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情育情 以情启思

2014-06-25于萍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反方真情算式

于萍

吴老师用真情诠释生命的课堂,以师情孕育生情,以真情启迪思维。她的课像一条涓涓的小溪,带着真情,流淌到每个孩子的身边,流进每个孩子的心里。品味吴老师那承载教学艺术与育人使命的课堂,“真情”是最突出且最有力的字眼。她用真情诠释生命课堂的深刻内涵,她用真情润泽学生的心灵,用真情培植课堂的和谐环境,用真情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愿望,用真情点燃孩子创新的思维火花。我们可以从这里读出真情带给课堂的生命力,感受学生生命成长的脉动。

一、以情激趣——创造敢说敢为的氛围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要想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必要的前提,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敢说敢为的宽松氛围。吴老师就是这样,为孩子们创造了敢说敢为的氛围。她总能用最短的时间黏住孩子们的心,激起孩子想学的兴趣。

(一)以真情引领“走进门”

学生以怎样的情感投入学习,对于一节课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课前沟通能为整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吴老师在简短的课前沟通中,用温暖的话语和微笑传递着教师的真情,激起了学生“走进课堂”的愿望。

温暖的课前1分半钟

在一次公开课上,吴老师面带微笑走到学生面前,热情地说道:“同学们大家好!”可学生却没有回应。

吴老师继续面带微笑地说:“同学们,你们好啊!”

学生像被叫醒似的,齐声答道:“老——师——好——”

吴老师继续亲切地说:“四面八方坐满了老师,吴老师拜托大家一件事,发言的时候声音要尽可能的大,让最后一排的老师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好吗?”

“好——”学生声音洪亮地齐声答道。

吴老师却及时地指出:“不拖长音,正常交流。你们说好吗?”

“好!”学生齐声喊道。

吴老师又亲切地说:“不用喊着说,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可以吗?”

“可以。”学生轻快地答道。

“这就对了。谁愿意跟老师大声地说句话?请你来。”吴老师将话筒递到了身边的一个男孩面前。小男孩怯生生地站了起来,却没有说话。吴老师及时收回话筒,轻轻地摸着他的头,依旧微笑地说:“还没想好呢?没关系,再想想看。”

“老师,我叫何雨桐。”一个女孩大胆地站了起来。

“何雨桐同学,你好。吴老师认识了你,一会儿吴老师会慢慢地认识你们每一位。”

就这样,在短短1分半钟的课前对话中吴老师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每个学生都带着信心、带着期待走进数学课堂。学生面临陌生的教师和环境,难免会紧张,这时的课前谈话是有必要的,这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理解和尊重。“接不上话”的小男孩得到了理解和宽容,大胆介绍自己的小女孩得到了温暖的问候和鼓励,还有更多没来得及站起来的学生也从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中获得了信心和期待,学生与教师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消除了陌生,拉近了心理距离。

与此同时,吴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又不是一味地鼓励和包容,她并没有放过学生的“问题”,而是很巧妙地对学生不自然的语言方式进行了指导和纠正,为整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各方面的充分准备。

(二)以真情关注“每一个”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先听懂数学,学会数学。只有听懂了、学会了,才可能喜欢上数学。吴老师在课堂上总是细心关注每一个学习者,精心呵护每一个新想法,不留“死角”。真正的教育公平就在教师对“每一个”的关注中实现。

一个都不能落下

在“乘法分配律”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小片段。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如下图)分别提出了“左右两边的花坛一共有多少朵花”以及“左右两个花坛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的问题。

吴老师让学生任选其一试着列综合算式解答。这时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思考,写下了自己的理解。吴老师在坐位间巡视,不错过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接着,吴老师让有不同想法的学生将自己解题的算式写在了黑板上,还不时地鼓励学生:“只要方法不一样的就可以写到黑板上来。”在教师的鼓励下,先后有四名学生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下了自己的算式。

课堂上让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教师基于学生的课堂生成和实际需求继续展开教学是吴老师的教学特色之一。类似的,在一些青年教师的课堂中,给学生创造开放空间后,教师总会担心学生是否能够说(或写)出教师预设的各种情况。因此巡视时,教师主要关注的是“谁写的有价值”,一旦教师“需要的”出现了,那么就会急忙地继续往下进行。表面的“顺利”是否隐藏了“被忽视的”和“被落下的”,教师常常关注不到,或关注不足。然而,此时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却没有简单地“继续下去”,而是出现了下面的细节:

