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电影之父用镜头记录抗战中国

2014-06-24李海流

红岩春秋 2014年6期
关键词:卡帕台儿庄摄制组

李海流

1938年4月,在台儿庄附近的一片小树林里,一位荷兰人用电影胶片记录了中日两军的激烈交锋。这个离台儿庄战役最近的外国纪录片导演后来回忆说,“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

他叫尤里斯·伊文思,1898年11月18日生于荷兰的尼梅格城,从13岁开始拍摄电影,有“先锋电影诗人”的美誉。在世界电影史上,伊文思被称为纪录电影的先驱,与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和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并称为四大纪录电影之父。

日本入侵中国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伊文思在美国当代历史电影公司的赞助和华侨的资助下,经过周密准备,与摄影师费恩豪特和卡帕经香港到达武汉,历时半年,摄制了纪录片《四万万人民》,记录战火中的中国。在当年的烽火硝烟中,他们是怎样克服种种困难完成拍摄的呢?

宋美龄亲自过问

1938年1月21日,摄影师卡帕和费恩豪特从法国马赛登上了“阿米拉”号邮轮,驶往香港,导演伊文思则从美国洛杉矶乘飞机前往香港。这三个人,就是伊文思中国摄制组的全部成员了。伊文思知道中国抗日战场上的惨烈和种种不可预知的危险,临行前就和制片人约定了暗号,摄影师约翰·费恩豪特的名字在这些暗号里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约翰病”,代表他们遇到了困难,被关进了牢房,赶快联系美国或荷兰领事馆相救;“约翰病重”,代表他们被日军抓了,赶快把他们弄出来;“费恩豪特病”,那是摄影师真的病了,需要医疗方面的救援……

2月16日,邮轮抵达香港,卡帕和费恩豪特与伊文思会合后首先采访了宋庆龄,随即飞往武汉。这时的中国,在抗日战场上刚刚经历了一系列的惨败。1937年,“七七事变”北京沦陷,“八一三事变”上海失守,年底南京落入敌手,日军进行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国民政府已确定迁往重庆。

以伊文思为首的摄制组到达武汉向国民政府新闻局报告了拍摄计划后,得到一个和蒋介石夫妇共进下午茶的机会。摄制组见到了蒋介石和宋美龄,洽谈了有关拍摄事宜。在自传《摄影机和我》中,伊文思回忆:“蒋介石的头脑和姿态都是典型的军人,他听了我们的拍摄计划,但没有说什么。”而宋美龄在这次见面时给伊文思的印象是“一个妩媚动人、精力充沛的妇女。这种魅力是综合了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她在美国接受的教育”。但这一印象很快有了改变。

这次见面后,即将拍摄的《四万万人民》成了宋美龄亲自过问的“宣传项目”,她给伊文思指派了蒋介石特勤总管黄仁霖作为联络人,为其提供“协助”。原来,由于当时的形势,宋美龄对伊文思一行心存戒备,放心不下。后来伊文思发现,黄仁霖给他们提供的不仅是协助,还要审查拍摄剧本,所有的拍摄内容只有得到宋美龄允许才能获得批准,而摄制组的行程也被限定在汉口范围内。即便在汉口,他们始终处在被监视和跟踪之中。整整4个星期,伊文思的拍摄计划毫无进展。

经过1个多月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周旋,摄制组终于获准前往台儿庄前线取景拍摄。

拍到李宗仁讲解战局

4月1日,伊文思一行从武汉动身前往中国抗战的最前线,也是当时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台儿庄。这时,中国军队和日本侵略者已经在台儿庄周围鏖战了半个月。日本侵略军于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实现迅速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日军中最为精锐、也最为骄横的板垣征四郎师团和矶谷廉介师团南北夹击,试图在台儿庄会师。而中国军队则调动了70万人,在台儿庄周边竖起血肉盾牌。

为了顺利完成到台儿庄前线的拍摄任务,摄制组在武汉出发时扩充到7人,伊文思、卡帕和费恩豪特是摄制组固定成员,他们聘请了两个中国人做助理和脚夫。另外两个人则是黄仁霖派来的,一个是对拍摄内容进行审查的杜将军(未具全名),另一个人姓黄,原本说是中国某电影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协助拍摄,结果到达火车站时,这位“黄先生”变成了身着军装的“黄上校”——又是一位审查官。摄制组从武汉乘火车到达郑州,在那里他们遇到了更多的记者,其中有在武汉就与卡帕熟识了的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芝加哥论坛报》记者斯蒂尔等,他们后来在台儿庄也参与了纪录片的拍摄。

