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聊斋志异》中的人妻形象看蒲松龄的婚姻观

2014-06-21李思语

山东青年 2014年5期
关键词:人妻婚姻观蒲松龄

李思语

摘 要:

对于《聊斋志异》中所反映的蒲松龄的婚姻观,目前存在的主要观点是极言其中悍妇、妒妇挑战夫权、蔑视封建礼教的先进性,而忽视了《聊斋志异》中同类其他形象的价值。本文在文本阅读、综述研究、理论援引的基础之上,试从形象分析、形成原因两方面来浅谈蒲松龄的婚姻观。

关键词:《聊斋志异》;人妻;蒲松龄;婚姻观

对于《聊斋志异》一书的价值,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由此可知《聊斋志异》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借志异寄寓现实和情感。《聊斋志异》有不少表现夫妇人伦、婚姻爱情、家庭和睦等家庭伦理的作品,有批判,有赞扬,也有深度思考,从中可以窥见蒲松龄的婚姻观、家庭观。本文从《聊斋志异》中人妻形象的角度对蒲松龄的婚姻观作探讨分析,借以抛砖引玉。

夫妻是婚姻生活的主体,《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行行色色的人妻形象,在此,笔者将对《聊斋志异》中的人妻形象做系统归类、说明。

第一类,贤妇。贤者,德才兼备。在《聊斋志异》中,“贤”具体表现为:不嫌贫爱富、贞洁能守、孝敬公婆,同时又是丈夫的“解语花”。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物质是夫妻生活的试金石。然而就有那么一些不以财富多寡取人的女子,譬如《宫梦弼》中黄氏女,在父亲悔婚之际反驳到:“黄郎非生而贫者也。使富倍他日,岂仇我者所能夺乎?今贫而弃之,不仁!”性情执着的陈锡九妻(《陈锡九》),纵使家贫如洗,娘家一再阻挠,也始终对丈夫不离不弃,文末蒲松龄借异史氏之口说:“使为尚德之达人也者,即终贫,犹将取之,乌论后此之必昌哉?”这可谓是对嫌贫爱富社会风气的有利批驳。而嫁做人妻后的生活与闺阁小姐生活迥然不同,首先要做到忠诚,严守“一女不事二夫”的贞洁观,蒲松龄就十分赞赏守贞行为:张氏妇(《张氏妇》)在兵乱时不忘妇德,以聪明智慧避免了被凌辱,蒲松龄赞其“慧而能贞”;乔女(<乔女>)守寡后感恩孟生相遇相知之恩,为其料理家务、抚养子女,但始终没有越过守贞这道坎。可见蒲松龄对妇女守贞之重视。还有一类妻子,可谓是“家庭和睦催化剂”,婆媳矛盾、妯娌矛盾、子嗣矛盾,她们总能一一化解。在名篇《珊瑚》中,主人公珊瑚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忍”的最大限度。婆婆恶言相向,珊瑚礼节不废,妯娌步步紧逼,珊瑚处处退让,直至婆婆、弟妇幡然悔悟,珊瑚还是不计前嫌大方接受。在这里,妻子所发挥的作用是丈夫望尘莫及的。总之,对于贤妻,蒲松龄是青眼有加。

第二类,悍妇。悍者,凶狠、蛮横。《聊斋志异》中的悍妇虐夫、虐妾、虐姑嫜,手段往往令人发指。在封建社会中,“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女诫·夫妇》),而《聊斋志异》中的悍妻妒妇完全背离了这些社会准则:杨万石(《马介甫》)有“季常之惧”,妻子尹氏让他“跪受巾帼,操鞭逐出”,解去巾帼后,他却“坐立不宁,犹惧以私脱加罪。”之后尹氏受惩态度转好,万石“遽遭之,觉坐立皆无所可。”这令人啼笑皆非的行为反映出尹氏手段之残忍。江城(《江城》)则把丈夫高生打得“奔避父所”,假扮陶妇应丈夫之约,高生发现后“大懼失色,堕烛于地,长跪觳觫,若兵在颈”。惧内如此,让人不禁感慨江城之暴。夫妇之外,妻妾间的明争暗斗自古有之。《马介甫》写尹氏对夫妾“就榻搒之,崩注堕胎”;《邵九娘》中金氏表面上热心教妾刺绣,还亲自为她梳妆,“但(妾)履跟稍有摺痕,则以铁杖击双弯;发少乱,则批两颊”,对邵女也是“握发裂眥,鞭之数十”,更可怕的是,她竟“烧赤铁烙女面,欲毁其容。”家人纷纷求饶,“乃不烙,以针刺胁二十余下,始挥之去”,暴虐至此,人神共愤!对于这些“了不起的人物”,蒲松龄没有坐视不管,他从传统家庭观和因果报应出发,给这些人安排了合理的结局:马介甫妻不堪贫困改嫁,遇人不淑后幡然醒悟,改悍归贤;江城受到僧人感化了解与丈夫的前世恩怨;金氏遭现世报患重病,经邵九娘治愈后后悔不已。对这类人妻,蒲松龄既恨之入骨又抱以希望,为她们创造圆满结局,体现出作者的宽容。