吴老师从黑板前走到学生中间,问道:“一个方法都没有写出来的有没有?也就是写出一种方法也有困难的有没有?举手老师会去帮助你。”吴老师仔细地关注着每一名学生的表情,甚至还随机询问了一名学生:“你求的是什么?”该生答道:“面积是140平方米。”吴老师又将话筒递到了另一名学生面前:“你求的是什么?”“花有160朵。”吴老师继续面向全班问道:“谁求的是花的数量?请你挥挥手。”吴老师的目光扫过每一只挥动的小手。接着又问道:“谁求的是面积?也请你们挥挥手。谁跟大家的结果不一样?”问完这个问题,吴老师静静地等了几秒钟。环顾了课堂中的每个角落,确认没有人举手了又继续说道:“哦,没有。好的,那我们继续研究。”

吴老师在课堂上就是这样用心地关注着每一个学生。她耐心细致的询问是对课堂中每一个思考者的尊重,同时也是对学生每一点创造的呵护。吴老师用朴实而真诚的语言激励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和愿望。同时,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学习”,就要做到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掉队”,尤其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

吴老师善于在课堂上洞察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这是帮助他们从不会到会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为学生营造“学会”的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吴老师曾提出“听懂了,才会喜欢”,不让任何一名学生落在成长的途中。endprint

(三)以真情助推“你能行”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课堂上要给足学生主动探究和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的氛围中自由活动、自主探索、相互对话、彼此启发。教会学生对话,就是教会学生思考。这是学生获得真知、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吴老师正是用教师的信任、尊重和宽容为学生搭设这样的时空,用师爱唤醒、呵护学生的智慧,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我能行”。

悄悄话的力量

在一次数学课上,吴老师一如既往地让有不同想法的学生将自己的算式写在黑板上。但接下来,吴老师并没有像其他教师那样,由教师当“裁判”逐一评判,而是将分析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对话的过程中彼此启发,形成共识,完善认知。但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巧妙的点拨、及时的评价。

课堂上,吴老师指着黑板上的一个算式,请算式的“主人”拿起话筒与大家对话。可这个男孩拿起话筒却只说了一句:“这是我的。”然后尴尬地站在那里。身边的吴老师并没有着急,而是面带微笑地走到男孩身边,趴在他的耳边小声地说了说。只见这个男孩的脸上扬起了欣喜的笑容,接着自信地拿起话筒说道:“这是我的算式,你们对我的算式有什么想问的?”接着他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还不时地追问:“你听懂了没?”俨然像一位小老师。在吴老师的提示下,他还将回答问题的机会给了其他的同学。

吴老师用一句神奇的悄悄话,化解了男孩的尴尬,不仅教会了他对话的方式,更为全班同学营造了一个平等、宽松的交流氛围。在吴老师的课堂里经常能够听到掌声,那些掌声通常是送给富有创造性想法的学生,还会送给那些出了错、跌倒后自己爬起的学生。吴老师就是这样用儿童喜爱的方式走进儿童的心理世界,她成了学生的伙伴,一起玩,一起学,一同快乐,一同成长。

吴老师在关注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更会关注他们是否掌握会学的方法。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常常可以自由地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这里饱含着教师的宽容与期待,吴老师用真情为学生营造了敢说敢为的氛围,教师的真情就是一个个关注的眼神、一句句鼓励的话语、一次次轻轻的抚慰……吴老师善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点发现,哪怕它不那么完美,不那么精深。教育就是唤醒,唤醒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智慧,唤醒学生的创造力。

二、以情导学——呵护生命成长的力量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障碍是很正常的,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体现在以恰当的时机、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跨越学习的障碍。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敢说敢为,敢于暴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到困惑的问题。吴老师则用真情呵护学生成长中的每一次努力,或是失误,或是成功,总会有吴老师的微笑相伴。

(一)以“问题”呼唤“期待”

许多教师常感慨,学生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总能全情地投入,深入地思考,愉悦地交流。吴老师正是用自己的真情去启发学生思考、提问、交流和分享。用自己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期待培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浓期待。

带着期待开始学习

在“认识方程”一课的学习伊始,吴老师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下了“方程”两个字,说道:“今天我们来学习方程,你们对‘方程有哪些了解,或有哪些问题吗?”这时学生开始了静静地思考,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什么是方程?”吴老师及时点评:“多好的问题啊!”短短的一句话给了提问者极大的鼓励,于是又有学生接着问道:“用方程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方程有什么用?”吴老师欣喜地告诉学生:“你们提的问题越来越深刻。是呀,在没有方程的日子里,我们过得挺好。今天要学习新的知识方程,它对我们解决问题会有帮助吗?大家就带着这么多问题,带着对方程这个新话题的期待,一起开始学习。”

