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红菜薹根肿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策略
2014-06-28魏林梁志怀李萌张屹
魏林+++梁志怀+++李萌+++张屹+++陈玉荣+++胡雅辉
导读:2012-2013年对湖南省红菜薹主产区红菜薹根肿病的发生情况调查发现,红菜薹根肿病在湖南省普通发生,根肿病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土质、土壤pH值及土壤含水量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苗期是防治根肿病的关键时期,播种前苗床处理及移栽时药土处理或移栽后进行灌根处理可达到较好的预防和防治效果。
红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var. perperea Hort.) 别名紫菜薹、红油菜薹,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白菜亚种的变种,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以柔软的花薹供食,品质脆嫩,营养丰富,维生素C 含量比大白菜、小白菜、塌菜等都高[1]。湖南是红菜薹3 个原产中心之一,红菜薹一直是当地蔬菜的主栽品种。1984年十字花科根肿病(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在湖南省初见报道[2],现在湖南省红菜薹种植区均有发生,且发生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限制湖南省红菜薹生产的主要病害,严重威胁着湖南省红菜薹的产量和效益。为此我们于2012-2013年对湖南省红菜薹主要种植区根肿病发生为害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集合了一套在湖南红菜薹发病区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1 红菜薹根肿病田间典型症状与发生规律
1.1 田间典型症状
红菜薹根肿病主要为害红菜薹植株根部,发病初期地上部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加重,受害植株生长逐渐变缓慢,病株呈现矮小、叶缘枯黄、叶色暗淡的症状(图1)。此外,发病植株在白天烈日下菜株外叶常出现萎蔫、傍晚至清晨恢复的现象,发病严重的植株会枯萎死亡。挖出病株,在主根可见呈球形或近球形、体积较大的瘤状物,侧根上肿瘤不明显,多为体积较小的手指状或圆筒形肿瘤(图2)。
1.2 田间发病规律
2012-2013年,在长沙市黄兴镇、湘潭市九华区、怀化市洪江区、益阳市桃江县等红菜薹种植区进行病害调查,调查各地区病害发生程度,及品种、气候条件、栽培管理与发病的关系等。采取5点取样法,记载病株数、病级数和症状表现。病情分级,0 级,根部无肿瘤;1 级,侧根有小肿瘤;3 级,主根肿大,其直径小于2 倍茎基部;5 级,主根肿大,其直径是茎基部的2~3 倍;7 级,主根肿大,其直径是茎基部的3~4 倍;9 级,主根肿大,其直径是茎基部的4 倍以上或肿大的根部变黑[2]。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病情指数<10 为抗病,病情指数≥10 为感病[2]。
我省红菜薹主栽区一般都为秋冬季种植,湘江中下游地区8月下中旬始播,此时如有病菌侵染源,植株在苗期就开始感病,9 月上中旬可观察到根瘤。大田移栽后,9 月中下旬田间始见萎蔫植株,10 月中下旬至11月初田间发病达到高峰期,发病率均达30%以上。随后,随着气温的不断降低,病害发展缓慢,直至翌年1月中旬以后病情都趋于稳定,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无明显增加。
2 影响田间发病的主要因素
2012-2013年调查数据表明,红菜薹根肿病在我省各种植区的发生面积一直较大,如在湘江中下游湘潭万亩红菜薹种植区,常年发病率均在30%以上。多数3年以上连作田,发病率在30%~60%,病情指数达到了70以上,发病严重的区域,甚至毁种。
①气象条件 红菜薹生长期间,根肿病发生程度与温度、湿度密切相关。当气温在18~25℃,降雨日多,雨量大,土壤含水量达到70%~90%时,病害发生严重。当气温降低到10℃以下,或高于30℃以上,土壤含水量低于45%时,病害的发生发展缓慢, 未感病植株再很少发病。
②栽培条件 壤土、田间低洼排水不畅、渍水和没有经过深耕烤土的田块发病重; 砂壤土、高畦栽培、排水良好的田块发病轻;苗期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旺、种植密度大、田间荫蔽的田块发病重;pH值5.4~6.5、土壤偏酸性时易发病,pH值7.2以上发病少,一般水改旱田的土壤偏酸性,发病较重。
3 病害防治现状
目前在我省红菜薹种植区,菜农防治该病的手段主要还是在发病期间单纯施用化学药剂,并且用于防治该病的药剂多而杂,常见的有硫菌灵、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敌克松、百菌清、甲霜·锰锌、氟啶胺、氰霜唑、丙森锌、吗胍·硫酸铜、咪唑·代森联、农用链霉素等。施用方式有喷雾、浇泼和灌根等。由于菜农对该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等存在盲区,导致在药剂选择及防治适期上存在误区,防治效果不理想。在调查区域,普遍存在施用药剂3次以上而防治效果仅为30%~40%的现象。
4 防治策略
根据对不同药剂、不同施用适期和方法的防治效果研究,并借鉴同行的经验[3],制定、完善了一套对红菜薹根肿病的防治策略,通过在黄兴、九华等发病区进行防治应用,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
首先,及时拔除、销毁病株,并翻晒土壤;严禁使用病区种苗,在病区作业的农机具须经消毒处理后再到新区作业,不把病区的土壤、肥料带到新区,切断病区到未发病的新区传播途径;有条件的地区,在发病重田区,实行与茄果类、瓜类及豆类等8年以上轮作。
其次,播种前处理。种子处理,用温水加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等药液浸种消毒10 min,药剂使用浓度按说明书进行。土壤处理,播种前5天,使用硫酸铜或10%氰霜唑(科佳)500倍液等药剂对苗床或基质土进行淋施,淋土深度15 cm以上。
第三,定植处理。移栽时用50%福帅得(氟啶胺)悬浮剂与洁净育苗土按药剂25 mL与育苗土25 kg的配比配制成药土,将药土撒施于定植穴内,每穴10 g,再将菜苗移栽于穴内;或在移栽后应用50%氟啶胺1 50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灌根时移栽苗周围15~20 cm 内均应浇透,淋水深度15 cm 以上。
第四,利用生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该病易发生在酸性土壤上,因此酸性土地区种植红菜薹,应依土壤酸度增施石灰,667 m2施30 kg。施用时间以播种前7~10天为好。可撒施翻入土中,也可在定植时将石灰集中用在穴中,每穴约25 g,还可以在白菜根肿病株出现时,用15%石灰液浇根。
5 结论
由根肿菌属芸薹根肿菌真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引起的根肿病,在湖南省红菜薹种植区均有发生,已成为威胁该产业发展的重要病害。作为该病原菌主要侵染源的休眠孢子在土壤中一般至少可存活8年,环境适宜时可存活15年以上[4]。由于目前在种植区还没有抗根肿病的红菜薹品种,且休眠孢子极易通过带菌土壤进行传播,对该病害需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除技术,才能有效地将病害为害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此外,该病菌多在幼苗2~3 叶期侵染,因此,苗期是防治根肿病的关键时期,播种前苗床处理及移栽时药土处理或移栽后进行灌根处理可达到较好的预防和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晓波,白占兵,丁茁荑,等.利用SSR分析红菜薹的遗传多样性[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13(6):1 088-1 092.
[2] 彭沙莎,任佐华,黄小莉,等.湖南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菌生理小种鉴定[J].长江蔬菜,2013(6):46-49.
[3] 朱发娣,谢学文,李宝聚.大白菜根肿病建议药剂防治技术[J].中国蔬菜,2013(19):25-26.
[4] 李金萍,朱玉芹,李宝聚.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传播途径[J].中国蔬菜,2010(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