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隐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4-06-25傅永福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隐性大树经验

傅永福

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用好教材、用巧多媒体等显性的学习资源外,更重要的是要成为隐性学习资源的开发者。隐性的学习资源具有“内隐性”,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起间接作用的客体,比如,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机智、班级风气等。它对学生的作用虽不如显性学习资源直接,但往往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习者,一旦对学习者产生影响,那将比显性学习资源更加深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隐性学习资源已越来越得到教师的认同,并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教师该如何开发和利用课堂的隐性学习资源,发挥它们的作用呢?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开发教师教学智慧,发挥生成性隐性学习资源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主导作用,是课堂的教学组织者。教师这个要素不仅因为在情感方面支持着学习者,也因为由教师自身知识、经验转化的智慧而凸现其重要性。教师的课堂智慧更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隐性学习资源。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这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例如,笔者在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一课时,上课铃响后两分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还没回教室,是什么原因呢?这时,班长跑来汇报,有位同学的风筝挂在大树上了,大伙正在帮他想办法。大树,这不正是与我们学校同龄的“百岁老树”吗,我很早以前就想让学生好好了解这棵大树了。“走,上操场去。”随着笔者果断的指令,学生大声欢呼,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大树底下(这时笔者惊叹地发现,所有的学生比在教室里上课还自觉)。谁有办法把“孙悟空”请下来?“等大风来了把它吹下来”“拿棍子把它钩下来”“架长梯把它取下来”……接过学生的话,笔者又抛出一个问题:“那么我们需要多长的棍子或梯子呢?”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测量大树的高度上来了。“用气球升空的方法测”“用镜子照的方法测”(这位学生刚好看过电视节目——“不可能的任务”)“用量影子的方法来测”(有两位平时在班里最调皮的小男孩说着便开始了他们的测量工作)……不一会儿,那两位学生来汇报结果,大树的影子是其中一个小男孩影子的15倍,可这两个学生遇到了一个难题,他们只写出了计算大树高度的方法“1.38×15”,笔者突然发现这正好是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例题。于是,笔者组织大家一起来讨论这道题的算法。首先把这位小男孩的身高用厘米作单位表示出来,得到“138×15”,于是就开始了这堂课的新知教学,由于测量大树的高度是学生自身的需求,所以都想早点算出结果。虽然这堂课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观察大树上,但一点也没有影响学生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这一事例正好说明,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只有充分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才能发挥生成性隐性学习资源的作用。

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发挥动态性隐性学习资源的作用

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对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相关的经验。儿童的生活经验是指小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具有自然性、生成性、发展性等特点。任何学习都是在先前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又会导致经验系统的变化,在这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习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第一类:可以直接拿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当充分地加以挖掘和利用,很好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如长方体和正方体、人民币的认识)。

第二类:可以通过类比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经验,这样的生活经验,从表面上看似乎不能与数学知识的学习构成什么直接联系,但却可以通过类比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应用这种方式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形象、更易于理解(如学习“循环小数”时,教师可以激活儿童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日升日落、白天黑夜周而复始的经验来帮助他们理解“循环小数”中“循环”的含义)。

第三类:可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的丰富性也必然导致有些生活经验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有些经验本身便是错误的(如学习“质量单位”时,学生对于“质量”的理解,往往会与其在生活中理解的“质量”概念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产生混淆)。对于这一类的生活经验教师必须正视,因为经验无论正误,往往都会根深蒂固地植根于学生的记忆中,想强制性地加以取代必然会影响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在学习活动中,他们总是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动态性隐性学习资源的作用。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才会更加关注学生,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客观性隐形学习资源的作用

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校风、班风和课堂上的气氛等。学习环境对学生来说是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一个积极、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学习中具有激励功能、陶冶功能和益智功能。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这种积极向上、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让这一客观存在的隐性学习资源充分发挥功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

(一)激励功能

学习环境的激励功能,是指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学习的无限热情,提高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度。

(二)陶冶功能

学习环境的陶冶功能,是指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养成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实践证明,优雅美观、整洁文明的校园,窗明几净、生机盎然的学习环境,积极向上的班风、校风,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等等,都是可供陶冶情感、培养品质的有利的环境条件。

(三)益智功能

学习环境的益智功能,是指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智力活动的效率。美国心理学家莫维尔认为,情绪是智慧的高级组织者,情绪能够指导认知过程和影响推理。情绪对智力活动的影响具有两重性,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活动,沮丧、愤怒的情绪则不利于智力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创设和谐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来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

教师通过对课堂隐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在开发研究课堂隐性学习资源的同时,学习环境这一客观存在的隐性学习资源不再被人忽略。教师的智慧得到了关注,提高了课堂教学艺术,使教师成为一个主观能动的隐性学习资源。承认学生是隐性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利用,使数学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当学生成为课堂隐性学习资源的同时,学习成为了他们的需求,课堂成为了他们的乐园。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人民路小学 323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隐性大树经验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大树的日常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大树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大树的梦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