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沪宁高铁沿线城市旅游资源与客源市场特征分析※

2014-06-27张岳军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出游旅游者高铁

张岳军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旅游市场特征分析是进行旅游产品科学开发的基础,在区域旅游板块竞合中,旅游资源的类型、等级和空间分布差异直接影响到城市在区域旅游中的空间竞争力,旅游客源市场消费需求的动态变化也对城市能否提供多样化、多层次性、多选择性的旅游产品提出了挑战。笔者试以沪宁高铁沿线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沿线城市的旅游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实地对沿线城市旅游者的基本属性、旅游偏好、旅游行为等特征进行了调研,以期为促进沪宁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沪宁高铁沿线城市旅游资源的总体特点

1.1 苏南地区旅游资源总体特点

苏南地区位于长三角的腹地,是中国旅游资源和品种最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苏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按照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可以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自然旅游资源分为四大类,即地貌景观类、水域风光类、天气气象类和生物景观类。人文旅游资源包括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四个类型(苏南地区具体分类见表1)。

1.2 上海旅游资源总体特点

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拥有国际大都市的旅游资源和举世瞩目的经济规模、增长速度和文化辐射力。在资源类型上,上海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水域风光和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5大类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进行了近代历史资源开发,形成了东西交汇的历史文化景观。上海的国际化大都市功能不断提升,形成了以国际金融、航运、贸易和经济中心为代表的现代城市景观。通过利用存量工业遗产,形成了著名的城市工业旅游和创意产业景观带。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旅游产业屡创佳绩,旅游产业的规模和占GDP比重持续增长,特别是中高端旅游产品,如会展旅游、商务旅游、演艺旅游、度假旅游等发挥了重要作用[1]。

1.3 沿线城市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正因为有了从事旅游资源开发的产业的存在,才使旅游业有了旅游客体、旅游对象和旅游吸引物,才使一些区域或地点成为了旅游目的地[2]。在沿线城市的景区发展水平方面,苏州和上海旅游发展最为强盛,旅游产品等级较高,3A级以上景区位居沿线城市前列,其次是南京、无锡,最后是常州和镇江。这些城市的旅游景区发展水平的差异一方面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地方旅游资源本底。高等级的旅游资源为旅游发展提供了竞争性条件,如上海、苏州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多种“国字号”名称,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多样化经营。

从沿线城市的高等级旅游景区的发展类型看,沿线六市主打的旅游发展品牌也存在巨大差异。如苏州的旅游发展品牌,强调的是江南水乡古镇特色,凸显东方园林的伟大魅力;上海则以现代时尚都市为市场激发点,旅游产品主要以都市旅游产品为主,发展商务会展、都市休闲、科技修学等旅游类型;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史文化闻名全国,明文化、清文化、民国文化旅游资源是南京旅游发展的基础,近代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是其重点;常州作为自然旅游资源较为稀缺的城市,凭借超前的策划运营理念,借助先进的动漫技术、时尚娱乐技术发展成为代表现代娱乐色彩、体现时尚生活的旅游城市,中华恐龙园、嬉戏谷等已成为吸引中青年游客前往的主要景区。镇江紧邻南京和常州,经济发展稍逊于这两个城市,通过把沿江最突出的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以及道教文化胜地(茅山)进行资源整合,彰显历史文化名城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表1 苏南地区旅游资源类型统计

从沿线城市旅游景区的串联发展看,以高铁沿线城市旅游资源为组合的核心旅游线路逐渐兴起。国内最为出名的旅游线路之一——华东旅游线路,涉及的城市主要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京、镇江及浙江嘉兴西塘、乌镇旅游景区。随着沪宁高铁的开通,该旅游线路一直保持强劲发展,这得益于城市旅游资源品位高、旅游通达度高、旅游经济发达等原因。同时,新的旅游线路也开始不断涌现,如蚂蜂窝网提供的沪宁六日行旅游线路,常州等城市被新增列入了华东旅游线路,主要景点包括中华恐龙园、动漫嬉戏谷、春秋淹城等景区,且根据网络旅游目的地搜索热词统计,苏州、南京、无锡、镇江、常州的旅游热度不断提升,已发展成为江苏省65个热门旅游目的地的前9大旅游目的地,“上海+南京”“上海+苏州”等自由行旅游线路成为热门旅游线路,吸引广大中青年游客。

