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戴熙《山水图轴》与题跋
2014-06-27武宝民
武宝民
清代山水绘画发展到嘉道时期,以四王为正统的清初画风,因循规蹈矩、意趣陈旧、缺乏新颖,开始出现衰败之势。为打破作品日趋僵化、缺乏鲜活与个性的局面,突破四王的樊篱,个别画家开始有意识地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在寻求突破中力追精细画风,并在笔法上表现出小笔触、短线条、多层次皴擦的特点。以此为代表的画家,当推汤贻汾和戴熙,时称“汤戴”,他们在这一时期名声显赫,片缣尺素,人争宝之。
戴熙(1801年-1860年)字醇士,一作莼溪,号榆庵、松屏,别号鹿床居士,一作樚牀,自称井东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翰林,宫至兵部右侍郎。1849年引疾归故里,主讲崇文书院。咸丰庚申(1860年)太平天国克杭州自尽,谥文节。著《习苦斋诗文集》及画絮、题画偶录行世。尝入直南斋,屡邀宸赏。“其山水画初从王翠、王原祁入手,进而师法元四家”,同时深受浙派画风影响,画法精致细密,主张“师古人固当师其意”和“摹绘造化”,创造了“以淡墨短线皴擦,间以重墨断线醒骨”的“蝉翼皴”,风格苍润华滋,形成了独特的自家面貌。
江阴博物馆现藏一幅戴熙的《山水图》轴,纸本设色,1847年作。此幅作品为浅绛山水,构图以中近景为主。用笔严谨精细,清秀苍润。以干湿淡墨,短笔碎皴,层层点染,间以重墨断线醒骨,使全图气韵隽雅,意境幽远。上部山峦突兀,叠嶂起伏。中部怪石嶙峋,淡墨细笔短线皴擦,浓墨点苔。几株苍雄劲松,参差挺立,虬枝俯壑,云烟缭绕,山泉汇成曲溪直入潭涧。下部近景山石上,两株茂荫古树一高一低相互错落,映带溪水岸边,在平坦岩石之中,一红衣隐士盘膝而坐,临岸抚琴,身后不远处,书童手捧琴谱或典籍,虔诚相侍在侧。主仆二人置身高山流水之中,倾听天籁之音,形象生动而又鲜活。全图用笔“秀润而不薄,雄奇而不粗”,勾勒出“人、琴、泉”合一的意境,尽显旷朗无尘、林泉高致之幽。
在画作左上方空白处,题有七言律诗一首:“山光射虚白,石炁浮空青。寒松俯阴壑,侧耳风泠泠。古籁入我琴,使我弦索灵。独鼓无真赏,散之归窅冥。”落款醇士,戴熙。紧跟落款处,分双款署写“丁未,京邸”。落款左侧钤有一方“与江南徐河阳郭同名”白文印,惟缺名印或字号章。在落款上方空白处明显有一道较宽的被挖痕迹,可以断定原处题有数句款识和印章。
在画作四周装裱的边绫上,有多人题跋。右侧题跋:
子重兄寓京师时,与戴文节为画友,交最契,故其为之作画,经意如此,兵燹时遂失去。旋经友人得之,寄还子重,而受寄者乃据为己有,又复数年,子重乃购得于书肆中,画犹完好而题款处已洗去矣,余从借观属为志,其颠末于此。甲戌初冬,子青张之万。
此跋为张之万(1811年-1897年,字子青,号銮坡,直隶南皮人,道光二十七年状元,光绪八年为兵部尚书,十年兼署吏部尚书,谥文达)所题,从中得知,这幅《山水图轴》是戴熙特为挚友子重(吴儁,一作隽,字子重,号冠英,江苏江阴人)所作。跋文详细陈述了此画颠沛流离的经历:画原本为吴儁所有,在战乱中流失;后为吴儁友人所得,托人寄还吴儁;所托之人却占为己有,数年后,此画流于市,被吴儁在书肆中发现并购得,重新回到自己手中。如此得而复失、失而又得之经历中,“画犹完好而题款处已洗去矣”,张之万对此有深感惋惜之意。下方题跋:
古人云: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能作画,其言良然。余谓:更须胸中无一点尘俗气,乃可作画。载文节性情恬淡,襟怀高旷,故其画秀润而不薄,雄奇而不粗,每一握管,必先有举头无外之意,寸缣尺幅,皆经意为之,无一率笔落平。境者虽得力于古人,者深而气韵浑厚,纯乎天分,余见其画最多。少年尚工细,后典试粤东,饱览两粤山水,蹊径为之一变,峰峦多而林木少,墨涪尽化烟云,著笔处无痕迹可寻,卓然成一大家,直可上追董巨,尝见其题画云:画固自无而之有,须目有而之无,乃入化镜,此真见道之言。
