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积压裂复杂裂缝形态压力响应特征分析

2014-06-27赵晓亮廖新维赵东锋陈晓明李东晖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试井两翼油藏

赵晓亮, 廖新维, 王 欢, 赵东锋, 陈晓明, 叶 恒, 李东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石油工程学院, 北京 102200)

0 引言

所谓体积压裂又称为体积改造[1-3],是指在水力压裂过程中,使天然裂缝不断扩张和脆性岩石产生剪切滑移,形成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相互交错的裂缝网络,从而增加改造体积,提高初始产量和最终采收率,如图1所示[4-7].

体积压裂能否形成复杂网络裂缝,除了受体积压裂施工参数影响外,还取决于储集层的岩石性质.储集层岩石的矿物成分会影响岩石的力学性质,从而影响裂缝的起裂方式和延伸路径[8-11].北美页岩压裂实践经验表明,岩石脆性越高,压裂越易形成复杂缝网,随着脆性的降低,压裂裂缝趋近于对称的两翼裂缝[12-14],如图2所示.对于不同的裂缝形态,将产生不同的渗流规律、压力响应特征及不同的增产效果[14,15].

本研究采用数值试井方法,参考长庆油田典型低渗透油藏体积压裂井施工设计报告,结合油田实际参数,建立了直井体积压裂渗流数值模拟模型,并分析了不同裂缝形态时的压力响应特征,及压力响应曲线的差异,还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同时,分析了不同储层参数对压力曲线的影响规律,如表皮因子、裂缝半长等.这可为体积压裂压后裂缝形态的监测和评估提供技术参考.

图1 体积压裂裂缝形态

图2 岩石力学脆性与裂缝形态的关系

1 体积压裂直井渗流模型建立

长庆油田典型油藏的体积压裂井存在同层多簇压裂和多层压裂现象.本研究分别建立了体积压裂同层和多层模型.模型分为两翼缝压裂数值模型和裂缝网络数值模型,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两翼裂缝形态采用局部网格加密技术进行模拟,裂缝网络采用双重介质模型模拟.模型中流体和相渗参数取自区块实际测试数据.

图3 两翼缝压裂数值模型

图4 裂缝网络压裂数值模型

2 压力响应特征分析

2.1 两翼缝时压力响应特征分析

在两翼缝时,建立了三个模型,包括单层压裂、两层压裂、同层多段压裂模型等,模拟结果如图5所示.

体积压裂形成两翼缝时,试井曲线表现为有限导流的压力响应特征.曲线流动阶段分为压力和压导曲线斜率为1的井储段、压导曲线斜率为0.5的裂缝线性流段、压导曲线为水平的油藏径向流和边界响应段.两翼缝试井曲线特征表现为随着压裂簇的增加,早期段、双线性流段出现时间变早;但有无隔层对试井曲线影响不大,如图5(a)所示.

当两层裂缝半长不同时,试井曲线主要差异出现在早期段.随着单层裂缝半长的增加,导流能力增强,线性流段出现时间变早,压力和压力导数曲线右移;其对后期基本无影响,如图5(b)所示.

对于单层的两翼缝模型,随着裂缝半长的增加,早期段影响不大,油藏径向流段随半长的增加出现时间变晚,如图5(c)所示.

随着表皮系数增加,早期段发生明显变化,表皮越大,早期段曲线越向上凸起形成驼峰,峰值大小取决于CDe2S.由于表皮系数S位于指数位置,因此,表皮系数是影响峰值大小的主要因素,如图5(d)所示.

导流能力响应特征表现为随着裂缝导流能力的增加,试井曲线的双线性流特征越来越明显,如图5(e)所示.

(a)两翼缝试井曲线特征

(b)多层压裂时试井曲线特征

(c)裂缝半长对试井曲线的影响

(d)表皮系数对试井曲线的影响

(e)两翼缝试井曲线导流能力响应特征图5 两翼缝时压力响应特征

2.2 裂缝网络时压力响应特征分析

体积压裂形成裂缝网络时,裂缝采用双重介质模型模拟.研究建立了三个模型,包括单层压裂、两层压裂、同层多段压裂模型等,如图6所示.

裂缝网络模型井储段特征明显,导数下降幅度较大;裂缝流动段裂缝网络出现双重介质特征;对于外区流动段,裂缝网络出现较长的过渡段.有无隔层对试井曲线影响不大,如图6(a)所示.

裂缝网络模型试井曲线中晚期表现为径向复合油藏的压力响应特征.当两层裂缝半长不同时,试井曲线早期段压力和压力导数曲线右移,外区径向流出现时间变早,如图6(b)所示.

裂缝半长的增加,对早期段影响不大,径向流段随半长的增加出现时间呈向后推迟趋势,如图6(c)所示.

(a)裂缝网络试井曲线特征

(b)多层压裂时试井曲线特征

(c)裂缝半长对试井曲线的影响

(d)表皮系数对试井曲线的影响

(e)裂缝网络试井曲线导流能力响应特征图6 裂缝网络时压力响应特征

随着表皮系数增加,早期段发生明显变化,表皮系数越大,早期段曲线越向上凸起,如图6(d)所示.

