果。市面上关于同一门学科的教科书五花八门,每个学校仅挑选一本书,然而一本书难以覆盖学科的完整内容,教师应该扩大备课资料范围,比较研究多本教科书的异同,去粗取精,使备课内容更严谨精确;另外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跳出教材视野,为师者应该与时俱进,多读多看时事政事,传授新知识,锤炼思维能力,加强语言修养。
二、授课:打破单一学科背景,构建师者“杂学”知识体系
应用写作具备的格式化的特点使其难以讲得生动,然而这门课对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有利于工作和应聘工作类时的各类考试。那么如何引起学生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就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而教学内容正是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展现。(一)打破课本的单一内容,熟悉应用写作专业知识。教材仅起到启蒙与告知作用,要在教学基本内容上横向和纵向吸收与之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比如行政公文写作,课本里仅是与写作格式有关的内容,教师应该多看时事政事,了解时下政策方针,熟悉古往今来公文的演变历史和趣味典故,参考党政机关日常办公文件。只有做到对知识点的纵横把握,才能在讲台上讲得游刃有余,引人入胜。(二)打破师者单一学科背景,吸收各种相关知识。应用写作正是集大家之成的杂学,里面涉及心理学、行政学、法学等多种学科。比如《民事起诉状》涉及民事诉讼法,比如《演讲稿》涉及受众心理学和语言学。若是将相关的不同领域知识丰富专业知识,其教学效果会更好。教师应该在牢固的基础知识之上,向“博、大、精、深”迈进,使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博采众长,努力成为一专多通、一专多能的“杂学”家。
三、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法国的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如何使学生喜欢应用写作这门课呢?笔者认为,大学应用写作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应用文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这是自身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竞争的需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讲授式”应用写作授课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实际写作和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营造课堂生动氛围的关键。(一)创设情景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应用写作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比如写请示,就是有事请求上级指导或者批准;写申请书就是有事情需要被批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可采用创设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可以用录像播放会议情况,然后要学生写会议新闻;比如用新闻报道创设一个火灾场景,提问应该如何向上级写工作报告。(二)当堂练习,角色扮演。应用写作内容繁多,一类一写法,为巩固学生对写作内容记忆,可利用多媒体制作生动的改错练习题,分小组发言讨论,当堂进行改正。另外,由于应用写作中很多内容对于未走出校园的学生而言比较陌生,还可采用学生对创设情景的角色扮演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比如《民事起诉状》可以让课堂变成公堂,让学生担任不同角色,通过审理一个典型案件,学会写起诉书、上诉状等司法类公文。
四、教学态度:以“情”动人,将授课效果视为职业荣誉感
站在讲台上,学生的反应如同一面镜子,他们的反应反射出教师的授课效果。作为教师,最不希望面对一片鸦雀无声的教室氛围,那么应该从自身做起,多加思考如何使学生更好吸收课程?如果学生对这节课反应冷淡是为什么?反应热烈又是为什么?善于总结上课得失,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学生对课程的反应放在教师职业荣誉感中,授课做到以“情”动人、“披文以入情”,更大程度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另外,课下要保持与学生交流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交谈中辩证看待自己授课的得失,将学生提出的需求带进新一轮备课中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孟建伟.实用写作技术[M].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3年.
[2]卢梭.爱弥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版.
[3]吴群志.校本研究与师本研究[ M].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1版.
作者简介:洪宜,女,助教,现供职于韩山师范学院,新闻学硕士,教研方向为广播电视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