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探究过程 建设有效课堂

2014-06-24王斌清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氧气溶液探究

王斌清

一、营造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教师只是主体的“首席”。“教师牵着学生走”或“教师跟着学生走”都有片面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也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

教师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师生在互动交流中一起高效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例如,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学习中,教师就可以从实验室拿来三块金属铁、铜和银,让学生自由猜想它们的活动性,从而为学生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充满宽容的课堂氛围。在此氛围中,教师可以主动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可以主动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各种便利,也可以主动承担一部分探究工作。

二、设计探究学习的过程方法

探究学习过程方法的设计,要把握好课程标准的深度和广度,符合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因此,教师应统揽全局、科学规划。

另外,还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如在探究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在学生还不会进行合作学习的情况下,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按动手能力、接受能力差异协调好小组内成员间的关系,并在方法上对学生如何开展合作学习予以指导。

三、创设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

情景创设是激发学生主动性的重要环节,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如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教学中,教师可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①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说明空气的存在?②如何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③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里所含的氧气,可用什么方法?除去时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④有哪些因素可能对结果的测定有影响……

教师再引导学生考虑这些实验的基本思路,分组讨论后确定实验方案。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学生可以知道空气的组成,也可以学到从混合物除去某气体及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四、注重探究学习的实验教学

在实验中学习化学,学生会体验到无限的乐趣,会加快提高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并能培养相互合作的意识。如为了探究“酸和碱溶液能否发生反应”这个问题,根据设计方案,张明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他又用滴管连续滴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由此证明酸和碱溶液能发生反应。此时,探究并没有停止。部分同学认为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而王亮同学则认为溶质中可能还有硫酸。于是,同学们在张明所做实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又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王亮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注:如果溶液未变为红色,则可能不含硫酸)。

可见,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把握探究学习的收放时机

在强调“探究、实践、创新”的课程主旋律下,需要师生共同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有效课堂,但往往容易出现“一放就乱”或“一收就死”的局面。

如在“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的学习时,一方面要按新课程的要求,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热情鼓励学生质疑,如有的学生提出碳酸钡与硫酸铜溶液能否反应的问题时,教师应在合适的时机或适宜的阶段“放”,让学生去主动探究。另一方面,在重点的地方或当学生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时,教师就要及时地“收”,如在讲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实质时,可制作一个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微观的FLASH动画,并进行精辟讲解或点拨。教师切忌将自己的经验、方法、价值观强加给学生。

责任编辑 严 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氧气溶液探究
火星上成功制造出氧气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象外之象——牛健哲《溶液》短评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例析高考对“pH+pH=14”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