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与制约
2014-06-25叶南客
叶南客
近年来,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改革引领、规模扩张、效益彰显,形成了不少新思路、新做法和新经验,呈现出制度趋于完善、结构趋于优化、门类趋于齐全、特色业态不断发展、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经营形态不断创新的产业发展新气象。但是,从总量来看,可谓“前有劲敌,后有追兵”。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绝对值与排名第一的广东差距巨大,广东的绝对值几近江苏的两倍。而与紧随江苏之后的山东、浙江差距不是很大;同时,从文化产业竞争力角度来看,江苏还存在着文化产品原创能力弱、文化产业园集聚力弱、企业品牌影响力弱和高端人才培育能力弱等问题。概括而言,对照率先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当前江苏文化产业发展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瓶颈与制约。
一、政策与制度创新薄弱
产业政策和地方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江苏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对于文化产业而言,政府的政策扶植只是一种前期的促进手段,关键是企业能够进入市场并为市场所接受。因此,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应与市场紧密结合,而不仅仅是制定一系列中长期的规划。而江苏的文化产业政策恰恰是比较注重中长期规划,缺少产业实际操作的政策。研究发现,上海、浙江等地在产业实际操作的政策制定方面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如上海在文化市场方面出台了较多的政策法规,主要侧重对娱乐场所的管理、规范——对营业性舞厅、音乐茶座、音乐餐厅,以及其他文化经营场所和营业性演出的管理规范。而江苏在此方面的政策处于“冷门”状态。浙江在网络文化产业的政策保护层面走在了前列,特别是其对动漫产业的政策支持方面,以“鼓励、扶持”作为政策取向。而江苏偏向于“加快动漫产业发展”。实际上,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广泛,江苏对网络文化管理力度相对较弱,特别是对网吧产业、互联网的规范政策欠缺。在市场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但在这一方面,江苏与全国一样,文化产业法规体系还不完善。目前江苏的文化产业政策以行政管理为主,而不是通过颁布各种法规对全行业进行宏观管理,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江苏是中国的人才大省,人才是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最可依赖的资源和最可争创的优势。江苏“十二五”规划明确将“科教兴省战略”提升为“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这为江苏文化人才的培育创造了条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苏是文化产业人才的高地,但尚未成为高峰。人才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键要素。英国创意城市研究专家查尔斯·兰德瑞根据规模阶段把创意城市划为10个等级,认为创意城市的根基在于7大要素,即人员的质量、意志与领导素质、人的多样性与获得各种人才(混合人群)、组织文化、培养强有力的地方认同、城市空间与设施以及网络与组织结构。7大要素中,直接与人相关的占了3个。可见,人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性。
江苏高校云集,但未能成为文化产业园区的核心与“种子”。云集科研力量和雄厚基础设施的高校资源,是文化产业,尤其是创意产业的核心与“种子”孵化器。如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美国的硅谷,中国上海的同济大学和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等。同济大学周边的知识经济产业圈,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溢出型创意产业园区。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挂靠校办企业开始,走出校园的“同家军”在学校边上营造了一条860米的“赤峰路同济现代建筑设计特色街”,大批企业开始在大学围墙外汇聚,并逐渐扩张成了“环同济建筑设计产业带”。江苏目前尚未形成这样的产业带。
高校是培育创意人才的重要机构。从20世纪90年代起,英国、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越来越重视创意产业,尤其是创意人才的系统培养。2003年开始,中国的众多高校也设置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招收本科生。江苏高校在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管理上,处于第二梯队。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82所高校开设有本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中山东8所(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是其中最早的2所),上海、湖南各6所,北京5所,浙江、江苏各4所,广东2所,等等。
在“211”高校中,共有74所高校设有文化产业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点。江苏仍处于第二梯队。与第一梯队的北京、上海相比,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差距甚大,江苏高校优秀的科教资源在这一层面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北京共有16所大学培养研究生,其中硕士点66个、博士点32个;上海有9所大学的硕士点39个、博士点18个;而江苏仅有8所大学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研究生,硕士点仅13个,博士点5个。随着江苏近年来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很显然,高校在培养专业文化产业人才上与社会需要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作为科教大省,江苏在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培养上未能发挥好自身的科教优势。
三、文化产业园集聚力弱
近年来,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较好,自2004年以来文化产业增加值以每年30%的增幅蓬勃发展,高于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聚集效应初显,江苏共有各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214个,其中包括4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10个国家级、27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江苏文化产业园区已走过了数量扩张性阶段,迈进了功能提升的门槛,正处于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之中,然而同时还存在着三大瓶颈:
