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日本电影《入殓师》中的生命艺术

2014-06-27王怡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四川成都610100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仪礼小林生命

王怡(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浅析日本电影《入殓师》中的生命艺术

王怡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寄寓着深厚人文关怀的日本电影《入殓师》通过对传统东方入殓仪礼的细节呈现,在表现传统?日本死亡美学理念的同时,亦糅合了古典儒家伦理及佛教无常空性的生命哲学,折射出日本浮世文化的立体多元纵深。著名音乐人久石让的配乐更将影片的主题思想恰到好处地融入电影叙事的层层推进中。

浮世文化;入殓仪礼;死亡美学;电影配乐;影像风格

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作品《入殓师》是继《罗生门》、《地狱门》、《宫本武藏》之后第四部获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殊荣的电影。这部电影以著名演员木本雅宏饰演的入殓师之视角,呈现出传统东方儒家宗教典礼般庄重的入殓仪礼,并由此延伸到日本传统艺术蕴含的死亡美学、生死轮回的佛教无常观念以及浮世文化层面的立体多元纵深。

日本入殓仪礼渗透着浓厚的东方伦理观念。传统儒家认为重死即重生,对死亡的呵护与尊重亦是对生命重视与关怀的体现。所谓“慎终追远”,①意指审慎郑重地安排死者的后事,护送已故的世人走完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而入殓师的工作便是用其温柔灵敏的双手,清洗和装扮死者历经尘世沧桑的身体与面容。电影摄像机的镜头也精确地捕捉到男主人公以庄重虔诚的神态和优雅得体的举止细心料理死者遗体的每一动作,通过一系列的洁面、剃须、点绛唇等仪式化细节,“让已经冰冷的死者重新焕发出新生的光彩,授予其永恒之美。在生命的最后一站告别故人,一举一动都是如此的静谧安详”。②以上镜头均以默片方式呈现,如一曲无声的天籁,带给观者平和宁静的观影感受。

日本画家古贺春江指出:“再没有比死更高级的艺术了,死就是生。”③此言较为精准地描摹出浮世文化中存在的一种崇尚死亡与毁灭之美的美学价值取向。作家村上春树亦云,“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④日本浮世文化之“浮世”二字,本为佛教用语,指生命的六道轮回与万物的虚空之性。纵观传统的浮世文化,无论花道、茶道、棋道、剑道、香道,乃至悱句、浮世绘、歌舞伎甚或寺院建筑等等,无不尽性挥洒着由对无常空性彻悟而来的唯美追求与肆意放纵。电影《入殓师》由片首空寂飘渺的风雪弥漫,到下一刻东京乐团舞台上的恢弘华丽,再转至乡野间素朴宁静的自然,所谓风花雪月物哀幽玄,影片将东方岛国唯美至上的传统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禅宗所谓的生死无常,人生在宇宙天地间的苦短,也经影片《入殓师》男主人公小林的职业生涯得以更深层的领悟。中国道家庄子言,人的一生,“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⑤与生命的残酷性相比,死亡在入殓师小林大悟对死者温柔的呵护中竟显出它温和又宽厚的一面来。日本演员木本雅宏那双如晴空般淡泊宁静的眼眸,含着一点露水般纯净的光,让男主人公小林身上散放出一种慈悲圣洁的光泽。男主人公并非一开始就能坦然接受这份工作,入殓师这一职业的艰难和辛酸绝非常人之想象,甚至妻子最初也因无法忍受这份在她看来是“恶心”、“肮脏”的工作,绝情地离他而去。面对世人种种难言的嘲谑、误解,小林依然以他坚定平和的信念坚持了下去。这份执念当来自于他对世人发自内心的悲悯,他对入殓师职业内涵的深刻领悟,并经此所寻找到的生命的意义。影片有多场特写聚焦小林在工作中每一环节细腻又庄重的神情举止,小林也以其温柔慈悲的目光与双手有力地论证出东方佛教对生死观念的揭示,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⑥佛教认为,观想一切事物的本质犹如梦幻泡影。但并不是让我们为此感到恐惧,黑暗或寒冷,相反,在领悟到生死无常的世界本相之后,它会唤醒我们本自具足的慈悲心与生死豁达的情怀。

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的配乐将影片的主题思想恰到好处地融入电影叙事的层层推进中,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出现在男主人公第一次感悟死亡难以平抚的情绪中,大提琴的独奏配以蒙太奇画面的转换,儿时追寻父爱的记忆一段由此铺开;对于小林来说,入殓师工作最重要的价值还在于其治愈了他灵魂中的伤口:童年时期被父亲抛弃的伤痛。父亲亡故之后,他依旧默默地为这位不称职的父亲剃须、整装、梳理、清洗,陪伴父亲走完这一世生命的最末一站。此时,一段《memory》引入对父亲的怀念,父子间跨越生死之灵界交流。久石让用委婉的提琴曲诠释死亡,这一段大提琴与弦乐的合奏或直白、或私语、或深情对话,夏花绚烂之极复归秋叶之精美的回味隽永。他从父亲紧握的手心里发现了一块童年相赠的小石头,石头坚硬的质地寄寓着父亲对儿子长达20年的深沉思念。影片主题音乐再次响起,流水般的提琴,明净的单簧管,意蕴深远的交响乐,激扬旋律不乏柔情,饱含着生死相依的悲悯,透出一缕尘世金色的光。

《入殓师》的影像风格是淡雅、含蓄、沉静而又内敛的,入殓仪礼对亡者的精心呵护更彰显出传统东方文化对生命尊严的尊重。事死如事生,日人将死亡解读为生命旅程的最后一站,并将其视为对生命轮回的超越。由入殓文化的繁琐礼仪细节程序进而延伸到日本浮世文化的多元立体纵深,对生命的呵护细化到人性精神层面的每一环节,古典东方文化遗存在今日日本依然积淀出一种厚重又庄严的生命艺术。

注释:

①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②百濑忍.入殓师.东方出版社,2010.

③川端康成.临终的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④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⑤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7.

⑥鸠摩罗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J905

A

1005-5312(2014)11-0152-01

猜你喜欢

仪礼小林生命
特别怕冷
为梦孤独
杨复《仪礼图》明清版本考——兼论《仪礼图》的版本源流
高考前与高考后
别来无恙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朱鼎煦与顾校《仪礼注疏》
论卢文弨之学术、生平及其他——《仪礼注疏详校(外三种)》点校前言
近二十年来《仪礼》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