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晶月季花》中的“虚无”意识
2014-06-27宋来源
宋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紫晶月季花》中的“虚无”意识
宋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残雪的小说放弃表面上的理性,让作品中那些触动自己的迷惑点引领着感觉不断深入,加之本身具有一定的反阅读倾向:时间上的不连贯,空间上的零碎以及内容上的荒诞,使得残雪小说的解读存在一定的难度。虚无意识在残雪的多部作品中有所体现,其中的艺术张力就在于,虚无的力量越大,生命不可遏制的律动也越大。因此,对《紫晶月季花》的解读就需要从虚无的表现形态以及虚无中传达的永恒两方面把握作品的精神意蕴。
残雪;紫晶月季花;“虚无”意识
对于残雪的作品,看不懂成为许多读者在阅读中的共鸣。残雪的小说在时间上是不完整不连贯的,空间上是零碎的,内容上是荒诞的,这些都为读者设置了一定的阅读障碍。为此残雪本人也对读者提出了一定的素质要求:“是一个有艺术形式感的人”“是没有丧失想象力的人”“是一个具有虚无纯粹境界的人”“是具有一定自我意识的现代人”“是懂得语言的现代功能的人”。具备以上素质的读者是残雪所期待的的同谋者,这也在某个侧面告诫我们不能以传统的文章学来解读残雪的作品,这根本就不适用。下面我们就从作者欲在精神层面传达的内涵对残雪的短篇小说《紫晶月季花》进行解读。
“一切表演都必须是陌生化的,拉开了距离的。越陌生,距离拉得越开就越成功——因为所表演的是精神的故事。”在《紫晶月季花》中,作者起笔就带我们进入了一个“陌生化”了的世界:特殊化的家——除了厨房,所有的家具和一些用具摆设全都被用各种颜色的布罩罩住;罕见的植物——向下面生长,对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变化越小越好;异乎寻常的邻里关系——相互轻视,存有敌意,相互窥探。这样一个“陌生化”世界的呈现正好也印证了残雪自己说的:“我要写的是深层的东西,不是表面的现实,那个表面的现实跟我要写的东西没有多大关系”。作品中主人公金先生和煤太太的生活状态异于现实,展示的不是世俗生活中的状态,而是常人意识不到的,却又确实存在于潜意识的生活。不可否认残雪笔下的现实是更为深层结构的现实,它伸向人类灵魂深处,要想理解这种现实的存在,必须对作品内部隐藏的、无比深远的结构进行解析。在此过程中,虚无意识是《紫晶月季花》在精神的深层结构中表现出来的。
一、虚无的表现形态
(一)虚拟的存在——紫晶月季花
作为小说题目的“紫晶月季花”可以看作偏正结构,紫晶用来修饰月季花,很显然这应该作为一种植物存在,但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现代汉语词典给“紫晶”的定义是“含有锰或铁等杂质而呈紫色的石英,可以做装饰品。也叫紫水晶。”很显然紫晶是一种矿物质,并非植物,所谓的“紫晶月季花”则是一种虚拟的存在。“在真实的表象下,作者试图表现一种并不存在的东西,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紫晶月季花’。”
(二)不断被证实的虚拟存在
作为一种虚拟存在,紫晶月季花似乎存在却又在被证实的过程中处处被质疑。
它是金先生拿回来的,先前他也不是很相信,可“人们相信不相信,对于这种月季的生长没有任何关系”,这使得金先生成为了紫晶月季花的信奉者。不同于丈夫,煤太太的接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起先阿艺的询问,煤太太的回答让自己脸红,因为自己也是在重复一段没有任何根据的话;第二次时,煤太太显得更为自信,面对阿艺的质疑,她用有力的回答予以回应。文章结尾,阿艺和丈夫挖土种月季的行为表明他们立场的完全改变,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最终都承认了紫晶月季花的存在。
“你将它忘了时它就生长”,耐人寻味的生长规律提醒着读者残雪建造的那个现实不是属于大众的现实,而是存在于人们潜意识的现实。这不同于一般的现实,细微处的破绽隐含的意味:这不是真实。冰老师所讲的生长过程与金先生所述的规律有矛盾之处:既然是在地底下生长,那冰老师如何能发现土墙上鼓起了一个包呢?这无疑颠覆了煤太太之前建构的关于紫晶月季花的逻辑。小说最后煤太太忍不住说:“我看这些都是石头,不是植物”。金先生的回应是:“嗯,有可能。什么可能没有呢?”帮助煤太太建构逻辑的金先生却成为了逻辑的颠覆者,其中具有一定的寓意:作为虚拟存在的紫晶月季花,不管你相不相信,它总在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上,我们可以把他作为内心的信仰,始终相信还有这样一种奇特的、美好的花朵的存在,不必去证实,因为它无迹可寻。
