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网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

2014-06-24文/周

传媒 2014年20期
关键词:报网人民网传统媒体

文/周 贺

近几年,“媒体融合”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中央敏锐把握媒体变革大势,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新型媒体集团”等一系列新举措、新理念。这些新理念、新业态,刷新了人们的认识,更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顺应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在人民日报社领导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力量的关心和帮助下,人民网自立网伊始,就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媒体融合发展道路。特别是近几年,通过整合拓展报网资源,积极应用各种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和业务模式,使人民网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在媒体融合发展上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笔者以人民网在报网互动、传播渠道融合、全媒体报道等方面探索和实践媒体融合的做法和经验进行简要梳理。

营造良性报网互动机制,不断探索报网双向深度融合

报网互动、报网融合是一个不断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更需要全方位的筹措谋划。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建立媒体融合重在也难在“打通”,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全面提升,这是媒体融合发展遇到的第一个难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建立平等、互补、协同、共建的工作机制和合作模式。人民网是《人民日报》的下属机构,但在业务上作为《人民日报》的另一条腿,与《人民日报》在采编渠道、信息源、稿件库等方面采取一体化共享机制,建立了记者队伍统一考核、双重考核计分等一系列制度,确定了栏目、版面及业务拓展等共建合作模式,实现了内容层面的融合,取得了明显的协同效应。由此,建立体系化的报网互动保障机制并有效实施,在人民网与《人民日报》以及子报子刊等传统媒体的融合拓展都取得了较为成功的实践。

随着互联网发展和媒体传播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仅在内容层面实现报网互动、报网融合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形势变化需要了,还需要在更深层次建立进一步的媒体融合新模式。2013年初,人民日报社决定启动传播形态创新,于当年7月1日推出二维码。为此,人民网与《人民日报》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于2013年4月设立了报网互动部,组织力量专门研发报网互动系统,采用二维码、云拍等技术,建立起投稿、视频制作、图文发布、二维码制作一整套工作流程,开启传播形态的创新工作。

今年3月22日至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总部,国内外异常关注。人民日报社对习主席此次出访高度重视,制定了详细周密的报道计划,既有图文报道、版面安排、评论撰写,更有视频报道的设计。根据出访安排,选取10场重要活动安排视频拍摄、传输、编辑并制作二维码。前方记者争分夺秒抢拍视频,第一时间传输,人民网视频编辑攻克各类技术难题,确保二维码如期上版。这是《人民日报》首次视频报道国家主席的活动,它意味着《人民日报》重大时政新闻报道的全媒体突破。

2014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与人民网共同打造了全媒体高端访谈栏目《两会e客厅》。栏目每场访谈一个多小时,内容编辑成8种产品,落地《人民日报》、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账号、人民日报手机报等10个以上的媒体平台,有价值的新闻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业内同行称这是《人民日报》权威性、编辑记者素养与人民网等多媒体平台资源的一次完美结合。

积极运用社会化媒体,促进传播渠道融合

社会化媒体发展浪潮中,媒体挑战与机遇并存。人民网尝试利用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通过新型传播载体,构建立体化传播格局,探索传播渠道的融合发展。

人民网的人民微博平台2010年2月上线,按照“以沟通促改变”的宗旨,形成了鲜明的政务微博特色,特别在高端政务微博领域奠定了较为明显的优势。截至2014年9月,人民微博认证的党政机构及干部微博超过30000个。外交部、商务部等20家部委微博落户人民网,上百名部级以上官员在人民微博实现与网友互动交流。人民微博成为权威的微博问政平台。

为了适应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2011年,人民网先后在人民微博以及新浪、腾讯等微博平台开通人民网法人微博。随后,人民网在Facebook、Twitter、Line等海外社交媒体上陆续开设外文账号,扩大国际传播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目前,人民网的Facebook英文帐号(facebook.com/PeoplesDaily)“粉丝”数150万,传播效果显著。

