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拷问”
2014-06-24丁华乾
丁华乾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笔者读了由何建明执笔、厉华所著的《忠诚与背叛》一书。几天来,思潮澎湃,热泪盈眶,心灵受到极大震动,而最大的感受是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拷问”。
灵魂的“拷问”,实际上是拷问信仰。
作为一名入党多年的共产党员,自认为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同事、朋友也说,“你是共产党的‘忠臣”。按理说,我的信仰早就坚定了!而且,我敢断定,我们党大多数党员的信仰也早就坚定了!
然而,且慢!
当你读了《忠诚与背叛》以后,试想一下,如果让你也置身于当年复杂、残酷的斗争环境中,特别是当你被捕后,面对竹签、老虎凳等刑具,面对带血的枪口,等待你的是皮肉之苦,甚至是肉体的毁灭时,你会不会不寒而栗?能否做到大义凛然、坦然应对?
带着这个问题,有关人员曾对无数的参观者作过调查,大多数人几乎脱口而出:我可能没有勇气像烈士一样面对死亡考验,说不准……
结果并不理想,让人揪心。
60多年前,同样面对这个问题,即“忠诚”还是“背叛”,一些人选择了前者,一些人选择了后者。
选择了前者的如江竹筠、王朴、陈然、许晓轩、许建业、李青林等同志,他们面对几乎是常人难以挺住的酷刑关、生死关。但他们不惧严刑拷打,保持革命气节,大义凛然,慷慨悲歌,牺牲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儿女,象征信仰的力量。他们为后世景仰,视为楷模!
选择了后者的如刘国定、冉益智,他们由党的看似“忠诚”的上层领导干部,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背叛了党组织,也背叛了自己的“海誓山盟”,变本加厉地出卖同志,破坏党的地下组织,虽然暂时苟且偷生,但全国解放后,他们受到人民政府应有的惩处。他们遗臭万年,千夫所指!
可以说,“拷问”有两种,一种是肉体的“拷问”,一种是灵魂的“拷问”。
肉体的“拷问”,几乎是人的肉体不能承受的,而灵魂的“拷问”,则让被拷问者刻骨铭心,触及的是思想深处的东西,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体说就是信仰。这种“拷问”,不仅对亲历者产生作用,还会在目睹者、旁观者的灵魂深处发生作用。“拷问”的结果,或让人坚定,或让人欣慰,或让人自责、痛悔,甚至这种“拷问”可以伴随人的一生。特别是对于背叛者、动摇者,并不因为逃脱了肉体的“拷问”而轻松,反而会因为背叛、动摇,而承受严酷的灵魂“拷问”。哪怕是徐远举这样曾屠杀无数革命者的刽子手,在改造若干年以后,也受到无数次灵魂的“拷问”,写出了《血手染红岩》一书,作了灵魂赎罪。
应当说,当年的江竹筠等革命者既经受了肉体的“拷问”,又经受了灵魂的“拷问”,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超凡的意志力是不可能做到的。据本书作者发现,白公馆、渣滓洞里的所有女性竟然没有一人当叛徒,个个意志坚定,宁死不屈。
灵魂的“拷问”,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而作者对于灵魂的“拷问”,显然已经毫不避讳地指向了当今的每个读者、每个共产党员。
作者的可贵之处,不是在重复《红岩》小说里那些为大家熟知的感人故事,不是简单地为已有定论并为广大干部群众所崇尚的英雄“再创作”,而是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严格分开,以对党史负责、对烈士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全面还原中共重庆地方组织黎明前的历史,披露真实的白公馆、渣滓洞这个人间魔窟的内幕,让真正的烈士群体包括那些长期未能甄别的烈士“浮出水面”,让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解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笼罩在白公馆、渣滓洞上空的历史烟云逐渐散去,由于作者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由于作者的执著追求,经过他们的艰辛劳动,终于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原始的、真实的故事,呈现了一个真实的英烈群体!
这无疑是对中共重庆地方组织历史资料的一大补充、是对中共重庆地方组织历史研究的一大突破,也是本书作者对红色文化的一大贡献!
书中还详尽地披露了“狱中八条”产生的背景、经过及主要内容。让我们惊叹的是,早在60多年前,白公馆、渣滓洞监狱里的共产党员们牺牲前集体留给党组织的最后遗书里,条条是血的教训,条条是肺腑之言,一群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披沥赤诚向党倾诉了真知灼见。“狱中八条”中关于“防止领导成员腐化”、“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严格进行整党整风”等建议,对于党的建设具有多么重要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啊!
《忠诚与背叛》启示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忠诚与背叛这个问题,将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而与此同时,围绕“忠诚与背叛”,必然产生灵魂的“拷问”。但愿这样的“拷问”成为每个共产党员勇于面对的“考题”,通过经常性的“拷问”,对党员的党性、信仰、作风进行检查、反省,以不断纯洁思想、纯洁灵魂、纯洁作风、纯洁队伍,使广大共产党员经受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永葆党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