诚然,残雪在写作中有属于自己的现实,即“写作的现实,文学的现实、潜意识的现实,不是大家公认的那个现实”,紫晶月季花中的现实就是被残雪内化了的现实,它存在着,并且作为一种外在的虚无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
(三)反证:存在实体的矛盾性
人物作为存在的实体可以通过自身的矛盾性来证明虚无意识的存在。
1.引导者——金先生
金先生在作品中处处作为一个引导者影响着煤太太。“布罩”的世界是作品中呈现的现实,在这一现实中存在着特权阶级——金先生,他有一个独立“布罩”之外的躺椅。紫晶月季花的存在由金先生告知;阿艺质疑时,让煤太太“坚定”紫晶月季花的存在的是他;下定阿艺是老鼠这样的论断是也是他;让煤太太去冰老师处解答疑问的还是他。可见,煤太太的每一步的走向,都是金先生的引导。
可作为引导者本身,金先生有其自身的矛盾性:“伪安详”。躺椅上的金先生一副安详姿态,实际上却关心着家里的一切动向,他操心的程度绝不亚于煤太太。
“通往潜意识的捷径是梦。梦特许我们一瞥潜意识的工作”,但金先生说他从来就是清醒的,根本没法做梦。虽然说“梦为我们提供了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接近潜意识的途径”,“动作失误”、心理障碍等都可以作为接近潜意识的途径,但金先生对于潜意识的无法接近,恰巧说明了他一直都处于潜意识阶段。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总感觉自己无法到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无因焦虑者——煤太太
残雪的小说在内容上和外在形式上都不同传统的小说:“它们都是焦虑、恶心、不满,以及振奋与幸福掺杂在一起的产物”。煤太太在作品中处处表现着个人焦虑的存在。首先,“布罩”的存在是其焦虑最外在的表现,对于外界基本处于排斥的状态使其借助这样一种形式来表明自身与外界的隔绝。其次,阿艺表情在煤太太心中的映射:“金鱼眼”、“恶意的探究”“狠狠的盯了煤太太一眼”,因为这种焦虑的存在,煤太太对于阿艺的认识都是丑化了的,甚至是一种异化,把阿艺当成“老鼠”。再次,失眠的症状也说明煤太太的焦虑,对于现实的不满情绪总会让我们在另一个境界中寻找发泄的途径,梦境就成为这样的一个境界。最后,从煤太太的视角看到关于金先生眼睛的描写:他的眼睛就变成了绿色、奇怪的形状,以至于她吓得大叫一声,又一次失去知觉。作为最亲近的丈夫,煤太太的这样一种幻觉的表现也体现了其因焦虑对外界的完全排斥。
3.影子人物——阿艺
作品中阿艺和煤太太的相似度十分高,几乎可以说是作为煤太太的影子而存在的。下面我们从个人与他人的紧张关系、根本的孤独感两方面谈谈这种影子关系。
萨特在《存在于虚无》中认为,人总是把“他人”看成一个客体,就粗暴地剥夺了他人的主观性、主体性,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了“物”。被看作客体的人也有自己的主观性,这就使人们相互之间处在紧张乃至冲突的关系之中。作品中阿艺与煤太太的关系就体现着这样一种紧张的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煤太太对于阿艺的修饰词很明显带有某些敌对的态度;虽然作品并没有以阿艺的视角看待煤太太,但偶尔的语言描写:“哼,真顽固。自欺欺人。有的人还真愿意这样过活。”足以表现她的不和善。两人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都有些“他人即地狱”的意味。
但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存在于两人之间的某些和谐感。小说中描写了新婚时候的阿艺在落日时分的背影,有些落寞,表明这个女人的孤独感。这种孤独、落寞同样是煤太太的内心感受,产生了某种共鸣。作品中的金先生、阿艺的丈夫这些人物都习惯于待在属于自己的那个阴郁的空间之内,煤太太感觉阿艺的家笼罩着阴沉沉的氛围,她自己的家又何尝不是呢?