第三类,悲妇。对于一个妻子来说,婚姻的稳定长久是基本且必要的。封建时期男子常因经商、考试远走他乡,对于正富活力的闺中少妇来说,最煎熬的事情莫过于此。凤阳士人(《凤阳士人》)经年不归家,其妻于极度思念中梦到丈夫与陌生女子调笑欢好,伤心不已。如果梦中的悲剧可以一笑而过,那现实中的悲剧就要引人深思了:《犬奸》中贾某妻因丈夫经年不归,寂寞难耐,暗里与家犬相交,事发后被当众折磨:“有欲观其合者,共敛钱赂役,役乃牵聚另交。”受尽百般羞辱而死。虽说其行为不端,但毕竟事出有因,受如此惩罚实在让人扼腕。景星妻(《阿霞》)倒是与丈夫共处一室,但还是挡不住丈夫喜新厌旧抛弃自己,所以,仅仅和丈夫朝夕相处就够了吗?恒娘(《恒娘》)告诉我们:“不够!”留不住丈夫的心,留住他的人又有何意义?那如何留住丈夫的心呢?恒娘的策略是:若即若离+自我装扮。在其指点下,朱氏先是一再创造机会让丈夫与妾室共处,紧接着又仔细打扮自己,待丈夫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时又极力促使丈夫与妾室共处。这中间的奥秘,恒娘解释说:“置不留目,则似久别;忽睹艳妆,则如新至,…而又不易与之,则彼故而我新。”用现在的话即“距离产生美”。所以仅上事姑嫜下抚子女是不够的,由内到外讨好丈夫才能使自己稳稳立足于家庭,由此可见做一个合格的人妻多么不易。蒲松龄看到妻子在婚姻中的悲剧之处,表达出理解和同情。

第四类,继室。由于妻子在一个家庭单位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所以自古至今续弦从不是件简单的事,继室也是敏感话题。做继室可不可以?该怎么做?蒲松龄是这样回答的:在《黎氏》中,作者以寓言的形式告诉我们:“再娶者,皆引狼入室耳。”但我们不要就此以为蒲松龄是反对续弦的,在作者看来,建立在“于野合逃窜中求贤妇”的基础之上的再娶才是十分荒唐且没有保障的。再看《金姑父》,本篇以泥像招婿的故事表达出赞成女子合理欲望、支持改嫁的进步思想。蒲松龄解释说:“为鬼数百年,而始易其操,抑何其无耻也?大抵贞魂烈魄,未必即依于土偶。”而继室入室后,更难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如何比肩甚至超过前妻。在这方面细柳(《细柳》)是广大继室的典范,她精打细算,持家有道,更为难得的是,对前妻的孩子长福,她抚养周至,为教育长福成为一个坚强、独立的人,细柳忍痛进行“棍棒教育”,不惧骂名,所幸付出有了收获,长福最终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商人。蒲松龄深知当继母的不易,对细柳赞赏有加:“或有避其谤者,又每矫枉过正,至坐视儿女之放纵而不一置问,…(细柳)而乃不引嫌,不辞谤,卒使二子一富一贵,表表于世。”继室难当,细柳当为天下继室之榜样。endprint

综合《聊斋志异》四类人妻形象来看,蒲松龄的婚姻观是非常传统的。他不反对一夫多妻制,认为那是理想的婚姻模式;他赞颂像珊瑚那样孝敬公婆、隐忍大度的女性,认为只有贤妻才能使家庭兴旺、社会安定;他唾弃悍妇妒妇,鄙夷尹氏和江城那样僭越夫权、挑战夫纲的女子,认为不淑不良的女人是危害家庭与社会的不安分因子;他认可女人取悦男子的必要性,认为像恒娘那样懂得“以色事他人”的女子才能保证婚姻的持久新鲜;他欣赏守贞行为,认为张氏妇那样“慧而能贞”的女子值得尊敬。但另一方面,蒲松龄的思想又表现出对时代的超越。他支持再嫁,同时又告诫我们婚嫁需谨慎,妻子若是悍妒不堪则会贻害无穷;他肯定妻子在家庭单元中的作用,使妻子成为解决矛盾的关键,对比之下丈夫们相形见绌;他不反对女性的合理欲望,同情那些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酿出悲剧的人妻;他意识到一夫多妻制的弊端,指出一夫多妻制家庭中的主要矛盾来自共事一夫的妻妾。总之,蒲松龄的婚姻观糟粕与精华并存、落后与先进兼具,是比较复杂的,那么造成其复杂婚姻观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蒲松龄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婚姻生活两方面管窥蠡测。