从区域联动发展的影响看,区域旅游合作力度得到加强。随着沪宁高铁的开通,安徽、浙江、山东等重要旅游目的地也不断列入长三角重要旅游线路中,这主要得益于高铁开通导致的时间成本降低的缘故,如华东五日游+九华山旅游线路;上海+黄山旅游线路;华东三日游+黄山旅游线路;沪宁苏杭+黄山、千岛湖旅游线路等。此外,“合沪宁”城际高铁旅游线路的畅通将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黄金大区域,近万名全国各地的游客欣然而来游览“长三角的后花园”。由此可见,沪宁高铁的通行进一步扩大了长三角旅游经济圈的范围,为促进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一体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看,各城市旅游发展目标定位更加清晰。上海在“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将上海打造成为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国际都市时尚购物目的地、国际都市商务会展目的地、国际都市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都市休闲度假目的地以及国际旅游集散地”[3]。随着虹桥交通枢纽、京沪高速铁路、崇明崇启大桥、上海吴淞口邮轮组合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长三角同城时代即将到来,将大大提升上海旅游的便捷性,由此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城际旅游模式。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4],江苏省将打造“三圈三带三轴”覆盖全省域的新江苏旅游空间总体布局。其中沪宁城市复合旅游轴带贯穿长三角城市北翼,通过依托沿线地区快捷的交通优势和发达的外向型经济优势,重点开发城市旅游、商务旅游和会展旅游等产品,充分彰显出沪宁旅游轴古韵今辉的中国风貌。

1.4 沿线城市旅游资源的空间整合模式

苏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高速铁路的建成提升了旅游景点的通达度,加强了各旅游景点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资源指向型区位优势,将进一步促进区域旅游集聚和扩散的速度和方向,保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演化的充分进行。纵观苏南沿线旅游线路和上海旅游线路,发现随着沪宁高铁的开通,旅游资源整合度日益提升,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模式:一是以增长极推动的模式。发挥上海、南京旅游中心地在区域旅游经济建设中的增长极作用,向其周边扩散,起到辐射和聚集的效应。二是在资源集中、特色相近的区域,如省内的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及邻近地带,利用多核联动辐射的模式,共同打造南京都市旅游圈、沿江旅游经济圈和苏锡常三角旅游圈。三是对于资源特色十分突出的地域,通过单核辐射的模式,如以苏州、无锡为核心,带动周边区域旅游发展,共同打造环太湖旅游经济协作区。四是沿线各城市内部旅游的整合,一般采用点轴模式。

2 沪宁高铁沿线城市客源市场特征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沪宁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旅游客源市场的变化状况,笔者分别于2013年8月、10月在沿线城市的高铁站点、市内主要景区以及高铁旅途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被调查对象以国内旅游者为主),对沪宁高铁沿线城市旅游者的基本属性、旅游偏好、旅游行为特征等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有效率为89%。

2.1 游客客源市场结构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沪宁高铁的开通,苏南地区及上海的旅游者客源分布越来越广泛,其中安徽、浙江、山东都为沪宁高铁沿线的主要客源。这些地区经济发达,旅游者的出游欲望强烈,安徽、浙江作为江苏的紧邻省份,与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具有密不可分的地缘、人缘相近的历史文化渊源,这也是沪宁沿线城市旅游者主要以安徽、浙江两省居民为主的重要原因。山东与苏南地区虽然地理空间距离较远,但京沪高铁的开通,加强了江苏与山东的联系,使得山东成为江苏的主要旅游客源。沪宁高铁与京沪高铁的对接,对沿线地区旅游业的空间格局带来剧烈影响,旅游者的客源分布更加广泛,来自其他区域的旅游者数量日益增加。

2.2 游客社会人口学

从性别结构看,游客中男女比例相对均衡,女性比例稍高于男性,为 51.3%,男性比例为48.7%。从职业结构看,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技术人员、服务销售商贸人员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15%、14%和9%。其次是公务员、工人,比例分别为8%和6%。高速铁路以商务旅客旅游者为主,他们具有丰富的旅行经验,以体现个性、获得尊重、实现自我为普遍心理需求。从被调研者的职业看,从事脑力劳动者选择高铁出行以及出游距离相对远于体力劳动者要多和远,这可以作为娱乐活动“补偿论”的实证。从被调研者文化程度看,基本体现出文化程度愈高,选择高铁出行的比例就越高的态势,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53%,远远高于我国平均教育水平,说明长三角地区的旅游者,特别是随着沪宁高铁的开通,高教育水平旅游者变得更加普遍,这可能与高铁开通促进商务游客的频繁出行有关,这也在有关“游客的游览次数”选项中得到了验证,沪宁高铁开通后旅游者出游次数超过10次以上的游客,所占比例为35%。当然仍然存在首次出游的游客,所占比例为38%,出游在2~4次之间的游客比例和出游在5~9次之间的游客比例分别为23%和5%。