二、虚无中传达永恒
主体在寻找紫晶月季花是否存在的过程中发现,“存在被虚无置换成一个空洞的外壳,意向性行为不能被赋义,一种找不到立足点而漂浮的空虚感再一次出现,占据人的精神世界。”残雪以一种自愿入地狱的勇气,去书写人类存在深渊中的真实,在重重的陷阱和虚无之后,它确立了光明与黑暗、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对照,她让人们去直面自身的生存处境,以虚无中求取意义的人生态度使其小说内含着智性和诗意。“潜入到人的潜意识的深处,把人的共同的东西搞出来”,这是残雪在说明自己创作时说的一句话。又因为自己的性格复杂,具有多面性,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可以在她的性格里面揉到一起,可以相安无事。因此,她的潜意识要比一般人深,所以搞出来的东西更具有普遍性。那么在这样一篇作品中,残雪传达了怎样一种普遍性?
我们不能简单的把作品中的意象赋予其象征意味,然后下了总结性的定论,残雪自己也说过,把我的这个象征那个,那都是很表面的东西,根本没有进入人的灵魂的深层,都是那些很表面的。因此我们应该试图从更为深层的精神角度来剖析这部作品所要传达出的真正内涵。现代社会,人类本身的焦虑和孤独感不断加深,可越是试图隔绝或是逃离,就越容易成为世俗中的一部分。作品中金先生讨厌夜晚的“反光”和喇叭声,即便是家里盖满了布罩,可他本身还是可能充当光的反射体,“金右脸颊发出的反光。他站起来走动,他受到了很大的刺激。煤看见那片光总是追随着他。”
这样的生存境遇让人试图证明某些向往之物的存在,作品中表现为对紫晶月季花存在与否的探寻。之所以向往是因为它可以在地底生长,不受地上的干扰,它的生长甚至还需要人们的遗忘,这正是作品中人物所向往的一种生活态度,也是残雪本人欣赏的生活方式。很多时候,越多的来自外界的所谓忠告、建议可能适得其反,就像金先生对深水鱼的解救,实际上只是在加速它们的死亡,他的行为被自己认为是“倒行逆施”,因此,我们需要顺应人性本来的发展,不应干涉。就像作品中紫晶月季花的生长规律:你将它忘了时,它就生长。
作品中不断被证实的紫晶月季花,虽然作为一种虚拟的存在,但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最后金先生在回应种子是否是石头时说道:“恩,有可能,什么可能没有呢?”说明我们试图证明的很多东西有可能都是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但至少它能够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中,现实世界的东西终有一天会消失,但精神世界的东西将会成为永恒——那是存在于灵魂深处的永恒。
[1]残雪.残雪文学观[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栗丹.另类的月季花——评残雪的短篇小说紫晶月季花[J].名作欣赏,2010(30).
[3]残雪.紫晶月季花[J].上海文学,2009(2).
[4][英]伊格尔顿.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5]吴翔宇.残雪小说“存在”命题:世俗之上,虚无之下的精神张力[J].文艺争鸣,2011(11).
I247
A
1005-5312(2014)11-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