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与田园共生的现代城市
2014-06-25叶海生
叶海生
城市转型升级是一个永恒的命题,现代城市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不断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和满足居民多元物质文化需求的动态过程。而城市之间因为资源禀赋的不同、所处发展阶段的各异和人文环境及治理方式上的差异,对转型发展的时机切入、目标要求、推进措施和具体对策,都会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太仓市将建设现代田园城市作为城市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基于历史和现实的选择
太仓市位于长江口南岸,历史上因吴王在此设立粮仓而得名,自古就有“锦绣江南金太仓”之美誉,在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上,都与“田园城市”有着很深的渊源。
优越的自然资源。太仓“田多人少”,人均占有耕地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同时,拥有长江岸线38.8公里,境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湿地资源丰富。因地处长江南岸中纬度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和雨水充沛,十分有利于植被和农作物生长。
独特的历史渊源。太仓自建仓屯粮始,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600多年前号称“万国码头”,曾在东南沿海盛极一时。璀璨的“漕运文化”、“江海文化”和“娄东文化”孕育了太仓古典园林、千年古镇和众多历史文化遗迹。统治明清画坛300多年的“娄东画派”与“田园城市理论”所追求的“自然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处。
良好的发展基础。“田园城市理论”产生于英国工业化后期,而按照城市化发展进程分析,太仓当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2013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000亿元,人均国民收入20000美元左右,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县市中一直位列前十名。已建成相当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农业产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园区集中度已达70%以上,现代服务业增长迅猛。
宏观转型升级要求。人类社会从惧怕自然的原始文明、利用自然的农耕文明,到挑战自然的工业文明,再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田园城市是融合各种文明,促进人和自然互惠互生、平衡发展的城市模式,也是中国城镇化的积极探索和升华。
绿色行动响应需求。中国从哥本哈根会议的承诺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转型”,再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美丽中国”、“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等新词句,绿色行动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发展战略。
自身再发展的必然。与国内外城市发展相同,太仓在工业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乡差距等日积月累的城市病也不可避免地日益显现。要提升城市竞争力,保持太仓的可持续发展,势必要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发挥自然资源、历史禀赋优势,顺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总体趋势,把握时代赋予的历史机遇,积极应对发展中的“城市病”挑战,把太仓建设成为兼有“城市优点和乡村优美”的现代田园城市,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和城乡一体”之路,是太仓城市转型升级的科学抉择和必由之路。
二、太仓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总体架构
秉持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核心理念,通过对100多年来世界各国“田园城市”的实践认识,太仓提出了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总体架构:把太仓建设成为既有现代城市功能、发达的工商业,又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并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美好宜居城市。具体的分目标体系为:
城市空间布局组团化。在全市810平方公里区域内,规划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港城(太仓港)为副中心,沙溪、浏河、璜泾三个各具功能和特色的新型小城市为组团的“一市双城三片区”空间发展布局,形成有别于周边大中城市的鲜明田园城市特色。主城规划建设为生态优良的宜居宜商城区,港区规划建设成为发达的现代港口城市,沙溪镇定位为历史文化名镇和综合型城镇,浏河镇定位为对接上海的滨江生活服务、旅游度假生态休闲城镇,璜泾镇定位为临港工业及生活配套的新型城镇。
田园生态隔离永久化。在全市域,依托丰富的农田、湖泊水网湿地、防护林带等生态资源,在“1+4”五个城市间构建永久性的生态隔离廊道,使“田、园、城、水”共生共存,融为一体。在城市建成区,积极构建“网络化、立体化、林荫化”、“百步见景、千步见园、满城皆绿”的绿地生态系统,形成“园在城中”的新格局。
组团之间交通便捷化。注重现代田园城市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构建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水路为主体的快捷化、立体化、智能化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和以“步行+公共交通”为主体的新型低碳慢行交通体系,形成便捷的疏港、对外和组团之间半小时生活圈交通体系。
