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2014-12-12唐建军张道义
文_唐建军 张道义
是否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文_唐建军 张道义
常见到贪官写的悔过书,动辄说是当初一念之差,放松警惕,禁不住诱惑而贪腐,对不起党多年的培养,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国家。这种将贪腐说成是一时冲动所为,是不足为信的。
从经济学角度看,每一个贪腐官员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面临各种诱惑时,必然会进行某种选择,这是一个理性经济人必然会考量的问题。权力的可交换性及其需求与供给的无弹性,决定了权力总是倾向腐败,从而形成一个公权与私利交换的市场。权力的私有化和市场化就在这种语境中形成了。这种选择性腐败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
必然面临选择。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们要得到一件喜欢的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东西。利益最大化是理性经济人的第一目标,官员在进行公共决策时必然面临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的选择,也必然面临腐败与廉洁的选择。一方面是党和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于官员道德灵魂的托付,另一方面是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带来的物质享受的前景。是坚守党的廉政准则,还是攫取一己之私?可以说,每个贪腐官员贪欲不能遏制之时,就已经作出了“理性”的选择,只不过他们选择的是私利。
选择腐败的机会成本。官员选择腐败时必然会考虑其选择行为的成本与收益。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其他的东西,即为其机会成本。官员一旦选择腐败,就取得了贿赂带来的各种收入,同时也为此付出各种成本,即事发后得到惩处、精神打击、名誉损失、未来收益损失等等。实际上,当选择腐败被惩处的概率较小时,一些官员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腐败。
选择腐败的边际成本。为什么贪腐官员一旦堕落便无可救药,却在案发前一而再再而三地伸手?同样是因为其在案发前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在行为中权衡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如果其认为利益大于成本,其贪欲便无可遏制地膨胀。
贪腐的成本上升,会促使其减少腐败,稍有收敛。而一旦成本下降,则会贪欲横流。
综上所述,可见选择腐败或放弃腐败是在约束条件和风险偏好既定的情况下个人的绝对理性行为。反腐败应该充分考虑到官员的“经济人”属性,运用经济学的手段去防止官员腐败。
一是必须建立完善的反腐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压缩腐败交易的市场空间,综合使用一切可用的手段反腐败,强化监督,使官员“不能腐”。二是强化正面激励,建立良好的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机制、评选表彰制度、工资福利制度等,满足官员的职业成就感,激励官员勤政廉政拒绝腐败,使其“不愿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大腐败的成本,让腐败的成本大于收益,让腐败成为一种高风险、低回报的社会行为,让官员从潜意识中“不想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