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农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2014-06-27尚凯
尚凯
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局而言,三农问题始终关系重大,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的最关键性问题。如果没有稳定的农村环境,我国社会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稳定;农民没有过上小康生活,我国的小康社会就不是全面的;农业没有实现现代化,国民经济就不能得到持续科学的发展。中等农业教育与三农问题的联系十分密切,关系到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建设,需要对其予以重点关注,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推进我国农村的现代化步伐以及学校科学的进步。
一、目前中等农业院校的教育存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不明确,学生创业意识淡漠
虽然中等农业院校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些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仅仅关注学生参加了哪些创业比赛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而这些却成为了中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都被迫参与到创业赛事当中,却不真正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更谈不上开展实践性的创业活动。
(二)中等农业院校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教育同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理论尚未形成体系,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开设的中等农业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往往存在间课时较多,内容狭窄且缺乏针对性,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具备等问题。而且其他学科专业的教育没能够与创业教育形成良好的沟通与结合,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
(三)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
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往往并不具备实践创业经验,他们多是从事就业或学生管理人员,能够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而无法从实际创业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很显然,当前的师资队伍,在专业知识上存在着严重缺陷。如此一来,使得创业教育往往倾向学术化、课程化,无法让学生真正具备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难以开展创业活动。
二、改进中等农业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扩大招生规模
首先从认识上进行转变,实现从单一农业生产到农工商结合理念转变,改变仅仅开展种植业农业生产,发展大农业,即农林牧副渔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倾向,着力培养多层次的人才,满足农村发展不同层次的需求;改变仅仅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认识,扩大服务范围,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民富裕等问题。其次,转变教育观念,打破以培养国家干部为主要任务的教学模式,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培养出能够有效服务于政治、科技体制改革的人才。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新的“培养模式”
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实现专业结构的多元化。保护传统农科专业,并对其予以改造完善,对其教学内容予以丰富。更加重视教学范围的拓展,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向交叉学科、新兴专业发展,关注农业产前产后的系列问题。同时,在专业结构和学科领域拓宽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的实际需求,有计划、有目的、积极稳妥地推进。
(三)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
要对课堂建设这一问题引起足够重视,积极建设重点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强化计算机和外语教学的比重,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充分重视,定期开展教学效果评估,保证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在我國教育体系中,中等农业教育占有重要地位,承担了大部分的农业教育工作,为农业生产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农业技术,极大推进了农业科研、技术创新的开展。中等农业教育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