期待是一种心理状态,更是一种成长的力量。对学习充满期待的学生又怎能不爱学、不乐学呢?吴老师将“启思”的机会留给了学生,并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提问,可以说教师的问题唤醒了学生的“问题”,学生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又为整节课的学习涂上了期待的色彩。

同是这节课,在判断“a-15”是不是方程时,学生中出现了争议。起初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吴老师没有急着给出答案,而是给学生留了几秒静静思考的时间,渐渐地有不同声音出现了。于是吴老师请持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代表进行对话。反方学生首先发问:“请问什么是方程?”正方说:“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反方继续问:“请问这个是等式吗?”正方学生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笑嘻嘻地说:“不是。”反方同学又追问道:“那你怎么说它是方程呢?”这时和反方观点一致的学生都笑了,争论带来了欢笑,欢笑带来了学生丰富的收获和快乐的成长。

吴老师爱学生、尊重学生,但吴老师不会漠视学生的错误。当学生出错时,吴老师总会想办法指出,绝不姑息。神奇的是,在吴老师面前犯错的学生不会觉得难堪和懊恼,而是欣然接受,甚至是豁然开朗!因为吴老师与他们总是平等的,她用心去读懂学生,走近学生,真正地成了陪伴学生成长的大朋友。

(二)用“期待”唤醒“成长”

课堂上,无论坐在哪儿都可以感受到吴老师的热情、关注和尊重,哪怕是坐在不起眼的角落里。

“千万别叫我,我肯定不会”

吴老师在一次借班上课前,这个班的数学教师“叮嘱”吴老师:“坐在教室最后一排靠墙角位置的是个学习成绩很差的插班生。”吴老师立即将目光投向了那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那个学生正用怯生生的眼神望着吴老师。吴老师和全班同学进行了简短的交流之后,走到了他的身边。提到学习数学,他表示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老师,我妈说我脑子有毛病,不是学习的料。”吴老师便试着与他商量“今天上课我提比较简单的问题,请你先回答怎么样?”他连连摇头:“千万别叫我,我肯定不会。”

吴老师立即意识到这个孩子需要一次超越,一次从“墙角”走向“舞台”的超越,这离不开教师的帮助。于是在小组讨论中,吴老师首先走到他们组,耐心地聆听他的想法,与他交流。几经鼓励,他终于勇敢地举起了右手。虽然是在教室的一角,虽然这只小手举得不快,也不高,但却立刻被吴老师看到。于是欣喜的微笑,鼓励的话语,甚至是热烈的掌声,成为了“勇敢”换来的收获。吴老师还不忘再次鼓励他:“今天你在同伴们面前风光而洒脱,但愿这能成为你走向进步、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可以想象这样的一节数学课会给这个学生留下什么,其实,每个班级都会有些“坐在墙角”的学生,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吴老师的真情就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不放弃”,她总是及时地捕捉到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努力制造机会,让这些“坐在墙角”的学生也有机会体验成功,有机会跨越学习的困难,有机会找回属于自己的自信……教育是一种呵护,是一种成全,更是一种超越。

“情”是吴老师为人、为师的显著特点,她用真情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用真情去诠释每一节课。吴老师用真情不仅仅传递给学生美妙的数学知识,更让学生品味着学习的快乐,感受成长的力量。这是一份真情对真情的孕育,这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唤醒,这便是吴老师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要读懂吴老师,就要读懂她的这份真情,读懂她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

(北京小学 100053)endprint

(三)以真情助推“你能行”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课堂上要给足学生主动探究和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的氛围中自由活动、自主探索、相互对话、彼此启发。教会学生对话,就是教会学生思考。这是学生获得真知、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吴老师正是用教师的信任、尊重和宽容为学生搭设这样的时空,用师爱唤醒、呵护学生的智慧,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我能行”。

悄悄话的力量

在一次数学课上,吴老师一如既往地让有不同想法的学生将自己的算式写在黑板上。但接下来,吴老师并没有像其他教师那样,由教师当“裁判”逐一评判,而是将分析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对话的过程中彼此启发,形成共识,完善认知。但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巧妙的点拨、及时的评价。

