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潮》中的女性解放思想

2014-06-27庄建建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新潮人格杂志

庄建建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浅谈《新潮》中的女性解放思想

庄建建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在“五四”启蒙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启蒙杂志迅速涌起。《新潮》是继《新青年》之后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份杂志。对于女性解放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本文着重探讨《新潮》中的女性解放思想,理解《新潮》杂志对女性解放思想的进一步探讨,进一步了解当时的女性启蒙思潮以及现代女性的发展历程。

新潮;女性解放;继承与发展

在“五四”启蒙的文化思潮以及《新青年》杂志的影响下,一批启蒙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中由北大学生自主创办的《新潮》杂志就是其中之一。《新潮》杂志创刊于1919年元月,1922年3月杂志停刊。《新潮》中的女性解放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既承继了前人的思想又有自己的深入发现。本文着重谈《新潮》中女性解放思想。

对于新潮社的宗旨,罗家伦曾有详细的说明:“我们力持要发扬人的文学,而反对非人的与反人性的文学,我们主张学术思想的解放,打破以往传统的束缚,用科学的方法来整理国故。我们推广这种主张到传统的社会制度方面,而对固有的家族制度和社会习惯加以批评。我们甚至于主张当时最骇人听闻的妇女解放。”①《新潮发刊旨趣书》表示反对“桎梏行为,宰割心性”的宗法社会及其“恶劣习俗”,可见对于女性解放这一思想的关注。

一、《新潮》杂志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新潮》杂志涉及女性问题的文章有二十余篇,其中既有小说又有杂论,既有理论又有细节地展示女性是如何遭受压迫又应如何寻求解放之道。

(一)斥旧

《新潮》第一卷第一号,傅斯年发表了《万恶之原》来痛斥旧家庭,“中国的家庭是破坏个性的万恶之原,在可恨中国的家庭,空气恶浊到了一百零一度,从他孩子生下来那一天,就教训他怎样应时,怎样舍己从人,怎样做你爷娘的儿子,决不肯教他做自己的自己”。②中国人是为道德而生,为圣人制度的道德而生这是对人性的摧残,也是对中国人个性的最大摧残。傅斯年从个性方面指出封建旧家庭旧道德的罪恶。

《对旧家庭的感想》这一长文批判了“名分主义”、“习俗主义”和“运命主义”,中国女子深受名分主义的压迫。中国固守“三纲五常”的观念和“孝”的观念,这使得女子永远没有地位,没有话语权,就连女性解放思想都由男性提出,女性没有话语权,这是中国妇女的悲哀。而在婚配这件事上,女子更是痛苦不堪。父母为了“保富”,就把女儿嫁给一个富贵人家,但是嫁给富贵人家,就只能做后妻,做妾,没有一点地位,连正房的奴仆都不如,岂不可悲!当然,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保富,另一方便就是保存自家的名声,因为嫁一个富人,别人才会看得起,倘若嫁一个穷人,家里是没有面子的,女子仅仅是一件商品,更可悲的是中国至今都保存的“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在当时更是一把毒刀,妇女在家中受丈夫的毒打,受婆婆的虐待都不能对外诉说,即使说出来,社会批判的是女子的“不从夫”,这就造成女子“有苦说不出”的局面。但中国的女子既受这一制度的迫害却还要尊重这一制度,女子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

(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我的道德谈》指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思想是单向度的,仅仅是对女性的要求,男人的“三妻四妾”则被看做是社会的正常现象,受到称赞和羡慕。贞操是专压制女子的,这种伦理思想就造成了对女子的绝对性专制。在小说中更加细致的展现了女性遭受压制的命运。小说《狗和褒章》写了一位女子一生守节的故事,在人生的最后一刻看到一枚褒章,她的一生只是为了留一个守节的名,获得一枚褒章,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贞女》也写了一位女子,未嫁而夫死,她嫁给了未婚夫的牌位,最后上吊自杀,被人们称赞为“贞女”,这在传统社会中是很常见的,也是被赞扬的。但在《新潮》中,这样的女子则成为了负面形象,受到批判。这里对这些女性麻痹、甘心受压制不知反抗、没有独立人格的意识的倾向进行讽刺和谴责。《怪我不是》更加形象得写出了不知反抗的传统女性,写恶婆婆肆意虐待媳妇,而媳妇却不知道奋起反抗,在这里也表现出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三)赞新

