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下水文”这根“拐”

2014-06-24熊冬梅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水文习作校园

熊冬梅

“下水文”是指教师根据学生作文的命题和要求,亲自动笔写成并用于指导学生的文章,也就是教师写的范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借助“下水文”指导学生习作,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模仿或借鉴的范例,而且能激发其习作兴趣,消除其畏惧心理和无助感。

一、用“下水文”指导学生观察

作文内容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小学生觉得作文难写,原因之一是不会观察生活,对身边的事视而不见。如果教师能经常用“下水文”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就会逐步积累观察经验,从而养成自觉、主动地观察事物的习惯。

刚开始练习写景时,大多数学生理不清观察顺序,也缺乏重点观察与描写的意识。这时,教师的“下水文”就能起到很好的“引路”作用。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要求学生观察校园,并写一篇习作。习作前,教师先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观察校园。观察时重点引导他们观察绿化带里的小树、绿草、鲜花,以及南教学楼下的两棵桂花树、五颗黄杨树及厕所旁那片小竹林。尤其是把校园东边的植物园作为重点观察对象,那里有五层教学楼高的法国梧桐,有一排笔直、细高的杉树,还有占了半面墙的爬山虎。学生边观察边描述,气氛十分热烈。

回到教室后,教师先展示自己写的“下水文”,文章完全是按刚才参观的顺序写的,然后让学生习作。不出所料,这次习作效果很好,绝大多数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了作文,部分作文还很优秀。

二、用“下水文”引导谋篇布局

初学作文的学生对文章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过渡、如何安排详略和顺序等缺乏基本经验,而这些对提高作文质量又很重要。这时,就需要有“下水文”的指导。

在指导学生写四年级上册的《童年趣事》时,教师发现学生习作的开头千篇一律:“童年,我经历了很多事情,不过最有趣的是这样一件事。”这样写虽然入题简洁,但缺乏新意、缺乏个性。于是,教师当即“下水”,为学生展示了几种开头方法。一是设问式:“童年是什么?童年是一支摇篮曲,童年是一幅山水画,童年是一首歌……”二是排比式:“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就像春天的大花园;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就像一路欢唱的小溪;童年是清香甜美的,就像一杯让人回味无穷的奶茶……”三是比喻式:“如果说童年是一条小河,那么童年发生的事情就是一朵朵浪花……”这样一引导,学生们在习作时有了各有特色的开头。

再比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要求学生练习通过具体事情写人物,而大多数学生不知如何过渡。这时,教师及时展示了自己写的“下水文”——《我的老师》。文中写了老师上课幽默风趣后,又写了这位老师板书很美观,让学生羡慕和佩服。如果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没有过渡句,文章前后就不连贯。为此,文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刘老师不但上课幽默风趣,而且板书美观,让同学们羡慕、佩服。”一组关联词、一个简短的句子,把这位老师两方面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使文章语势贯通。学生读后自然地理解了过渡句的作用,也悟出了过渡句的大致写法。

三、用“下水文”引导遣词造句

小学生作文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词汇贫乏,写不出生动的句子。这也可以用“下水文”来引导。教师运用“下水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词汇,并让他们直观地认识排比、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他们就会潜移默化地借鉴运用这些知识,从而提高习作质量。

比如,指导学生写《美丽的校园》时,部分学生虽然抓住了校园的景物来写,但语言不生动,没有写出景物的特点。教师在展示自己的“下水文”时,特意用红笔划出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的句子。如,“那一排杉树细高而笔直,非常整齐地挺立在植物园旁边,就像一队站岗的军人日夜守护着校园……”“那半墙的爬山虎的叶子嫩嫩的、绿绿的、密密的。微风吹过,叶子随风摆动,像是跳着欢快的舞蹈。”学生读后深受感染与启发,于是,在习作中也尝试着写了一些这样的句子,使习作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下水文”的作用不局限于此。应该注意的是,“下水文”只不过是拐杖,当学生学会了走路后,教师就要及时地扔掉这根拐杖。

责任编辑 姜楚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文习作校园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