课堂上,吴老师指着黑板上的一个算式,请算式的“主人”拿起话筒与大家对话。可这个男孩拿起话筒却只说了一句:“这是我的。”然后尴尬地站在那里。身边的吴老师并没有着急,而是面带微笑地走到男孩身边,趴在他的耳边小声地说了说。只见这个男孩的脸上扬起了欣喜的笑容,接着自信地拿起话筒说道:“这是我的算式,你们对我的算式有什么想问的?”接着他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还不时地追问:“你听懂了没?”俨然像一位小老师。在吴老师的提示下,他还将回答问题的机会给了其他的同学。

吴老师用一句神奇的悄悄话,化解了男孩的尴尬,不仅教会了他对话的方式,更为全班同学营造了一个平等、宽松的交流氛围。在吴老师的课堂里经常能够听到掌声,那些掌声通常是送给富有创造性想法的学生,还会送给那些出了错、跌倒后自己爬起的学生。吴老师就是这样用儿童喜爱的方式走进儿童的心理世界,她成了学生的伙伴,一起玩,一起学,一同快乐,一同成长。

吴老师在关注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更会关注他们是否掌握会学的方法。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常常可以自由地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这里饱含着教师的宽容与期待,吴老师用真情为学生营造了敢说敢为的氛围,教师的真情就是一个个关注的眼神、一句句鼓励的话语、一次次轻轻的抚慰……吴老师善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点发现,哪怕它不那么完美,不那么精深。教育就是唤醒,唤醒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智慧,唤醒学生的创造力。

二、以情导学——呵护生命成长的力量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障碍是很正常的,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体现在以恰当的时机、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跨越学习的障碍。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敢说敢为,敢于暴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到困惑的问题。吴老师则用真情呵护学生成长中的每一次努力,或是失误,或是成功,总会有吴老师的微笑相伴。

(一)以“问题”呼唤“期待”

许多教师常感慨,学生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总能全情地投入,深入地思考,愉悦地交流。吴老师正是用自己的真情去启发学生思考、提问、交流和分享。用自己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期待培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浓期待。

带着期待开始学习

在“认识方程”一课的学习伊始,吴老师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下了“方程”两个字,说道:“今天我们来学习方程,你们对‘方程有哪些了解,或有哪些问题吗?”这时学生开始了静静地思考,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什么是方程?”吴老师及时点评:“多好的问题啊!”短短的一句话给了提问者极大的鼓励,于是又有学生接着问道:“用方程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方程有什么用?”吴老师欣喜地告诉学生:“你们提的问题越来越深刻。是呀,在没有方程的日子里,我们过得挺好。今天要学习新的知识方程,它对我们解决问题会有帮助吗?大家就带着这么多问题,带着对方程这个新话题的期待,一起开始学习。”

期待是一种心理状态,更是一种成长的力量。对学习充满期待的学生又怎能不爱学、不乐学呢?吴老师将“启思”的机会留给了学生,并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提问,可以说教师的问题唤醒了学生的“问题”,学生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又为整节课的学习涂上了期待的色彩。

同是这节课,在判断“a-15”是不是方程时,学生中出现了争议。起初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吴老师没有急着给出答案,而是给学生留了几秒静静思考的时间,渐渐地有不同声音出现了。于是吴老师请持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代表进行对话。反方学生首先发问:“请问什么是方程?”正方说:“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反方继续问:“请问这个是等式吗?”正方学生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笑嘻嘻地说:“不是。”反方同学又追问道:“那你怎么说它是方程呢?”这时和反方观点一致的学生都笑了,争论带来了欢笑,欢笑带来了学生丰富的收获和快乐的成长。

吴老师爱学生、尊重学生,但吴老师不会漠视学生的错误。当学生出错时,吴老师总会想办法指出,绝不姑息。神奇的是,在吴老师面前犯错的学生不会觉得难堪和懊恼,而是欣然接受,甚至是豁然开朗!因为吴老师与他们总是平等的,她用心去读懂学生,走近学生,真正地成了陪伴学生成长的大朋友。

(二)用“期待”唤醒“成长”

课堂上,无论坐在哪儿都可以感受到吴老师的热情、关注和尊重,哪怕是坐在不起眼的角落里。

“千万别叫我,我肯定不会”