冠英先生客都门时,尝与论画最契合,故为写此幅,用笔尤极苍老,惜双款被人洗去,此中得失颠末,子青大司马一跋已详言之。余于光绪元年秋八月,借读于虞山客舍,留案头十阅,月始送还,并识数语,以得饱眼福为幸。伯声,钱卿稣。
此跋为钱卿稣(1829年-1882年,一名清稣,字伯声,秀水人,咸丰八年举人,宫至苏州、常州知府)所题,分两则,第一则跋文对戴熙山水给予极高的评鉴,称其可上追五代大家董源、巨然。此幅《山水图轴》为戴熙47岁所作,正值他在京为宫,供奉南书房,居住澄怀园时期,也正是其绘画日臻鼎盛阶段,用笔自然,着笔处无痕迹可寻,已卓然成一大家。
钱卿稣官至苏州、常州知府时,与吴儁相识,故有机会将此画得以借观品读,应邀题跋。第二则跋文,就对此画曲折的经历作了进一步阐述,并补述了自己对此画的珍爱之情。上方题跋:
吾乡吴冠英先生名儁,别字子重,工画。尝以布衣游京师,供奉内廷一时。名公卿多与之交,而先生性情恬淡,视利禄漠如也,成同兵燹后,寄迹虞山鬻画自给,潘文勤翁文恭,尝于家书中亟称其人,嘱岁时投赠,因此,画名益重,迄今苏虞两处得其一,缣一幅者珍视,遇于乡人,先生既没其文孤苇,卿复不禄。此画,乃为余太姑丈陈子服中翰所有,八年之冬,曾从梦奇表弟借观。今梦奇表弟不能有愿斥去,余既为惋惜,不置而复愧,余之不能芘此画也。爰濡笔识之俾,后之获此墨宝者,得知子重为何如人也。岁在重光协洽小阳春月上瀚,江阴绳斋章寿椿。
在章寿椿(号绳斋,观奕闲人,江苏江阴人,光绪年间举人,历任余杭等地知县,入民国后为杭州地区行政官员)这一则跋文中,详细介绍了子重的个人信息和此画的现状。可见子重其人,并非一般等闲之辈。以跋文讲,吴儁“尝以布衣游京师,供奉内廷一时。名公卿多与之交”,可想早在青年时代,吴儁就已时常客居京师,广交士子、王公重臣,并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宫廷画师。在《江阴续志十六卷·人物·艺术》传记中也得以印证这一事实:吴儁字冠英,处士擅长六法,尤工于写真,游京师名动王公。自瑞郡王奕志以下,如戴文节熙、何子贞绍基、苗仙露夔、张穆诸名士、叶香士、画师六舟和尚、达受、心泉和尚均深相推重。瑞郡王与达受共坐参禅,命绘《传灯图》,何倩作《顾祠秋禊图》,苗倩作《秋谷论心图》,称之日:“三韵士。”从内容上看,章寿椿所题跋之目的,主要是让后来的拥有者,牢记受赠此画之人。可见他对邑乡先贤的推崇备至,还表达了自己不能拥有此画之遗憾,并嘱托后人一定要有珍重之意。左侧题跋:
文节公画真迹,稀如星凤,此幅为中年笔墨,雅具冲和,雍穆之度。张文达公既记其得失流传。钱伯声太守跋论画,尤称允当。太守为箨石侍郎裔孙,曾榷税虞山,故得与子重往还,辛未冬玉如弟得之,江阴陈氏将重付装池。为题数语以志墨缘,合肥李国棣。
吴儁去世后,此画辗转至李玉如手中(题跋下方,故有一方“李氏金石书画”收藏印鉴),并经江阴陈氏重新装裱。李国棣(1879年-1944年,字伯唐,号鄂楼,别号一隐,光绪壬寅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江南乡试第59名举人,曾任安徽司法司长)受其之邀观画并题。在跋文中,李国棣高度评价了这幅《山水图轴》的笔墨技巧,还充分肯定了张之万、钱卿稣二人对该画发生的变故所作的真实记录。
此外,作品右下角还有两方印章,一方为吴儁本人所钤“处士家风”白文印,另一方为“锡山程景溪读画印”鉴赏印。
(作者单位:江阴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