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对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
2014-06-26瞿淑雯
瞿淑雯
破坏性行为障碍(Disruptive Behaviour Disorder,DBD)是儿童期精神障碍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组疾病,包括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和品行障碍(Cconduct Disorder,CD)。同时DBD也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最常见的共患病,美国精神病学会(APA)《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IV)将ADHD、ODD、CD归为“注意缺陷及破坏性行为障碍”。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或青少年往往在社会、情绪、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受损明显,成人期后,部分严重者会出现反社会行为、情绪障碍和物质滥用等问题[1-2]。有研究显示,DBD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低于正常儿童[3-4],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儿童成年后精神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自我意识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较为密切[5]。本研究就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对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进行临床观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来自2011年3月-2012年2月苏州市广济医院精神科门诊或住院的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均符合DSM-Ⅳ破坏性行为障碍的诊断标准,共68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受试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为“药物治疗+父母教养方式培训”,共32人,其中男性24人,女性8人,平均年龄(9.47±1.72)岁;对照组为“药物治疗+常规诊疗交谈”,共34人,其中男性30人,女性6人,平均年龄(10.17±1.50)岁。无脱落。两组在年龄和性别构成比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785,χ2=0.035,P>0.05)。本研究已通过苏州市广济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研究的儿童家长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两组儿童的药物治疗包括:盐酸哌甲酯片(利他林,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起始剂量5mg/日,根据病情可加至10mg/日;盐酸托莫西汀(择思达,礼来制药有限公司),起始剂量25mg/日,根据病情可加至40mg/日;丙戊酸钠缓释片(德巴金,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0.5g/晚。整个研究过程中,可视病情做药物剂量的增减,但不能换用它药,否则即退出本研究。
1.2.2 评估工具 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CSCS)[6]:该量表由苏林雁等引进修订并制定中国城市常模,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由80道是非题组成,包含行为、智力、躯体情况、焦虑、合群、幸福6个分量表。以正向方法记分,各分量表得分愈高,说明该方面自我评价越高,总分越高,表明儿童自我意识整体水平越好。
1.2.3 教育方式指导培训 将研究组儿童分成2个小组(人数不超过20人,保证培训质量),对每小组儿童的父母或直接监护人进行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授课培训,1次/周,每次2小时左右,为期12周。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科学全面认识儿童破坏性行为障碍,自我意识的概念、形成与发展,自我意识在儿童心理健康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影响自我意识的重要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我意识的重要影响等,通过PPT演示、家庭剧、答疑解惑、经验分享与交流等形式帮助家长如何改善教养方式,缓和亲子关系,恢复父母信心。对照组儿童的父母或直接监护人不采取任何形式的干预,只做一般性的常规诊疗交谈。
1.2.4 随访时间及内容 培训干预结束后,要求患儿的父母或直接监护人每1~2个月门诊随诊1次或由研究者电话随访。了解培训内容在家庭中的具体实施情况,监督父母教养方式的改变状况,同时进一步了解儿童服药情况及其行为、情绪、在校(家)的表现及学习、社交等变化。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对于正态分布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U检验)作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配对符号秩检验作前后比较。检验水准α均取0.05。
2 结 果
干预前两组CSCS各分量表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年后,研究组的行为、焦虑、合群因子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同时,两组CSCS各分量表得分及总分均较一年前高(P<0.05或0.01)。为了进一步比较两组在提高自我意识上的差别,将所有前后得分求差值,进行两组间差值的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焦虑得分差值和总分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
表1 两组CSCS评分比较分)
注:t1/Z1干预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比较,t2/Z2一年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比较,t3/Z3研究组干预前和一年后比较,t4/Z4研究组干预前和一年后比较,aP<0.05,bP<0.01,cP<0.001。
表2 两组CSCS评分前后差值比较分)
3 讨 论
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在个体与客观环境,尤其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个性的形成,因此,有必要采取有利措施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7]。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常常表现出对较低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负面看法过多,最终导致自我意识水平下降[8]。因此,除了给予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必要的药物干预之外,还需要通过一些心理干预措施以更好地提高此类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其中对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教养方式进行的干预,可能成为提高儿童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在一年后均有提高,说明仅药物治疗和药物联合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均能够改善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进一步研究显示,经过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培训干预的家庭,其破坏性行为障碍患儿的行为、焦虑、合群的评分以及总体自我意识水平均高于单纯接受药物治疗的DBD儿童,并且通过干预前后的比较发现,改善父母教养方式组儿童的焦虑和自我意识总体水平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儿童。由此可见,通过父母教养方式的改善,能够提高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的自我意识。
本研究儿童样本量相对较少,观察时间仅1年,相对较短,可能需要长期的跟踪随访,而且这样的干预措施还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总之,在对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的教养过程中,对孩子多给予正性情感,减少负性情感,有助于改善此类儿童的自我意识,对DBD儿童的治疗结果和预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成年后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DBD儿童之间可能存在着诸多差异,家庭结构和模式也有诸多不同,因此教养方式的制定应针对每个儿童、每个家庭量身定制,持之以恒,这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的共同参与和决策。
[1] Loeber R, Burke J, Pardini DA. Perspectives on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conduct disorder, and psychopathic features[J].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09,50(1-2):133-142.
[2] 钱秋谨,李岳玲,王玉凤,等.破坏性行为障碍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成人期预后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23):1829-1832.
[3] Petty CR, Monuteaux MC, Mick E,et al. Parsing the familiality of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from that of conduct disorder:A familial risk analysis[J].J Psychiatr Res,2009,43(4):345-352.
[4] 朱峰,罗学荣,韦臻,等.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的自我意识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9,36(4):193-195.
[5] 韩凤玲,吴志江,王蔓娜,等.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自我意识关系的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04,17(3):129-131.
[6] 苏林雁,罗学荣,张纪水,等.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31-34.
[7] 史静华,李亚琴,孙玉梅.儿童自我意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6):1423-1425.
[8] 王梦龙,黄旭,静进,等. ADHD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行为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22):3087-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