《新潮》在女性解放这个问题上更为进步的一点是意识到女子没有主动争取自己的人格,而不是单纯指责封建礼教,《新潮》批判了传统女性,赞扬了新女性。《女子人格问题》对于女子的不幸进行了分析,认为社会制度和封建礼教是罪魁祸首,旧社会用名分(“贤妻良母”、“贞操节烈”)等来诱惑女子,使女子失去自己的人格,成为男人的牺牲品,但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女性没有去争取自己的人格。《这也是一个人?》写女子在家被看成是累赘,为了减少女子在家浪费口粮这个问题,被父母早早的嫁人,嫁到婆家后没有地位,丈夫死后则被婆家人卖掉,这女子俨然成为了一件商品,题目中的?以震撼人心的力量讽刺了女子的命运。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少数女性冲破禁锢,追求知识和人格的独立。《新潮》中也塑造了新女性的形象(这里的“新”单指不屈从于封建礼教,勇于反抗而言)。《砍柴的女儿》这个童话故事就塑造了一位坚贞的不出卖自己灵魂的女孩的形象。胡适所做的《李超传》中的李超,一面是表现对家庭制度的不满,另一面也是对李超的赞扬,李超能够不顾哥嫂反对,毅然决定北上求学,值得鼓励,此外,更涉及到财产继承权的问题,要求男女平等,都拥有财产的继承权。

二、探寻女子解放的原因和途径

《新潮》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批判封建专制,而且还努力的探寻女子解放的必要原因及其途径。

(一)原因 《妇女解放》从六个方面明确指出妇女解放的原因。“从伦理方面说起来,妇女不解放同人道主义相冲突;从心理方面说起来,男子也不能压制锢弊女子;从生物方面说起来,男女实在没有不平等的理由;从社会方面说起来,妇女不解放是社会最大的障碍;从近代政治说起来,妇女解放实在是世界政治上不可遏的潮流;从近代经济的情形说起来,妇女解放是经济上不可免的事实。”③

(二)途径

《新潮》也为当时的妇女解放探寻了详细的出路。首先是教育,这里的教育是超越贤妻良母的教育,提倡男女共同教育,主张男女同校;第二,提倡妇女的职业解放,要打破贞操迷信,社会和政府要将妇女所能做的职业公开,这样,女子既可以接触社会又可以获得经济来源,实现经济生活中的独立,才能实现女性的彻底解放;第三,儿童公育,这样女性就能摆脱家庭的束缚,实现职业解放进而实现个性解放;第四,现代婚姻制度。肯定了女性性欲的正常要求,认为性欲并不是只为男子所有,女性也有。同时性欲既无需赞美又无需掩藏。主张“以恋爱代替单纯的性欲”,情欲期的儿童应有适当的性教育,“两性间有绝对的交际自由”、“以恋爱为婚姻的根本条件,恋爱消灭,即可任意离婚。”“在结婚期间,双方坚守贞操。”这在当时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对当时的女性启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潮》还从法律制度上要求保障女性的权利。《女权与法律》指出习惯和法律是女子解放最大的障碍,认为中国的民法是男女权利不平等的一部法律。朱洪从男女之间财产分配,离婚条件,财产继承,男子可再娶女子便可再嫁,儿子女儿都是子嗣等方面要求修改民法,并以欧美各国为例,要求以保证男女拥有平等权利,从法制建设上保障女性权利。此外,还号召全体女性组织起来积极争取自己的权益。

《新潮》从社会、法律、职业、教育以及经济和妇女自身意识等方面多加探索,范围更广,而且其主张更具先进性和代表性,给当时的思想启蒙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当然,在这么激进的情绪下,也存在不足之处。思想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新潮》杂志中妇女解放的途径都极具激进性,不容易实施。对于“性教育”,儿童公育这种措施则存在着乌托邦色彩。在当时倡导的女性解放问题没有经济做后盾,很快便遇到了瓶颈,正如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中所说“娜拉走后怎样?……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只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了已经离开了生活,便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④可见,残酷的现实面前,妇女解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女性自身必须强大才能实现彻底的女性解放,不被男性或者社会歧视。但是《新潮》作为思想启蒙时期的一份杂志,确实对女性解放甚至是社会启蒙产生了重要影响。

注释:

①陈明珠.五四健将——罗家伦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56—57页.

②傅斯年.万恶之原.新潮,第一卷第一号.

③罗家伦.妇女解放.新潮,第二卷第一号.

④鲁迅.鲁迅杂文·坟.漓江出版社,2001.

I206

A

1005-5312(2014)11-0010-01

猜你喜欢

新潮人格杂志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新潮”的旧刷子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杂志介绍
轻松一夏
新潮婚纱秀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吃零食没有罪!新潮零食令你美丽又健康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