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龙泉驿区农旅产业耦合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4-06-27陈云川张哲乐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龙泉驿区全区产业链

司 嵬 陈云川 张哲乐 许 霞 熊 红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1 成都市龙泉驿区农旅产业耦合现状分析

1.1 成都市龙泉驿区农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另据统计[1],2012年,龙泉驿区农作物播种面积23 475公顷,同比下降5.1个百分点。农业机械总动力 16.8万 kW,比前一年同期增长3.7%。全区粮食总产量439.22百吨,蔬菜总产量3 458.06百吨,园林水果总产量2 089.54百吨;肉类总产量271.46百吨。

龙泉驿区近三年的农业、旅游业、乡村旅游业基本情况见表1。

成都市龙泉驿区位于成都市东部,气候条件良好,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尤其是各类水果,是著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等。近年来,龙泉驿区依托与成都中心城区良好的区位关系、客源优势以及有利的农业条件,进行了农业和旅游业融合的生态产业发展探索,实施了一批农旅联合的旅游项目,乡村旅游从业人数达1万多人,农户人均收入3.6万,已初步形成了农旅生态耦合产业链。

据统计[1],2012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27.47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483.13亿元,增长20.4%;第三产业增加值120.8亿元,增长11.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7%、84.3%和15.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0∶72.0∶22.0 调整为4.4∶76.5∶19.1。

表1 龙泉驿区农业、旅游业及农旅耦合经济统计

龙泉驿区开展的主要农旅融合的节庆活动及农旅结合旅游景区的基本情况见表2。

表2 龙泉驿区主要的农旅节庆活动及农旅结合旅游景区

1.2 成都市龙泉驿区农旅产业耦合发展的现状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全区农业旅游收入占到旅游总收入的65%左右,但增幅不大,且略有下降趋势。乡村旅游人数占全区旅游接待人次的65%左右,年增幅在20%左右,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耦合呈现发展态势。但全区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农业收入呈逐渐下降趋势,乡村旅游收入年增长速度也下降了8%。由此可见,全区农业和旅游业的耦合度不高,耦合生态产业链仍处于初级状态。

2 成都市龙泉驿区农旅产业耦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旅耦合生态产业链关键产品缺乏吸引力

全区农业和旅游业耦合生态产业链的关键产品以观光为主,产品类型单一,趣味性、参与性不强。产品在内容与形式上重复开发和模仿建设倾向明显,难以形成对游客长久的吸引力。

2.2 耦合动力机制不完善

当前,全区全力发展第二产业,对培育农业旅游积极性不高,缺乏政府主导的推动机制。与此同时,区内农户多为自发经营,较为分散,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加之土地的流转机制、营销机制等尚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农旅耦合生态产业的发展。

2.3 缺乏统一的管理

从旅游服务及管理层面看,全区大部分农民旅游收入季节较短,季节性明显,各经营户同质性开发较为严重,缺乏统一的规划、错位发展及延长可游季。旅游服务设施配套较不完善,旅游整体接待服务水平低下,经济收益不高。同时由于管理体制较不健全,在旺季有时甚至出现不规范、杂乱状态,破坏了潜在的市场需求,严重影响了农旅耦合的发展。

2.4 农旅耦合商品开发不够

目前全区各农业旅游区所售卖的旅游商品大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包装、加工及产业链条的拓展,深度融合不够。

3 农旅产业耦合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游客和休闲农业景区业主的市场问卷调查及开放式访谈结果显示,影响农旅产业耦合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交通区位

从图1可看出,大多数乡村旅游(农业旅游区)游客认为最舒适的旅游距离为车程2h内,占调查总人数的83.3%,因此交通区位是影响农业与旅游业耦合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使农业产业发展很好,如果交通不便或距离客源地太远,游客并不愿意选择去农业旅游区,交通区位是影响农旅耦合发展的首要因素。

图1 农业旅游区旅游者出游距离的选择

3.2 住宿接待和农业旅游用地

图2 旅游者对农业旅游区住宿接待的选择

调查中对游客旅游住宿接待设施设立3个选项,即星级宾馆、小型旅馆或招待、农户家中提供招待设施。从调查数据显示,愿意住在农户家的占27%,愿意入住小型旅馆或招待所的占66%,有7%的被访者选择住星级宾馆如图2所示。可见,在农业旅游区住宿上,游客还是比较倾向于专业的旅游接待设施。并且从业主方调查显示,80%的业主认为开展农旅结合要有一定的旅游用地支持,但这与原始状态的土地性质有一定矛盾。农旅的良好结合,需要一些配套的旅游设施。此外,分散在农户手里的土地没有大业主的统领,形不成规模效应,抗风险能力较差。

