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例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临床分析
2014-06-20王晓珍
王晓珍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配合心理干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的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并配合心理干预治疗50 d, 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9%。结论 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并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焦虑抑郁;心理干预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 国内外众多专家认为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焦虑抑郁不仅诱发高血压, 而且加重患者焦虑抑郁症状, 并严重影响患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后, 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临床上单用口服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欠佳, 为丰富临床治疗经验, 对本院近阶段患者行口服降压药物配合抗焦虑抗抑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情况进行整理分析, 发现临床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的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每天不同时段分别测量血压3次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经测量68例患者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其中女30例, 男38例;年龄52~83岁, 平均年龄(64.9±6.3)岁, 平均病程14.7年;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 经测试焦虑分量表(SAS)总得分>41分, 抑郁分量表(SDS)总得分>42分, 符合焦虑障碍诊断和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统计学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焦虑与抑郁评分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对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晨服, 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加抗焦虑抗抑郁和心理健康教育。告知患者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 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病的病因及不良情绪对血压的影响;详细倾听患者的心声让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从而可以使患者消除顾虑, 提高自信心;让患者家属多与患者沟通, 家属应多鼓励多关怀, 增加患者的信心。两组治疗时间为50 d,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1. 3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焦虑抑郁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 舒张压下降≥20 mmHg。有效:焦虑抑郁症状减轻, 舒张压下降10~19 mmHg。无效:焦虑抑郁症状无明显改善, 舒张压下降<10 mmHg。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 x-±s)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效果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为52.9%, 治疗组为85.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 2 焦虑与抑郁评分比较 对照组抑郁情绪8例, 发生率23.5%, 焦虑情绪17例, 发生率50%, 总发生率72.5%;治疗组焦虑情绪15例, 发生率44.1%, 抑郁情绪者9例, 发生率26.4%, 总发生率70.5%。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 分别对两组患者再次进行焦虑和抑郁测评, 治疗组患者焦虑与抑郁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焦虑抑郁情绪是高血压患者常见情绪问题。由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及发病机制均比较复杂, 大多数是基因遗传性疾病, 同时也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物等密切相关[4, 5]。而且社会及心理因素对高血压影响较大, 当不良的心理和社会因素长期刺激导致人们存在抑郁焦虑情绪时, 就会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的活动过度以及自主神经的功能紊乱, 从而造成高血压。焦虑抑郁易促发高血压, 然而高血压也会使焦虑抑郁加重。在高血压患者中, 中老年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的几率较高。多项研究资料表明, 高血压一旦确诊需终身治疗, 而且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高致残致死性, 更给高血压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及精神压力。情绪障碍是精神科临床中最常见的精神疾病, 高血压病程较长, 其临床表现不像精神分裂症那样容易识别;躯体上明显的症状掩盖了焦虑抑郁情绪, 医师也更多的关注躯体疾病的治疗, 却忽视了对情绪障碍的识别;易被看成患者患病后的思想负担或者是误诊为神经衰弱, 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的时机, 使得病程延长, 从而影响躯体疾病的好转。
在治疗高血压疾病时, 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 同时也要兼顾疾病给患者精神上带来的情绪反应。忽视这个问题就难免导致对身体疾病治疗的失败[6]。从而致使患者治疗效果不显著。本研究显示, 治疗组患者在口报降压药的同时配合健康心理治疗, 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降压效果总有效率为85.3%, 对照组口服降压药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52.9%;由此可见降压效果及焦虑抑郁的改善程度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用健康心理辅导配合口服降压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症, 患者降压效果明显且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改善, 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杨利英.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分析.中国校医, 2010,24(12):922-923.
[2] 高歌,张署影.抑郁焦虑情绪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21(4):14-16.
[3] 宋志丽,高宇,戚菲,等.原发性高血压疗养员焦虑抑郁状况调查研究.中国疗养医学, 2012,21(4):306-307.
[4] Kayano H, Koba S,Matsui T, et al. Anxiety disorder is associated with nocturnal and early morning hypertension with or without morning surge: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Circulation Journal, 2012,76(9):1670-1677.
[5] 刘宪芝,朱金成.抑郁与高血压相关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6(1):126.