蒲松龄生于明末,长于清初,这是一个封建制度登峰造极而“异端”思想蠢蠢欲动的年代。中国很早就对女性有诸多规范,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等观念根深蒂固于人们脑海中,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蒲松龄也不能免俗;贞洁观随着女性地位的日益低下而愈演愈烈,据史料记载,明代守节、殉夫的女性有数百之众而清代尤甚,统治者也极力宣扬、嘉奖守贞行为。但尽管如此,在民间,再嫁的“利”吸引着寡居女性,促使她们与传统的“理”分庭抗礼。身居下层的蒲松龄思想中存留着自由因子,他从个人欲望和实在利益出发,对再嫁表现出宽容态度。另外须注意的是,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带来人的意识觉醒,李贽等思想家也大力倡导人之本性,虽为正统观念不容,但在民间掀起不小的波澜,更多的人在面临婚姻时更注重考虑自身利益,像《聊斋志异》中一些强势女性那样敢于挑战夫权、表达自我诉求的行为时有出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愚民观念不再被片面强调,腹有诗书的女性不再是个例,这在当时诸多文学作品如 《红楼梦》中都有反应。蒲松龄洞察到这股日益普遍的“逆潮”,用笔杆子创造出大批有胆识、有谋略的女性。

当然,笔者认为,使蒲松龄的婚姻观最终定型的还是他自身的婚姻生活。蒲松龄曾写下《述刘氏行实》,记述妻子刘氏及蒲、刘二人的婚姻生活。蒲家家道中落,而刘父重德轻财,将刘氏嫁与蒲松龄。刘氏“入门最温谨,朴讷寡言”,深得姑嫜喜爱,也招致妯娌们的嫉妒。分家时,兄弟们霸占去许多财产,而“刘氏默若痴”。蒲松龄经年游学在外,身体不佳的刘氏惨淡经营十分辛苦,对此蒲松龄颇感愧疚与感激;蒲松龄多次考取功名不成,刘氏豁达地劝导丈夫:“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蒲松龄十分“善其言”;刘氏知足无争,勤俭节约,弥留之际叮嘱家人“无做佛事”以减轻经济负担。妻子死后,蒲松龄作诗《悼内》,极尽哀思之情。蒲松龄眼中的刘氏,腼腆、豁达、勤劳、孝顺,具有传统人妻的优良美德,这也是蒲、刘婚姻生活长久、稳定的基础条件。但对于妻子,蒲松龄隐约透出遗憾与不满:刘氏无甚文化,且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让蒲松龄有种缺少知音的感觉,至于如何使夫妻生活更美满,想来木讷的刘氏更是一片茫然吧。因此蒲松龄幻想出那些美妻娇妾倒情有可原了。但是,即使不满,即使与妻子聚少离多,即使对孙蕙妾欣赏有加,蒲松龄始终不曾有过寻求艳遇的行为,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是忠于妻子、忠于家庭的。

综上所述,从《聊斋志异》中形形色色的人妻形象来看,蒲松龄的婚姻观是比较复杂且有矛盾的。一方面,他墨守着传统孺家思想,坚持“夫为妻纲”,认为妻子理应处于被支配、被管理的地位,批判挑战常规、僭越夫权的行为;另一方面,他的思想中又有着闪光点,他肯定妻子在家庭中的作用,支持再嫁,赞赏女性的才华与智慧,表现出宽阔眼界和超前眼光,可以说今天我们看到的《聊斋志异》,就是昔日蒲松龄思想之重现。从《聊斋志异》中的人妻身上,我们可以窥见蒲松龄的婚姻观;反之,了解了蒲松龄的婚姻观,我们对《聊斋志异》中人妻的分析认识就更加全面、透彻。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2]袁世硕,徐仲伟.蒲松龄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潘知常.说聊斋[M].上海:上海文化传播社,2010.

[4]杜慧.从《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形象看蒲松龄的男权思想[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

[5]吴兴兰,李汉举.《聊斋志异》家庭伦理思想探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2006,19(3).

[6]于蕾蕾.“礼”与“利”的斗争—轮清朝妇女的节烈观[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3).

[7]徐文蕾.《聊斋志异》对夫妻相处艺术的探索[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5(3).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妻婚姻观蒲松龄
山涛之妻永不认输
Study on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in Pride and Prejudice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婚后的你会成为人妻还是“八婆”?
蒲松龄
毛泽东早期的婚姻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