3.3 现代农业技术

当前,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等方向扩延,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因此,这对于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有部分现代因素进入农业系统,农业的设施化、现代化程度,农业的资金投入水平、农业科技和农业管理水平等都还不高,极大地影响了农旅耦合生态产业链的延伸。如龙泉的桃产业,如图3所示,它是集花卉、水果、木材、药材、文化创意产品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其产业链的延长需要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技术、文化创意思维等作为支撑。

图3 桃产业在农旅耦合生态产业链中的产品图谱

3.4 服务人员水平

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型行业,而休闲农业大部分的劳动者来自农民,如何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水平是影响农业旅游产品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龙泉乡村旅游从业者基本是当地农民,他们大多缺乏旅游服务方面的培训,也缺乏对农旅耦合产业链产品的创新。

3.5 项目资金

开展休闲农业旅游需要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应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并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旅游产品的成功开发也需要宣传和投资,这是普通农户及农民很难做到的,需要有大的企业业主统领或者成立合作社,以及需要有较好的融资平台。

3.6 政策性支持力度

政府在政策及项目资金上的支持与引导,在技术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以及提供必要的规划设计、建设、战略发展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等,这对农旅耦合生态产业链发展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3]。

另外,旅游市场推动力也是影响农旅产业耦合的因素之一,旅游市场需要必要的引导和宣传,激起其对绿色、生态农业旅游区的需求。

4 成都市龙泉驿区农旅产业耦合提升对策

4.1 塑造农业旅游核心吸引物

以产业基地为基础、创意农业为手段、农耕文化为灵魂,做好整体的农旅耦合生态产业链规划,激发农民的创新力。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自发地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特色农业,大胆探索发展立体智能循环农业以及观赏性强的农作物种植,增加农业资源附加值、农业景观附加值、农产品附加值。注重农产品的选择及搭配,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完善旅游设施配套。

4.2 增强旅游产业推动力

仅有农业系统为基础发展农业旅游动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旅游产业的推动与辅助[3]。旅游产业要加大对回归自然、农业休闲度假、体验农业的宣传,唤起人们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和向往;尤其是旅行社作为旅游中介,要以线路统筹的理念,带动农业旅游区纳入精品线路,将相邻景区的客源与农业景区共享,促进农业旅游区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健全。

4.3 提升与第二产业的结合力

为提高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度,加快农业旅游商品的开发,需做到“一三互动,接二连三”。从农产品粗加工到农产品精细加工,大力拓展旅游商品。同时,加快农业旅游商品营销网点的建设,做活市场,延伸农旅产业链。如全区可成立农副产品创意产业园区,形成农业旅游商品的研发基地;在成都主要车站、商场建成集农产品展示、销售专柜等,形成多渠道、少环节、开放性的农旅产品营销网络,深化农旅产业融合。

4.4 构建有效的共赢机制

农旅产业园区可以采取“大园区、小业主”的运作模式,即园区由统一业主通过流转将农民土地集中,形成规模效益,发展现代农业,争取农业政策支持和统一对外营销,研究现代农业技术并推广。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在园区规模初具时可将农园划分为各项目板块,返租给外来小业主,收取一定租金,并为其提供物质、技术、物流、营销等有偿服务。对于园区旅游接待设施、特色产业可直接引入业主进行建设及托管,形成对园区的有力资金筹措支持。

园区内的农户实行集中居住,节约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作为村上的集体资产交给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经营招商。农业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可以对外统一招商,也可以由农户自己返租回来经营。村里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又解决了农户集中居住后就业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农民的收入可以大幅度提升,以前其主要收入来源是一产收入和打工收入,集中居住后农民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土地租金、房屋租金、打工收入、旅游业经营收入以及合作社分红等多种来源。

[1]龙泉驿区统计局.龙泉驿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3.

[2]龙泉驿农村发展局.龙泉驿区现代农业产业绽放新姿[N].农民日报,2011-10-31(008).

[3]何勋.特色农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的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41-44.

猜你喜欢

龙泉驿区全区产业链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筑牢产业链安全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小学校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我的懒爸爸
小淘气是谁
冬天的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