2.3 游客出游的时间特征

从旅游者的出游时间特征看,涉及到旅游时间问题私密性和部分旅游者的旅游时间具有不确定性,根据统计结果,一日游游客数量颇多,占总体游客量的17.6%,这一方面得益于沪宁沿线交通体系发达,促进了沿线景区的可进入性,另一方面与游客出游时间距离较短有关,如浙江、山东、安徽的游客,距离南京较近,促进了景区可达性。出游时间在2~5天的旅游者数量最多,比例最大,为65.7%。此后,随着停留时间增加,旅游者数量也逐渐变少,这主要取决于旅游者的闲暇时间和旅游成本两方面的限制性因素。

对乘坐高铁游客的出游时间进行调查分析,高铁旅游者的停留天数较普通旅游者时间更长,如停留3~5天的旅游者所占比例为26.4%,远远高于普通旅游者。但停留时间较短的旅游者数量依然较多,有13.6%的游客停留2天,47.3%的游客停留1天,说明沪宁高铁虽然减少了旅游者行途的消费时间,相应地增加了旅游者的停留时间,但由于城市间旅游接待设施的不平衡,旅游产品多样化不够等因素也制约了旅游者真正的“休闲度假”。

2.4 旅游者的消费特征

从旅游者的消费特征看,总体上仍以一般消费为主,如旅游总消费中,低于500元和500~1 000元的旅游者所占比例为40%,消费1 000~5 000元的旅游者占49.9%,而总消费在10 000元以上的旅游者比例仅占2.7%。在游客消费构成中,住宿消费占较大比例,其次是购物消费和餐饮消费。其中,在住宿消费中,1 000元以下的旅游者占绝大多数,比例为66.2%,而1 000元以上的旅游者占12.3%。旅游者的购物消费相对分散,大众旅游者的购物消费较少,30.2%的旅游者购物消费仅在100元以下。根据总消费和住宿消费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住宿消费一般都较高。针对总消费较低的游客而言,住宿消费已经转化为份额支出最大的部分;而总消费较高的游客,餐饮消费、购物消费才相应的提升,这也是≤100元购物消费和餐饮消费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大的重要原因。

2.5 出游的主要目的

根据对旅游者的统计分析结果,观光度假仍然是69%的游客的主要出游目的,10.8%的旅游者以探亲访友为旅游目的,7.2%的旅游者以文化体育科技交流为旅游目的,而以宗教旅游和健康疗养为出游目的的游客所占比例为5.2%和3.9%。

2.6 旅游者的消费偏好

旅游偏好是影响旅游者出游决策的重要因素。目前沪宁沿线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偏好仍然以传统类旅游产品为主,但增加了对娱乐、文化类旅游产品的偏好取向。调研发现,观光、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被旅游者所喜爱的程度在70%以上;其次是娱乐类旅游产品(56.4%)、古镇类旅游产品(63.9%)、风俗民情类旅游产品(64.7%)、主题公园类旅游产品(63.9%)、文化名胜古迹类旅游产品(66.2%)、生态旅游类产品(55.4%)。对于购物类旅游产品、保健疗养类旅游产品、红色类旅游产品、农业旅游产品等,游客的喜好度保持在30%左右,这反映出新型旅游产品已逐渐被旅游者所接受,但还不具备普遍性的旅游消费市场。另外,探险类、商务类、科考类、宗教类等旅游产品,主要适应于特定的旅游消费群体,所占比例为20%左右。

3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运输方式的提升,现代旅游消费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旅游产品本身,旅游者更加关注情感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旅游需求[5]。旅客需求与社会的城市及产业布局、居民消费水平存在紧密的联系。随着沪宁高铁的开通,前往上海及苏南旅游目的地的交通成本降低,可进入性提升将促进更多的旅游者出游。根据客源市场分析可以得出,沪宁高铁的开通促进了更多远距离的旅游者前往,这些旅游者大多数是中高端旅游者,旅游时间、旅游花费均高于大众型游客,尤其是住宿、餐饮、娱乐消费所占份额要超过大众旅游者。高铁旅游者客流中,观光度假类旅游者占绝大多数,但商务型游客、文化体育科技交流类游客明显增加。这些游客更期望休闲度假、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类旅游活动,这与苏南地区和上海城市的旅游发展相吻合,因此迫切要求沿线城市旅游景区创新经营模式,不断提升文化品位,塑造高铁旅游品牌。

[1]张玉枚.上海与苏南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战略思考[J].特区经济,2010(9):152-154.

[2]袁莉,田定湘,刘艳.旅游产业的聚集效应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3(3):117-118.

[3]上海市旅游局.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

[4]江苏省旅游局.江苏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Z].2011.

[5]梁雪松.“高铁”对居民出游方式和消费需求趋势的影响研究——基于沪杭高铁的调研[J].现代物业,2011(1):95-96.

猜你喜欢

出游旅游者高铁
你出游,我出油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未来出游大作战
高铁会飞吗
假期带娃出游防走失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人地百米建高铁
出游季你都“妆”对了吗
第一次坐高铁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