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初期毛泽东青年人才思想

2014-06-20郝幸艳

前线 2014年5期
关键词:青年人毛泽东同志

郝幸艳

青年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成败,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毛泽东同志深谙此理,毕生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选拔与任用,并形成了许多有关青年人才问题的精辟论述和卓越见识,这些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新中国不需要贾宝玉、林黛玉似的青年

健康的身体,强健的体魄,是青年工作学习的基础,是智力和道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充分肯定青年人才在各项事业中的作用,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培养“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青年人才要求。

毛泽东形象地将身体比喻为“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认为身体是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物质基础。在他看来,“如果你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没有健康的体魄,那也是不能实现的。”

针对当时教育部长马叙伦同志反映的学生健康水准有所下降的问题,毛泽东同志立即致信给他,强调“健康第一”,学生健康问题“宜速解决”。为此,同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上,与会代表特别作出了《关于学生健康问题的决定》,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各级部门对学生健康重视不够的做法。

1951年秋,毛泽东同志在接见湖南教育界人士时讲到:“有志参加革命工作的人必须锻炼身体,使身体健强,精力充沛,才能担负艰巨复杂的工作。”他还以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例,叮嘱大家说:“你们的学校,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林黛玉式的人。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

1953年,毛泽东同志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指出,新中国要为青年们着想,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要充分兼顾青年的工作学习和娱乐休息两个方面。针对有些领导只要求青年工作,不照顾青年身体的做法,毛泽东同志提出“现在新中国要把方针改一改,要为青少年设想”,学习和娱乐休息两方面充分兼顾,增加学生睡眠时间,甚至提议“一定要规定九小时睡眠时间。要下一道命令,不要讨论,强迫执行。”

做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型人才

知识,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因素。青年只有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担负起革命和建设的重任,完成时代赋予青年的神圣使命和崇高职责。这是青年成才的必由之路。

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正处于革命向建设的转变时期,革命任务由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转向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掌握知识的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当时“青年的特点是英勇积极,但知识不足”。因此,在建国初期,“对青年来说,学习是更加特别突出的任务。”为了尽快赶上世界科学前进的步伐,让新中国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同志大力号召青年人人都要学习,“尽可能挤出更多的时间”,“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由工农变成知识分子”,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型人才。

有文化是具备社会主义觉悟的首要条件,也是新型劳动者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培养青年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扫除文盲普及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超过学龄的少年和青年无学可上。为纠正这一偏差,毛泽东同志提出必须将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相结合的方针落到实处,着重培养新人,提升广大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他一方面倡导全民教育,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是大众的,应该让更多的青年入学接受正规教育。另一方面,基于当时历史条件不能满足所有青年入学接受正规教育的状况,他主张开展多种多样的业余教育,提出教育要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不仅要有国家包办的正规学校,而且要依靠社会各方面,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国家创办一些业余学校。形式多样的扫盲学习班,受到了青年们的欢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扫盲活动成效显著。许多青年人在扫盲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据统计,从1955年冬至1956年春,“全国入学人数有6000余万人,其中工农青年有4000多万人(主要是农村青年)。”

不过,在毛泽东同志看来,脱盲仅仅是培养青年人才的初步途径。要搞好社会主义建设,“一是靠马克思主义,二是靠自然科学”。只有鼓励、引导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是巩固社会主义事业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他提出:“新的时期到来了,干部不懂几门技术是不行的;要把每个干部搞得实在些,除了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党的政策而外,依据自己的岗位,努力具备必要的专门知识。鼓励团员、青年努力学技术,学业务,学理论,成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新部队的一员。”他号召青年全面系统地学习《共产党宣言》《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提高理论水平,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并努力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型人才。

为青年成才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在要求青年们身体好、学习好的同时,毛泽东同志还十分重视调动青年积极性,为青年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毛泽东同志认为,同老年人相比,青年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处在生命最旺盛的时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人群,最具可塑性,最富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有许多特殊的利益和要求。因此,他强调,做好青年工作必须认识和把握青年的特点,遵循青年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分层次、讲时效地开展工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于部分党委对青年工作的性质、特点、意义缺乏深刻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青年团的部分团干部缺乏经验,加上担心重犯历史上先锋主义的错误,工作中不能根据青年特点开展、存在“工作往往一般化”的缺点。这个问题能否妥善处理,关系到在经济建设中能否为青年成才创造良好激励环境、调动青年积极性的大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数次召开座谈会,并接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为社会主义时期青年工作指明了方向。他指出,青年就是青年,和成年人不同,女青年和男青年也不同。如果青年工作不照顾这些特点,就得不到青年的拥护。因此,他号召“各地的党组织,协同青年团组织,注意研究如何发挥青年人的力量,不要将他们一般看待,抹杀了他们的特点”,要“为青少年设想”,“保护青年一代更好地成长”。他邀集各省教育厅负责人会谈,希望他们能够对青年学生大力进行遵守纪律及艰苦创业的思想教育。对于青年学生,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政治课要联系实际,生动有趣,不要教条式的,使他们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白手起家的艰苦奋斗精神,不要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不起风雨的洗礼,而一定要到大风大浪里去经风雨、见世面,接受锻炼和考验。因为只有经过生活的艰苦磨炼,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除了根据青年人的特点,加强培养青年人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外,毛泽东同志还善于大胆任用青年人才,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青年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这是一种难得的青年人才思想。在他看来,虽然青年人由于缺乏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容易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即便如此,各部门也要善于任用、提拔青年人,为青年人提供一个锻炼和施展抱负的工作平台。针对看不起青年人或者不敢启用青年人的倾向,他明确表示反对,强调在才干和领导能力上“青年人不比我们弱。老年人有经验,当然强,但生理机能在逐渐退化,眼睛耳朵不那么灵了,手脚也不如青年敏捷。这是自然规律”。所以,我们“要充分相信青年人,绝大多数会胜任的”。这充分体现了伟大领袖对青年一代的高度信任,也鼓舞了青年们勇挑重担。

毛泽东同志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厚望,给予高度关注,是青年的引路人和良师益友。他在建国初期的青年人才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人才理论的继承,又是对社会主义青年人才培养经验的科学总结,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我们不断加强青年人才工作,开创青年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郑 建

猜你喜欢

青年人毛泽东同志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FOR YOU, O DEMOCRACY
1949,毛泽东点将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向雷锋同志学习
材料作文“做一个Nice 青年”导写
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分钟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大师摇头的玄机(外一篇)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