4月3日早晨6点,摄制组到达徐州火车站。一下火车,他们首先看到的是站台上躺着4个快要死去的平民。“其中一个还在慢慢动,”伊文斯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正好准时到达。中国军队正在台儿庄附近围困日军……卡帕在为我们这个小组拍摄,我在考虑这场为独立而进行的战争中非常独特的情绪。在中国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使所有军队联合起来……”伊文思的摄影机对着这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拍摄了他们到达徐州后的第一段胶片。

当天下午,摄制组见到了正在指挥台儿庄战役的李宗仁。大战正在进行,李宗仁只给了他们1个小时的采访时间。李宗仁在桌子上勾画了一幅台儿庄大战的草图,为摄制组介绍战局。这段影片是由卡帕掌镜拍摄的。伊文思说卡帕拍下了这场战争中难得的镜头,“很显然,我们到的正是时候,中国军队包围了日本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他的军队是团结的。”伊文思对李宗仁的印象是“长得矮小结实,性格开朗”。

见证台儿庄前线作战

当晚,摄制组再次乘上火车,继续向台儿庄进发。沿途皆是源源不断开往前线的中国军队。为防止日军轰炸,火车灯光全部关闭,在一片漆黑中行进。4月4日清晨,他们到达了设在台儿庄南部杨家楼村的前敌指挥部,中国军队的前线指挥官孙连仲接待了他们。孙连仲对他们说,日军的装备和训练都强于中国军队,但到了巷战,大炮不如手榴弹有效,手榴弹没有大刀有效。中国军队的制胜之法只有贴身肉搏。伊文思写道:孙连仲对这场战役的胜利充满信心,尽管此前中国军队一直被失败打击着,但孙连仲已有对付日军的方法。他还记录了一句中国军人的决绝之语:“我们必须在这里一战,不然连死的地方都没有了。”

4月5日,摄制组采访到了一线士兵。摄影师卡帕总是追着枪炮跑在前面,他们即便语言不通也能在第一时间和士兵们打成一片。中国炮兵甚至为摄制组拍摄而进行了一次炮击,对面的日军阵地冒起浓烟。遗憾的是距离太远,没能拍摄到。炮兵观察所却在这时招致了日军的报复性炮击,摄制组赶忙转移到一个旧谷仓里。也是因为这次炮击,他们受到了前线指挥官的一顿教训。伊文思在回忆录中写道:“监察官杜将军郑重其事地说,禁止拍摄大炮的特写镜头,而这简直就是胡扯,因为那是一种德国火炮,是1933年制造的,谁都知道这种火炮。”摄制组人员很快便学会了他的第一句中国话——“不要看”。这句中文在后来的纪录片拍摄中用上了。为了保持画面的自然,拍摄对象要尽可能地不看镜头。他们就“现学现卖”,在摄影机旁用中文说:“不要看。”

4月7日一早,一位中国军官兴高采烈地来到摄制组的驻地,告诉他们:“我们把台儿庄打下来了!”而伊文思等人对这条好消息的反应却是:“我们几乎要疯了!”因为他们还没有拍到一个真正的战斗场面,战斗却结束了。摄制组错过了日军溃败的景象和中国人在这场战争中第一次胜利的欢呼。此时能做的只有尽快赶到台儿庄去弥补一些战后的镜头。可是搭载他们的卡车直到中午才被派来,摄制组成员只能用多数人听不懂的语言发了一顿牢骚后,又匆匆出发。到了台儿庄城郊,一架日本飞机出现在天边,正朝他们前进的方向飞来。伊文思他们跑到一处小沙堆后面面部朝下趴在地面,躲过了一劫。

用镜头记录战后台儿庄

下午,当伊文思一行进入台儿庄时,呈现在眼前的已经是一片战后废墟。城墙上满是炸坑和弹孔,墙根处的树木没有一片叶子,树皮也被弹片剥落,光秃秃的枝桠伸向天空。城内没有一间房子是完整的,一座教堂的门上挂着牌子,上面用英文写着“教堂,请勿骚扰”,而门后的建筑已经变成了一地的碎砖。