园区数量众多,集聚区影响力有限。江苏文化产业园区的数量扩张在国内处于前列,但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江苏文化产业园区“量大质不高”,缺乏北京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深圳大芬村、浙江横店影视城、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高产出的集聚区。资料显示,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文化创意企业共6201家,实现总收入4339.1亿元,占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的比重为48%。其中亿元以上的文化创意企业有534家,实现收入3708亿元,贡献了示范区文化创意产业85%的收入。IBM、西门子、甲骨文、路透、联想、华为、百度等世界级IT企业研发中心,园区企业拥有专利和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4700多项,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并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形成引领态势。再如张江科技园区文化产业形成了以盛大网络、网易、九城等为首,云集众多网络游戏、休闲游戏、手机游戏开发、运营及相关产业链,2010年,园区经营总收入达1100亿元,其中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达120亿元,该园动漫企业占上海动漫产业规模的70%,数字内容产业占全国市场的10%,其中网络视听新媒体平台,用户规模超过1.75亿,占全国市场的42%,在网络视频市场占有率达60%。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则集聚了浙江三分之二的电视剧制作机构,华谊兄弟、华策影视等国内首批文化上市企业名列其中。此外,江苏的文化产业园区,尤其是国家级示范园区和基地影响力相对弱小。如文化部公布的2011年度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影响力评价结果显示,全国有10家企业入选2011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北京3家、广州2家、浙江2家、上海1家、湖南1家、云南1家,而江苏没有企业入选。endprint
文化产业园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同质化严重。调研发现,目前江苏文化产业园普遍存在功能定位不明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产业发展方向趋同,大小城市、同城市各区域文化产业园区行业趋同,重复设立的现象比较严重,区域联动与合作效应远未体现。以动漫产业为例,长三角城市群内共建设了11个国家级动漫基地,其中苏南地区就占了4个,这种无序的同质化倾向必将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影响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园区功能定位的不准确,还导致园区内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如许多定位综合功能园的园区为了单一追求入驻率,不顾及文化产业园区内部结构的要求,导致园区内部产业结构失衡,园区协调效应不能充分发挥。
缺乏以知识产权保护交易为主的机构型园区。文化产业是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标志,而机构型文化产业园区则是文化产业自身提档升级的重要体现和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调研发现,目前江苏文化产业园区功能的最大弱势恰恰是以知识产权交易为主的机构型园区的缺失,全省尚未形成一个公平交易、多方共赢的知识产权市场环境。南京的一项调查调查显示,26.35%的被访企业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秩序存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的情况,其中,计算机软件设计类、动漫游戏类、广播影视类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最为迫切。
四、文化产品原创能力相对不足
衡量业态的创新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仅是其中的一般指标,原创能力才是核心。虽然近年来江苏在支持文化与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品原创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与北京、广东、上海等地相比,江苏的文化与科技结合度还不够,企业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强,原创能力相对较弱。以动漫产业为例,2009年,江苏以69部40314分钟的产量位居全国第一;2010年,江苏动漫游戏产业继续位居全国第一,产量为88部52309分钟,占全国总产量(220530分钟)的23.7%;在全国动画基地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方面,江苏四家动漫基地全都榜上有名。但是,全国原创动画片生产企业前十名中,浙江有5家,占了总数的一半,而江苏仅无锡亿唐动画设计公司一家;就原创动画片部数而言,江苏共生产了10部,而央视动画公司则生产了20部,浙江5家公司共生产了20部;就原创动画时间而言,江苏为15904分钟,浙江则为31337分钟,是江苏的两倍。浙江中南卡通被认定为全国重点动漫企业,动漫出口量居全国第一,这表明江苏的动漫产业仍停留在来料加工等水平,尚未跨入原创高峰。而且,江苏文化企业原创产品的出口和衍生能力相对较弱。“通过提升创意、创新科技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是现代文化企业开拓市场,赢得消费者的重要着落点,许多重点企业都通过掌握一流技术占据了发展制高点。但江苏文化企业在这方面相对较弱。资料显示,湖南蓝猫动漫公司开发的《山猫吉咪历险记》、《山猫和吉咪》之快乐篇、《山猫和吉咪》之嘉年华等动画节目已经出口到美国、中东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发的图书、音像、玩具、文具、服装、鞋帽、餐具等跨越10多个行业的几千个衍生品,90%以上出口。虽然江苏也推出了《中华小子》等有影响力的动画片,但还鲜有类似上述衍生能力强的大型原创品牌。
五、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少,品牌缺乏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标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文化产业企业自身提档升级的重要体现和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但调研发现,江苏文化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浓,在全省4万多家文化企业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加工等企业除外)仅37家,占0.09%。而且,在地域分布上,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主要分布在苏中、苏北地区,其中南通最多,而苏南地区一家也没有。
从文化产业的竞争趋势来看,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经跨越了产品竞争的阶段,进人了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是企业形象的核心内容,是产品的卖点,优秀的品牌更是企业占有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和判识企业属性与能力的重要标尺。江苏的文化企业以中小企业见多,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缺少领军型人物,缺少品牌意识,企业产业质量相对较低,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与竞争力艺术表演团体、产业园区等不多。第二届中国文化品牌榜前50名中,江苏仅有凤凰传媒集团、扬子晚报和宜兴紫砂壶三家入选,仅占6%;而同期北京共有17个文化品牌入选,占34%;广东有56个品牌入选占20%;上海、湖南各有5个入选,均占10%。在前200名中,江苏仅有扬子晚报、凤凰传媒、宜兴紫砂壶、苏州苏绣、扬州工艺美术集团、江苏卫视、译林出版社、江苏演艺8家单位入选,占当届上榜品牌数的4%。在第一届获奖品牌数中,江苏仅有一家企业入选;而同时湖南则有16个品牌入选,仅领军人物就占了两席。
而且,江苏缺少旗舰型民营文化企业集团。目前江苏进入文化产业的各种资本还处于“小而散”的阶段,国有文化企业强尚缺少像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能与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展开竞争的大型民营文化产业集团。不可否认,江苏也涌现了我国第一家资产、销售双超百亿元的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我国第一家年经营收入超亿元的演艺企业——江苏演艺集团,2010年创收跃居全国省级台第一的江苏广电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苏总体上国有文化企业强、民营文化企业弱,国有文化企业在发展活力、发展后劲上都面临许多瓶颈与制约,如不加快改革现在有优势的可能很快就会丧失。
〔本文系“江苏文化强省研究基地”调研成果〕
(作者系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黄 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