[6] 徐晓春,郑求姣,高美娟,等.147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的焦虑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现代医生, 2012,50(18):11-15.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配合心理干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的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并配合心理干预治疗50 d, 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9%。结论 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并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焦虑抑郁;心理干预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 国内外众多专家认为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焦虑抑郁不仅诱发高血压, 而且加重患者焦虑抑郁症状, 并严重影响患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后, 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临床上单用口服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欠佳, 为丰富临床治疗经验, 对本院近阶段患者行口服降压药物配合抗焦虑抗抑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情况进行整理分析, 发现临床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的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每天不同时段分别测量血压3次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经测量68例患者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其中女30例, 男38例;年龄52~83岁, 平均年龄(64.9±6.3)岁, 平均病程14.7年;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 经测试焦虑分量表(SAS)总得分>41分, 抑郁分量表(SDS)总得分>42分, 符合焦虑障碍诊断和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统计学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焦虑与抑郁评分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对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晨服, 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加抗焦虑抗抑郁和心理健康教育。告知患者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 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病的病因及不良情绪对血压的影响;详细倾听患者的心声让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从而可以使患者消除顾虑, 提高自信心;让患者家属多与患者沟通, 家属应多鼓励多关怀, 增加患者的信心。两组治疗时间为50 d,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1. 3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焦虑抑郁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 舒张压下降≥20 mmHg。有效:焦虑抑郁症状减轻, 舒张压下降10~19 mmHg。无效:焦虑抑郁症状无明显改善, 舒张压下降<10 mmHg。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 x-±s)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效果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为52.9%, 治疗组为85.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 2 焦虑与抑郁评分比较 对照组抑郁情绪8例, 发生率23.5%, 焦虑情绪17例, 发生率50%, 总发生率72.5%;治疗组焦虑情绪15例, 发生率44.1%, 抑郁情绪者9例, 发生率26.4%, 总发生率70.5%。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 分别对两组患者再次进行焦虑和抑郁测评, 治疗组患者焦虑与抑郁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焦虑抑郁情绪是高血压患者常见情绪问题。由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及发病机制均比较复杂, 大多数是基因遗传性疾病, 同时也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物等密切相关[4, 5]。而且社会及心理因素对高血压影响较大, 当不良的心理和社会因素长期刺激导致人们存在抑郁焦虑情绪时, 就会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的活动过度以及自主神经的功能紊乱, 从而造成高血压。焦虑抑郁易促发高血压, 然而高血压也会使焦虑抑郁加重。在高血压患者中, 中老年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的几率较高。多项研究资料表明, 高血压一旦确诊需终身治疗, 而且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高致残致死性, 更给高血压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及精神压力。情绪障碍是精神科临床中最常见的精神疾病, 高血压病程较长, 其临床表现不像精神分裂症那样容易识别;躯体上明显的症状掩盖了焦虑抑郁情绪, 医师也更多的关注躯体疾病的治疗, 却忽视了对情绪障碍的识别;易被看成患者患病后的思想负担或者是误诊为神经衰弱, 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的时机, 使得病程延长, 从而影响躯体疾病的好转。
在治疗高血压疾病时, 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 同时也要兼顾疾病给患者精神上带来的情绪反应。忽视这个问题就难免导致对身体疾病治疗的失败[6]。从而致使患者治疗效果不显著。本研究显示, 治疗组患者在口报降压药的同时配合健康心理治疗, 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降压效果总有效率为85.3%, 对照组口服降压药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52.9%;由此可见降压效果及焦虑抑郁的改善程度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用健康心理辅导配合口服降压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症, 患者降压效果明显且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改善, 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杨利英.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分析.中国校医, 2010,24(12):922-923.
[2] 高歌,张署影.抑郁焦虑情绪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21(4):14-16.
[3] 宋志丽,高宇,戚菲,等.原发性高血压疗养员焦虑抑郁状况调查研究.中国疗养医学, 2012,21(4):306-307.
[4] Kayano H, Koba S,Matsui T, et al. Anxiety disorder is associated with nocturnal and early morning hypertension with or without morning surge: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Circulation Journal, 2012,76(9):1670-1677.
[5] 刘宪芝,朱金成.抑郁与高血压相关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6(1):126.