借着纪录片《四万万人民》的镜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战后台儿庄残垣断壁的景象:有几处房屋余烬未熄,一座神庙的屋顶被炮火整个掀翻,椽子散落在神像周围。地上都是瓦砾、弹片和炮弹壳,半烧焦的木片和散乱电线挡住去路。到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触目惊心!从西门举目四望,可以看到郊外多处日军的焚尸堆余烟未尽;所有房屋无不壁穿顶破,箱柜残败,阒无一人……历经400年繁荣的运河小镇台儿庄彻底毁于密集的炮火中。

摄制组在战后的庄寨内拍摄,三个老人在一个墙角挤成一团,呆呆地注视着眼前一个孩子的尸体——那可能是他们的亲人。当摄影机对着他们的时候,他们忽然捂着脸惊叫起来。原来,摄影机看上去像一个黑乎乎的武器,而端着摄影机的费恩豪特此时头上正戴着在废墟中找到的“纪念品”——日军钢盔。在泰山庙前,一位老人正从炸裂的磨盘前走过,似乎在寻找着什么,远处的房屋成了残垣断壁,泰山庙已是面貌全非。街道上,一位妇女独自坐在一片瓦砾和碎木板旁,沉默地枯坐着。摄制组人员询问她为什么会在这里,她说:“这是我家,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夜里,摄制组返回杨家楼驻地。伊文思为拍摄终于有了进展而兴奋,难以入眠。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在黑夜里,我们听到远处的丘陵地带有隆隆的炮声,那就如同厚毯发出的有规律的击打声,人发烧的时候会听到这类的声音。里面夹有锣声,又混杂着机关枪的声音……之后是长时间的沉寂。在我们身边的青青的短茬玉米地里,气喘吁吁的士兵快步跑过,形成一根不间断的长线,他们要去抢夺前面的重武器。但是,不准我们一同前往。”

此后的几天里,伊文思摄制组不断地向杜将军和其他中国军官申请到周边战场去,但得到的答复冠冕堂皇又不容反驳:“你们是贵客,我们不能让客人遇到危险。”摄制组只得又连续几次前往台儿庄,补充拍摄他们需要的素材。4月11日,他们找到了几匹马,替换了一直乘坐的卡车,这让他们的拍摄有了几分自由。一行人骑马出城,前往拍摄一位受伤的中国农民和他的家人。今天我们能够通过这段珍贵的影像资料看到当年台儿庄的农村房舍、树木河道、平民百姓的服饰、乡村里弄百姓的生活场景……虽然镜头有点模糊不清,但枪声、炮声、飞机轰炸声,战后难民的流离失所,伴随着解说的字幕一一呈现。

4月19日,伊文思一行到台儿庄周边战场上去拍摄战争的想法最终没能如愿,只能从徐州返回武汉。摄制组还一度想去延安拍摄,由于国民政府的阻挠,他们未能成行。在西安停留期间,摄制组拍摄了西安人民抗日游行等镜头。在汉口,伊文思一行与周恩来见面,并拍摄了八路军召开重要军事会议的镜头。为表示对中国人民的敬意,伊文思通过周恩来、叶剑英等人的安排,将自用的那架“埃姆”摄影机及数千米胶片赠与中国电影工作者(该摄影机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1938年6月,武汉会战爆发,伊文思和费恩豪特拍摄了一些空袭的镜头后转移到广东拍摄,7月离开中国。

伊文思一行来到中国摄制的《四万万人民》,为中国抗战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也为台儿庄大战留下了一段最早的银幕纪录。1939年,《四万万人民》在法国、美国等地上映后,受到国际舆论的强烈关注,成为宣传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为赢得国际上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声援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薛城区政协文史委。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吴佳佳)

猜你喜欢

卡帕台儿庄摄制组
理性思维 辩证思考
就能帮到这里了,企鹅们,加油
影视剧中的无人机
台儿庄古城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关于党员红色精神信仰现状的调研和反思
文斯诉上海卡帕商标侵权
在高温与严寒之间
再近一些
《遇见另一个台儿庄》展示不一样的台儿庄
埋葬豪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