导流能力响应特征表现为随着裂缝导流能力的增加,试井曲线的双线性流特征越来越明显,如图6(e)所示.

2.3 两翼缝和裂缝网络试井曲线特征对比分析

由不同裂缝形态的压力响应特征可知,两翼缝和裂缝网络试井曲线具有明显的区别.由该区别可以评价体积压裂压后储层改造效果.其中,两翼缝和裂缝网络主要区别如图7所示.

(1)井储段:裂缝网络模型井储段特征明显,导数下降幅度较大.

(2)裂缝流动段:两翼缝曲线表现为有限导流特征,裂缝网络出现双重介质特征.

(3)外区流动段:都出现径向流段,裂缝网络出现较长的过渡段.

(4)边界:模型为不渗透边界,两种情况边界响应特征相同.

图7 两翼缝和裂缝网络试井曲线特征区别

3 结论

对于超低渗油藏,因其储层致密、渗透率低,如经体积压裂后形成复杂缝网,将增大改造体积,提高初期产量.

本研究采用数值试井方法,研究了不同裂缝形态时的压力响应特征,并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岩石脆性不同,体积压裂后会形成不同的裂缝形态.如果脆性大,将形成裂缝网络;如果脆性小,将形成以两翼缝为主导的裂缝发育形态.

(2)当压裂形成两翼缝时,压力响应特征表现为明显的有限导流压力响应特征.随着压裂簇的增加,早期段、双线性流出现时间变早;有无隔层对试井曲线影响不大.

(3)当形成裂缝网络时,压力响应特征表现为双重介质和复合油藏的压力响应特征.随着压裂簇的增加,早期段压力导数表现出下凹的特征;有无隔层对试井曲线影响不大.

(4)裂缝网络和两翼缝压力响应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可以根据压力响应特征来判断体积压裂后裂缝的形态.

[1] M.J.Mayerhofer,Pinnacle E.P.Lolon,Carbo Ceramics,et al.What is stimulated reservoir volume[C]//SPE Shale Gas Production Conference.Fort Worth,Texas,USA: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2008:16-18.

[2] 徐梦雅,廖新维,刘姣姣.储层应力敏感性对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的影响[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2,30(5):57-61.

[3] M.J.Mayerhofer,E.P.Lolon.Integration of microseismic-fracture-mapping results with numerical fracture network production modeling in the barnett shale[C]//SP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Exhibiton on Formation Damage Control.Lafayette,Louisiana,USA: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2009:1-8.

[4] 张艳玉,李卫东,崔国亮,等.低渗透双重介质油藏试井解释模型[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2,30(3):65-69.

[5] 廖新维,刘尉宁,陈钦雷.裂缝性油藏水平井试井分析研究[J].油气井测试,1993(2):11-21.

[6] Mayerhofer M.J.,Bolander J.L.,Williams L.I.,et al.Integration of microseismic fracture mapping,fracture and production analysis with well interference data to optimize fracture treatments in the overton field[C]//The 2005 SPE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East Texas,USA: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2005:9-12.

[7] Cipolla C.L.,Warpinski N.R.,Mayerhofer M.J.,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cture complexity,reservoir properties,and fracture treatment design[C]//The SPE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Denver,USA: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2008:105-116.

[8] Cipolla C.L.,Peterman F.,Creegan T.,et al.Effect of well placement on production and frac design in a mature tight gas field[C]//The 2005 SPE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Dallas,Texas,USA: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2005:8-21.

[9] 姚 军,李爱芬,陈月明,等.盒状砂岩油藏中水平井试井分析方法[J].石油学报,1997,18(3):105-109.

[10] 李晓平,沈燕来,刘启国,等.双重介质油藏水平井试井分析方法[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23(5):16-18.

[11] 张奇斌,张同义,廖新维.水平井不稳定试井分析理论及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5):59-61.

[12] 李树松,段永刚,陈 伟,等.压裂水平井多裂缝系统的试井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3):67-69.

[13] 姚 军,殷修杏,樊冬艳,等.低渗透油藏的压裂水平井三线性流试井模型[J].油气井测试,2011,20(5):1-5.

[14] 石国新,聂仁仕,路建国,等.2区复合油藏水平井试井模型与实例解释[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2,34 (5):99-106.

[15] 任 龙,苏玉亮,王文东,等.分段多簇压裂水平井渗流特征及产能分布规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3,28 (4):55-59.

猜你喜欢

试井两翼油藏
海上边水气藏利用试井资料确定水侵状况研究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低渗油藏注采结构调整与挖潜技术
春 景
基于模糊数学的油藏干层识别研究
黏弹性聚合物驱油藏渗流规律及试井模型探讨
卫康 “一体两翼”促发展
反褶积试井技术在计算低渗储层渗透率中的应用
天狮 打造一体两翼
注CO2混相驱候选油藏筛选评价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