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又有新动向
2014-06-24许家祥
文_许家祥
腐败又有新动向
文_许家祥
毫无疑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反腐败与时俱进之后,腐败也在“与时俱进”。它像一条变色龙,随环境的变化披上了羊皮,戴上了伪装,改变了策略。
在反腐力度加大的新形势下,更具“智慧”的腐败出现了:公车不让用,那就用私车。给开发商或老板打个招呼,立马就会送来一辆挂私家牌照的高档车;酒店不让去,那就把食堂改成“五星级酒店”,用可乐瓶子装茅台;购物卡不让发,那就发温馨祝福卡,不标明面值,用票面上的编号代替,或用印制的小花个数代替;没有规定的补贴不能享受,那就用红头文件让既得利益名正言顺,明确规定补贴发放内容和办法,使腐败合法化、制度化,可谓之“红色腐败”;提拔官员不能个人说了算,那就“认认真真走程序”,推荐、考核、集体研究等一步都不少,但每一步都走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在职位上不能搞特权,那就搞期权腐败,在任时将手中权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进行“资本投资”,离职后再套现获取“投资收益”;二奶不让包,那就不叫二奶,也不叫小三,改叫秘书、保姆或小护士……
凡此种种,“地下腐败”暗流汹涌,一点也不比“地上”逊色。相反,“地下”比“地上”层次更高、查处难度更大,具有更加鲜明的腐败特色:
隐蔽性。为规避查处,精明的贪官都在修炼“演技”,言行谨慎,为人低调,穿布衣,吃粗粮,表面上清正廉洁,实质上该怎么贪还怎么贪,不同的是从阳光下钻进了黑暗处,敛财方式由直接转为间接,由现货交易转向期货交易,由非法改为“合法”。如此这般,便步入了监管的真空地带,没有火眼金睛,很难看清腐败的真面目了!
欺骗性。一些“地下腐败”经过乔装打扮之后,变成了“廉洁奉公”。比如按程序选人用人,你根本找不着任何毛病,抓不到任何把柄,就是任用了私人,那也是殚精竭虑为党和国家“选拔人才”。这样的腐败不显山不露水,他就是腐烂得头顶长疮脚底流脓,表面上还是在“为人民服务”。
极大的危害性。在大力肃贪的新形势下,与“地上腐败”相比较,“地下腐败”更容易膨胀、蔓延和泛化,形成“惯性腐败”,构成腐败泛滥的社会基础。同时,也由于其隐蔽性和欺骗性,极易“发展壮大”,假以时日,将吞噬掉党和国家的健康肌体,动摇我们的执政根基。
毫无疑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反腐败与时俱进之后,腐败也在“与时俱进”。它像一条变色龙,随环境的变化披上了羊皮,戴上了伪装,改变了策略。“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如果“视力”不佳,就是在眼皮子底下也不一定能发现,它是腐败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是更加狡猾的腐败,是腐败的更高形式。
据2013年12月31日《深圳特区报》载,当今有一种“软腐败”,其腐败行为尚未触犯法律红线,是一种“非罪”腐败。它以人情往来的名义,行权力交易与利益交换之实,花样翻新,防不胜防,如超规格接待、给领导送特产等。“软腐败”是“硬腐败”的潜伏期,严重恶化了社会风气,像扩散的癌细胞一样,比“硬腐败”更具有持久、深广的毒性。当今的“地下腐败”与“软腐败”有类似之处,也有好的“名义”,也是“花样翻新,防不胜防”,也像癌细胞一样扩散。所不同的是,它是“有罪”的,不但有罪,而且罪大恶极。
童大焕先生认为,腐败隐藏着巨大的“沉没资本”。在经济学上,沉没资本是指由于过去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它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腐败的“沉没成本”十分复杂,通常无法忽略,你一旦忽略它,它随时可能引爆!
“地下腐败”中隐藏的“沉没成本”更多,也更加复杂。它深藏于地下,具有极大的“不可控性”和危险性。在反腐败与腐败的新一轮博弈中,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