吴老师在一次借班上课前,这个班的数学教师“叮嘱”吴老师:“坐在教室最后一排靠墙角位置的是个学习成绩很差的插班生。”吴老师立即将目光投向了那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那个学生正用怯生生的眼神望着吴老师。吴老师和全班同学进行了简短的交流之后,走到了他的身边。提到学习数学,他表示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老师,我妈说我脑子有毛病,不是学习的料。”吴老师便试着与他商量“今天上课我提比较简单的问题,请你先回答怎么样?”他连连摇头:“千万别叫我,我肯定不会。”

吴老师立即意识到这个孩子需要一次超越,一次从“墙角”走向“舞台”的超越,这离不开教师的帮助。于是在小组讨论中,吴老师首先走到他们组,耐心地聆听他的想法,与他交流。几经鼓励,他终于勇敢地举起了右手。虽然是在教室的一角,虽然这只小手举得不快,也不高,但却立刻被吴老师看到。于是欣喜的微笑,鼓励的话语,甚至是热烈的掌声,成为了“勇敢”换来的收获。吴老师还不忘再次鼓励他:“今天你在同伴们面前风光而洒脱,但愿这能成为你走向进步、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可以想象这样的一节数学课会给这个学生留下什么,其实,每个班级都会有些“坐在墙角”的学生,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吴老师的真情就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不放弃”,她总是及时地捕捉到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努力制造机会,让这些“坐在墙角”的学生也有机会体验成功,有机会跨越学习的困难,有机会找回属于自己的自信……教育是一种呵护,是一种成全,更是一种超越。

“情”是吴老师为人、为师的显著特点,她用真情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用真情去诠释每一节课。吴老师用真情不仅仅传递给学生美妙的数学知识,更让学生品味着学习的快乐,感受成长的力量。这是一份真情对真情的孕育,这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唤醒,这便是吴老师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要读懂吴老师,就要读懂她的这份真情,读懂她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

(北京小学 100053)endprint

(三)以真情助推“你能行”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课堂上要给足学生主动探究和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的氛围中自由活动、自主探索、相互对话、彼此启发。教会学生对话,就是教会学生思考。这是学生获得真知、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吴老师正是用教师的信任、尊重和宽容为学生搭设这样的时空,用师爱唤醒、呵护学生的智慧,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我能行”。

悄悄话的力量

在一次数学课上,吴老师一如既往地让有不同想法的学生将自己的算式写在黑板上。但接下来,吴老师并没有像其他教师那样,由教师当“裁判”逐一评判,而是将分析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对话的过程中彼此启发,形成共识,完善认知。但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巧妙的点拨、及时的评价。

课堂上,吴老师指着黑板上的一个算式,请算式的“主人”拿起话筒与大家对话。可这个男孩拿起话筒却只说了一句:“这是我的。”然后尴尬地站在那里。身边的吴老师并没有着急,而是面带微笑地走到男孩身边,趴在他的耳边小声地说了说。只见这个男孩的脸上扬起了欣喜的笑容,接着自信地拿起话筒说道:“这是我的算式,你们对我的算式有什么想问的?”接着他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还不时地追问:“你听懂了没?”俨然像一位小老师。在吴老师的提示下,他还将回答问题的机会给了其他的同学。

吴老师用一句神奇的悄悄话,化解了男孩的尴尬,不仅教会了他对话的方式,更为全班同学营造了一个平等、宽松的交流氛围。在吴老师的课堂里经常能够听到掌声,那些掌声通常是送给富有创造性想法的学生,还会送给那些出了错、跌倒后自己爬起的学生。吴老师就是这样用儿童喜爱的方式走进儿童的心理世界,她成了学生的伙伴,一起玩,一起学,一同快乐,一同成长。

吴老师在关注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更会关注他们是否掌握会学的方法。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常常可以自由地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这里饱含着教师的宽容与期待,吴老师用真情为学生营造了敢说敢为的氛围,教师的真情就是一个个关注的眼神、一句句鼓励的话语、一次次轻轻的抚慰……吴老师善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点发现,哪怕它不那么完美,不那么精深。教育就是唤醒,唤醒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智慧,唤醒学生的创造力。

二、以情导学——呵护生命成长的力量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障碍是很正常的,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体现在以恰当的时机、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跨越学习的障碍。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敢说敢为,敢于暴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到困惑的问题。吴老师则用真情呵护学生成长中的每一次努力,或是失误,或是成功,总会有吴老师的微笑相伴。

(一)以“问题”呼唤“期待”

许多教师常感慨,学生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总能全情地投入,深入地思考,愉悦地交流。吴老师正是用自己的真情去启发学生思考、提问、交流和分享。用自己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期待培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浓期待。