[6] 徐晓春,郑求姣,高美娟,等.147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的焦虑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现代医生, 2012,50(18):11-15.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配合心理干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的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并配合心理干预治疗50 d, 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9%。结论 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并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焦虑抑郁;心理干预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 国内外众多专家认为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焦虑抑郁不仅诱发高血压, 而且加重患者焦虑抑郁症状, 并严重影响患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后, 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临床上单用口服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欠佳, 为丰富临床治疗经验, 对本院近阶段患者行口服降压药物配合抗焦虑抗抑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情况进行整理分析, 发现临床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的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每天不同时段分别测量血压3次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经测量68例患者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其中女30例, 男38例;年龄52~83岁, 平均年龄(64.9±6.3)岁, 平均病程14.7年;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 经测试焦虑分量表(SAS)总得分>41分, 抑郁分量表(SDS)总得分>42分, 符合焦虑障碍诊断和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统计学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焦虑与抑郁评分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对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晨服, 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加抗焦虑抗抑郁和心理健康教育。告知患者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 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病的病因及不良情绪对血压的影响;详细倾听患者的心声让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从而可以使患者消除顾虑, 提高自信心;让患者家属多与患者沟通, 家属应多鼓励多关怀, 增加患者的信心。两组治疗时间为50 d,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1. 3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焦虑抑郁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 舒张压下降≥20 mmHg。有效:焦虑抑郁症状减轻, 舒张压下降10~19 mmHg。无效:焦虑抑郁症状无明显改善, 舒张压下降<10 mmHg。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 x-±s)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效果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为52.9%, 治疗组为85.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 2 焦虑与抑郁评分比较 对照组抑郁情绪8例, 发生率23.5%, 焦虑情绪17例, 发生率50%, 总发生率72.5%;治疗组焦虑情绪15例, 发生率44.1%, 抑郁情绪者9例, 发生率26.4%, 总发生率70.5%。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 分别对两组患者再次进行焦虑和抑郁测评, 治疗组患者焦虑与抑郁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焦虑抑郁情绪是高血压患者常见情绪问题。由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及发病机制均比较复杂, 大多数是基因遗传性疾病, 同时也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物等密切相关[4, 5]。而且社会及心理因素对高血压影响较大, 当不良的心理和社会因素长期刺激导致人们存在抑郁焦虑情绪时, 就会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的活动过度以及自主神经的功能紊乱, 从而造成高血压。焦虑抑郁易促发高血压, 然而高血压也会使焦虑抑郁加重。在高血压患者中, 中老年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的几率较高。多项研究资料表明, 高血压一旦确诊需终身治疗, 而且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高致残致死性, 更给高血压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及精神压力。情绪障碍是精神科临床中最常见的精神疾病, 高血压病程较长, 其临床表现不像精神分裂症那样容易识别;躯体上明显的症状掩盖了焦虑抑郁情绪, 医师也更多的关注躯体疾病的治疗, 却忽视了对情绪障碍的识别;易被看成患者患病后的思想负担或者是误诊为神经衰弱, 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的时机, 使得病程延长, 从而影响躯体疾病的好转。
在治疗高血压疾病时, 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 同时也要兼顾疾病给患者精神上带来的情绪反应。忽视这个问题就难免导致对身体疾病治疗的失败[6]。从而致使患者治疗效果不显著。本研究显示, 治疗组患者在口报降压药的同时配合健康心理治疗, 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降压效果总有效率为85.3%, 对照组口服降压药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52.9%;由此可见降压效果及焦虑抑郁的改善程度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用健康心理辅导配合口服降压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症, 患者降压效果明显且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改善, 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杨利英.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分析.中国校医, 2010,24(12):922-923.
[2] 高歌,张署影.抑郁焦虑情绪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21(4):14-16.
[3] 宋志丽,高宇,戚菲,等.原发性高血压疗养员焦虑抑郁状况调查研究.中国疗养医学, 2012,21(4):306-307.
[4] Kayano H, Koba S,Matsui T, et al. Anxiety disorder is associated with nocturnal and early morning hypertension with or without morning surge: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Circulation Journal, 2012,76(9):1670-1677.
[5] 刘宪芝,朱金成.抑郁与高血压相关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6(1):126.
[6] 徐晓春,郑求姣,高美娟,等.147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的焦虑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现代医生, 2012,50(18):1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