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特区”建设的实践样本
2014-06-23李小中
李小中
近年来,江苏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践中,结合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积极开展“人才特区”试点工作,并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和对象,以人才高地建设争创江苏发展新优势。南京市江宁区依托南京创建“紫金人才特区”和辖区内科教资源禀赋优势,以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双基地为重大契机,大力创新人才政策和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力打造“人才特区”,连续多年荣获江苏省人才工作先进区。在人才工作牵引推动下,该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人才贡献率逐年上升,达到40%,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才特区建设成为撬动区域发展的有力杠杆。
目标定位之“特”:
高端引领,实现高层次人才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
我国现阶段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结构性匮乏现象仍然存在,这与未来产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有差距。因此,《人才规划纲要》将“高端引领”确定为我国人才工作重要指导方针之一。建设人才特区,首先就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定位,紧贴战略发展需求,将引智重点放到高层次人才。倾心栽下梧桐树,引得八方凤凰来,成为高层次人才“聚集区”。南京市江宁区在人才工作中,抓住江苏打造苏南人才特区和南京人才特区建设的政策机遇,聚焦智能电网、高端装备、未来网络、生命科学等区域内新兴产业急需的高端人才,尤其是通过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带动人才团组式落户创业,形成人才集聚“雁阵效应”。该区与“千人计划”联谊会建立了合作引才关系,设立美国硅谷引才工作站,专门组织人员赴美国、澳大利亚等地,举办新兴产业项目与人才对接洽谈会等系列活动。同时,全力支持企业引进紧缺急需的领军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帮助企业发展积蓄“人才势能”,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目前,南京市江宁区集聚中央“千人计划”专家56人(不含驻区高校)、省“双创计划”人才77人,居全省区县前列。全区高层次人才超过2万人,集聚了海外留学归国人员2300余人、“两院”院士超过24人。拥有各类企业研发中心30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研发机构70多家,建成博士后工作站及分站和院士工作站59家。
引才只是手段,人才工作关键是要坚持以用为本。人才特区不单纯是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区”,更要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先行先试,成为“生产特区”、“创新特区”。南京市江宁区在人才特区建设中,坚持引才用才两手抓两促进,近年来成功落户以色列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园,成立清华大学江宁生命科学转化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挂牌设立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江宁分中心,成立智能电网、无线通信等4个产学研联盟,建设南京大学等5个大学科技园,智能电网传输技术等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目前已形成了“沈国荣院士+智能电网”、“刘韵洁院士+未来网络”、“尤肖虎教授+无线通信”、“章方良博士+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外包”等一批人才与产业互动样本。
管理机制之“特”:
多方联动,汇聚人才工作强大正能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建设人才特区,同样要充分发挥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下,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使各类人才作用充分发挥,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南京市江宁区在人才工作管理机制上,既突出宏观管理上的战略规划和组织推动,又注重微观管理上的实际有效运作,着力形成助推人才发展的动力体系。一是科学规划管好导向。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制定人才发展政策规划,出台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专门文件,推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区创建和科技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建设等专项计划;明确人才优先发展的考核导向,构筑人才工作责任网络,以科学考核激励街道园区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建立人才单项考核与专项考核相结合的考评体系,人才工作考核权重占到10%。二是争取市、区共建。争取南京市委、市政府支持并专门出台建设国家“千人计划”江宁先进基地区的《意见》,在科技专项、金融牌照、创投基金和服务平台等方面给予诸多政策扶持。三是深化校地合作。与国家级“千人计划”创新基地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合作,在人才引进、开发培养及产学研等方面实施共建工程。与东南大学共建中国(南京)无线谷,打造国内一流的通信与网络创新基地和产业高地。四是积极借助外力。与全国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中关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中关村(江宁)服务外包产业园,探索人才项目、科技金融、产业转型对接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双赢发展。
配套政策之“特”:
优质服务,为留住人才营造巨大“磁场”
对人才工作来说,环境就是吸引力,服务就是凝聚力。才干的施展离不开优惠的政策环境和一流的配套服务,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各地在人才特区建设中,都着力在薪金待遇、科研经费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努力解决引进人才住房补贴、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营造各类人才安心创业舒心生活的良好环境。江宁区在人才特区建设中把服务的理念融入引才育才用才各个环节,努力以最好的服务集聚最好的人才,以最优的环境留住最优秀的人才。一是强化政策激励导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功能,区财政每年按不低于一般预算收入3%的比例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特别设立1亿元的引才专项资金,为领军人才提供创业扶持。建立以创投中心、科技金融中心和国资创投集团为主体的三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打造全省领先的天使投资平台,着力解决科技人才创业资金链难题。二是搭建专业平台载体。按照特定的产业和功能定位,以紫金江宁、吉山、方山科技创业特区和东山国际企业研发园为重点,建设“千人计划”专家创业园、“千人计划”人才大厦、未来网络谷等一批高质量载体,与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共建云计算、生命科学等十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在海外建立留学生创业孵化器,以专业化载体吸引高层次人才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入驻创业。三是提供创业生活优待。构筑综合性科技创业服务平台,为人才创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设计、技术评审、人才招聘等针对性服务。成立海归人才服务中心,推行人才服务绿卡“一卡通”,为高层次人才创业开辟“一站式”服务通道。实施区领导联系优秀专家人才制度,组建“创业导师团”,建立“创业助理”服务站,为人才创业进行全过程指导帮助。探索建立“科技创新产品政府首试首用”制度,提出确保本地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占政府采购比例不低于15%。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商务、休闲等配套设施,打造国际化生活社区,为留住高层次人才提供各种便利。
“人才特区”建设是一个创新的实践,很多地方仍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竞争的同质化以及人才国际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今后的探索实践中,应更好地从自身战略定位和发展需要出发,突出人才管理改革内容的实用性、适用性,做到既相互借鉴,又因地制宜,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特区”之路。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党政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引导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组织的参与作用,找到各方面发挥作用的最佳结合点,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合作共建“人才特区”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
责任编辑:钱国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