带着期待开始学习

在“认识方程”一课的学习伊始,吴老师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下了“方程”两个字,说道:“今天我们来学习方程,你们对‘方程有哪些了解,或有哪些问题吗?”这时学生开始了静静地思考,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什么是方程?”吴老师及时点评:“多好的问题啊!”短短的一句话给了提问者极大的鼓励,于是又有学生接着问道:“用方程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方程有什么用?”吴老师欣喜地告诉学生:“你们提的问题越来越深刻。是呀,在没有方程的日子里,我们过得挺好。今天要学习新的知识方程,它对我们解决问题会有帮助吗?大家就带着这么多问题,带着对方程这个新话题的期待,一起开始学习。”

期待是一种心理状态,更是一种成长的力量。对学习充满期待的学生又怎能不爱学、不乐学呢?吴老师将“启思”的机会留给了学生,并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提问,可以说教师的问题唤醒了学生的“问题”,学生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又为整节课的学习涂上了期待的色彩。

同是这节课,在判断“a-15”是不是方程时,学生中出现了争议。起初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吴老师没有急着给出答案,而是给学生留了几秒静静思考的时间,渐渐地有不同声音出现了。于是吴老师请持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代表进行对话。反方学生首先发问:“请问什么是方程?”正方说:“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反方继续问:“请问这个是等式吗?”正方学生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笑嘻嘻地说:“不是。”反方同学又追问道:“那你怎么说它是方程呢?”这时和反方观点一致的学生都笑了,争论带来了欢笑,欢笑带来了学生丰富的收获和快乐的成长。

吴老师爱学生、尊重学生,但吴老师不会漠视学生的错误。当学生出错时,吴老师总会想办法指出,绝不姑息。神奇的是,在吴老师面前犯错的学生不会觉得难堪和懊恼,而是欣然接受,甚至是豁然开朗!因为吴老师与他们总是平等的,她用心去读懂学生,走近学生,真正地成了陪伴学生成长的大朋友。

(二)用“期待”唤醒“成长”

课堂上,无论坐在哪儿都可以感受到吴老师的热情、关注和尊重,哪怕是坐在不起眼的角落里。

“千万别叫我,我肯定不会”

吴老师在一次借班上课前,这个班的数学教师“叮嘱”吴老师:“坐在教室最后一排靠墙角位置的是个学习成绩很差的插班生。”吴老师立即将目光投向了那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那个学生正用怯生生的眼神望着吴老师。吴老师和全班同学进行了简短的交流之后,走到了他的身边。提到学习数学,他表示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老师,我妈说我脑子有毛病,不是学习的料。”吴老师便试着与他商量“今天上课我提比较简单的问题,请你先回答怎么样?”他连连摇头:“千万别叫我,我肯定不会。”

吴老师立即意识到这个孩子需要一次超越,一次从“墙角”走向“舞台”的超越,这离不开教师的帮助。于是在小组讨论中,吴老师首先走到他们组,耐心地聆听他的想法,与他交流。几经鼓励,他终于勇敢地举起了右手。虽然是在教室的一角,虽然这只小手举得不快,也不高,但却立刻被吴老师看到。于是欣喜的微笑,鼓励的话语,甚至是热烈的掌声,成为了“勇敢”换来的收获。吴老师还不忘再次鼓励他:“今天你在同伴们面前风光而洒脱,但愿这能成为你走向进步、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可以想象这样的一节数学课会给这个学生留下什么,其实,每个班级都会有些“坐在墙角”的学生,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吴老师的真情就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不放弃”,她总是及时地捕捉到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努力制造机会,让这些“坐在墙角”的学生也有机会体验成功,有机会跨越学习的困难,有机会找回属于自己的自信……教育是一种呵护,是一种成全,更是一种超越。

“情”是吴老师为人、为师的显著特点,她用真情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用真情去诠释每一节课。吴老师用真情不仅仅传递给学生美妙的数学知识,更让学生品味着学习的快乐,感受成长的力量。这是一份真情对真情的孕育,这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唤醒,这便是吴老师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要读懂吴老师,就要读懂她的这份真情,读懂她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

(北京小学 100053)endprint

猜你喜欢

反方真情算式
风雨真情
真情
辩论赛
一次精彩的辩论会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真情是不虚、不私、不妄之情
元旦辩论会
想一想,填一填,分一分,摆一摆
“抗冰雪,献真情”救灾款物捐赠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