2013年,人民网法人微信账号开始运营。2013年“两会”期间,法人微信开通“我有问题问总理”语音互动,征集网友提问,利用新媒体手段与网友实现了良好互动。

大力发展全媒体报道,实现媒体内部融合

在广义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之外,媒体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新闻资源的共享,也应是融合发展的题中之意。近年来,人民网大力发展全媒体报道,通过媒体内部的融合与互通,推动新闻生产变革,开拓新闻报道新局面。

人民网非常注重全媒体报道,根据事件及受众的需要,尽可能同时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报道新闻事件。在选题环节,各部门就互通信息,互相配合,为报道增加图片、视频等全媒体元素;人民网为8家地方分公司配备了电视直播车,发生重大事件时直播车开赴现场,做全程跟踪拍摄;定期开展全媒体报道培训,提高记者编辑的全媒体报道能力。

同时,新闻报道注重立体呈现多终端传播。人民网关注传播终端变革,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不同浏览习惯,推出图文报道、社区、社交网络、网络问政、网络视频与手机视频、移动阅读等各项业务平台,通过不断创新传播平台,努力实现内容资源的立体呈现、多终端传播,最大限度覆盖海内外网络用户。

最后,笔者认为媒体间建立合作平台也应是一种媒体融合形式。在党的十八大和去年、今年“两会”期间,在各兄弟媒体、兄弟网站的支持下,人民网发起成立“全媒体合作平台”,目的就是集合众多媒体和网站之力,使不同媒介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扩大品牌影响力。

媒体融合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融合

媒体融合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化媒体发展模式,即有内容上的融合发展,也有传播方式上的融合,还有系统集成式的融合发展,以及平台式媒体合作。无论采取或达到何种媒体融合层次,笔者认为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媒体融合的未来在移动互联。移动互联的大潮正在向我们涌来,媒体形态在变,舆论格局在变,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往的方式也在改变。移动传播与媒体的未来发展休戚相关,无论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在向移动传播转型,都在运用新的传播方式。相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今天的PC互联网可说是另一个“传统媒体”。新闻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渠道在变,如何能在移动传播中开辟属于自己的领地,是网站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报网融合要强化共享与互补。传统媒体有成熟的信息采集发布及赢利模式,网站在新媒体发展的探索和技术上也有自身的长处。《人民日报》开启传播方式创新,采用二维码、云拍技术,正是体现了人民网在视频与技术方面的长项。2014年6月推出的人民日报客户端也是如此,《人民日报》负责客户端内容的采集、编辑,人民网负责后台技术及推广、运营。报网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互补共赢,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三,媒体融合需要机制体制的保障。在以往的重大事件报道中,《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尝试开设过微信群,将报网的采编人员聚拢起来,围绕重大事件沟通信息,“产销”对接,把多媒体报道的采与编、报道组织与实施融合到一个平台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微信群像“草台班子”,是临时的,不是内生的组织机构,没有体制与机制的保障。《人民日报》、子报子刊、人民网在全媒体报道方面持续探索,用制度和机制确保融合有实效,甚至成为跨部门的实体机构,优化重构采编流程,实现内部采编力量、报道资源上的动态优化和资源重组。

整合、融合、复合是媒体发展的趋势,媒体融合更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融合。人民网在这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这仅仅是开始。今后,人民网期待着与兄弟媒体在各个方面继续合作,继续探索和创新,共同发展新媒体和全媒体的传播大格局。

猜你喜欢

报网人民网传统媒体
第三十六届(2020年度)贵州新闻奖获奖作品目录
从人民网的实践看区块链技术在主流媒体创新中的探索应用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县域乡讯媒体的报网融合探索与实践——基于《青田侨报》的思考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人民网:杭州9名环卫工赴新加坡“进修”
不是报纸上了网就报网融合了:当前报网融合中亟待厘清的几个问题
从新闻事故的警示中吸取教训——重庆报网违纪新闻案例纠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