产业结构层次高端化。加速布局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第一产业以“1+7”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重点发展都市农业、生态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第二产业以国家、省市产业功能区为基地,放大太仓港和“德企之乡”优势,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产业以“1+4”城市为依托,放大沿沪优势,重点发展新型网络经济、休闲旅游业等五大服务产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历史文化内涵特色化。以规划建设各类载体(博物馆、名人馆、规划馆等)为抓手,以传承和弘扬四大历史文化品牌,保护和修复古镇、传统水网、漕运古道和古建筑码头等历史遗产为渊源,加快形成集历史文化内涵和水乡田园自然之美于一体的现代城市特色。
公共服务配置均等化。围绕“1+4”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建设高标准、现代化的水、电、气等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和住房、教育卫生、商业公共文体娱乐等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设施,使城市和乡村居民共享美丽田园风光和现代服务设施于一体的幸福生活。
三、推进现代田园城市由蓝图变成
现实的途径和方法
田园城市理论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既要借鉴国内外田园城市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更要立足自身资源和人文历史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的途径和方法。endprint
构建现代田园城市规划体系。近年来,太仓市在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编制了30多个区域和专项规划,深化完善了一套现代田园城乡规划全覆盖体系。在规划编制上,围绕总规确定的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总体构架,突出了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绿色交通、循环产业、历史文化和城乡统筹六个专项规划的研究。通过规划绘就了一张现代田园城市布局图,确立了空间优化、生态保障、绿色交通、经济持续、特色风貌和社会和谐6大目标层和13个路径层的30个具体指标。坚持以规划统筹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坚持“绿色、低碳、集约化”的城市建设理念。“田园城市理论”的内涵并不是美国式的郊区化和目前部分地区的城乡混杂化。太仓近年来以建设“现代田园城市”为契机,注重推广“绿色、低碳、集约化”城市建设理念,努力保护城市生态平衡。在规划上,严格划定城市增长边界,落实四个10万亩(10万亩生态农田、10万亩花卉果园、10万亩有机蔬菜和10万亩湿地水产地),坚持集约化用地标准,用构建紧凑型的绿色小城市来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在总体布局上,坚持加大“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商业向商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四集中”力度,引导人口、产业和各类要素的合理集聚。在房屋建设上,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立体绿化建设,要求所有民用建筑达到“一星级以上绿色标识”,公用建筑达到“二星级以上绿色标识”,六层以下多层房屋的平屋顶全面建设屋顶立体绿化。在交通上,在建设“一市双城三片区”快速交通体系的同时,确保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路权回归,积极倡导“公交+步行”和“自行车+步行”的绿色出行新模式。
更为注重城乡特色风貌的营造和优化。自然之美是“田园城市理论”的思想内涵,更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太仓在构建现代田园城市总体风貌特色上,充分尊重各区镇在产业结构、文化脉络、空间景观等方面的特色差异,充分挖掘濒临长江、河网密布、绿色丰沛、文化底蕴深厚等众多优势,打造具有个性特色的城乡风貌。一是让大地景观发挥到极致。通过“四个10万亩农田”的落实,提高田园的可达性指标,重点发展都市、生态高效和休闲观光现代农业,使传统的田园变成可食、可赏、可游的现代田园。二是让林和水显露出来。全市在形成十大开放型公园的基础上,重点规划建设金仓湖和长江口两大10平方公里以上的郊野公园和新区中央公园,并让河网水系两侧的空间打开,结合“慢行系统”建设,形成容“水、绿、路”于一体的绿色开放廊道。三是让江南水乡民居永久保留。在镇村规划布局上,全市保留近120个自然村,形成2万户具有明显江南水乡特色的民居民宅,让淡淡的乡愁成为永远的记忆。
全面提升均等化公共服务水平。让乡村居民同样享受一切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是田园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太仓增大了全市域基础设施投入,建成了城乡一体、覆盖全域的道路、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等网络体系,全市镇村公交通行率100%,供水和供气普及率均达100%。全国领先的人民医院、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大剧院、规划展示馆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用,乡镇和农村社区的交通出行、饮用水安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提升,更多的公共服务资源在组团城市之间得到均衡配置,城乡发展和居民生活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乡村的吸引力日益增强。
建立、健全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按照“一市双城三片区”的空间新布局和“三集中”的城乡一体化新形态,优化行政和社区管理体制。通过建立规划委员会,推行“阳光规划”,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规划修编和监督规划实施,有效确保了规划的调控作用。通过建立健全政策的扶持机制,使公共财政和资源更多向镇、社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倾斜,确保了社会公正和城乡一体。通过建立健全目标考核和检查监督机制,凝聚了全市人民的共同智慧来合力共筑现代田园城市这个“太仓之梦”。
(作者系江苏省太仓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责任编辑:钱国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